解讀丨中道:傳統良法善治之道

2020-12-17 大道知行知行堂

對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法是用來建立和保持秩序的。中國西周時代有位史伯說得好:「和實生物」。這「物」,指的是萬事萬物,「法」當然在內。「和實生物」也包含「和實生法」。

《中庸》論曰:「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說:「從容中道,聖人也。」朱熹在其《中庸章句序》中明確指出,中道就是傳自堯舜的「道統」。這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精神。周金銘文中已多見「中」字,《尚書·呂刑》篇中的「中」字基本上都是講求禮法,刑罰要公正、適當。可見,「中」一開始就與政治法制相關。

中國古代關於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以禮法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為良法善治之政,以鄉治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罰為良法善治之劍。「中道」可以說一以貫之於這幾方面之中,成為傳統中華法系的「法統」。

傳統中華法系中的「中道」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中和」。禮之用,和為貴。「和」是「中道」的基本涵義。前述「和實生物」「和實生法」也是這個意思。和諧、和合、和衷共濟、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詞。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鄭玄釋「中庸」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儒家將自然、社會與人看成一個相互聯繫、生生不息的大系統,「中和」便是這個系統存在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一種基本狀態。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乃至人與自然之間、天人之間,都是和為貴。這種觀念深深地滲入到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對於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立法偏私、出入人罪等等,古人將其斥為惡法、敗法、非法之法,皆因這些法背離了中和、中道。法是一定社會關係的調節器、穩定器,它所維護的是社會關係的平衡、穩定。穩定性是法的基本屬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統合、求和諧、求穩定的價值取向正與法的這一屬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適當、適度、公平、準確、不輕不重、不偏不倚等內涵。正,意為端正、公正、合規矩。程子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見,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頗是中道的又一基本義,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義。這也正是法的基本價值和屬性。孔子主張博施濟眾、忠恕愛人、立人達人,反對聚斂和不教而殺;認為治國理民重在導德齊禮、寬猛相濟;要求統治者「使民以時」,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強調執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規範,秉公辦事。從這些主張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價值。

三是「時中」。如果前面兩層講的是靜態的中道,那麼,這裡講的就是動態的中道。「中和」的穩定、和諧、平衡、秩序,「中正」的適宜、公平、公正,不是絕對不變、靜止不動,也不是因循守舊、掩蓋矛盾,而是在動中求穩、在變中求衡、在發展中求正。這一原則可稱之為「時中」。時中,就是依「時」而處「中」。「時」是流變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按照社會發展、時代前進和事物變化的實際情勢去把握正確之道。

「時中」絕非與時俯仰、隨波逐流、媚世取容的處世哲學。「時中」包含著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等一系列價值判斷和政治藝術,強調始終堅持原則,保持「中道」,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有夏禮、殷禮、周禮相與「損益」之說。「損益」,就是權時而處中。一方面,「國家制為刑書,當有一定之制」;另一方面,法必須「隨時世而變易」,「因前人之故典而開一代之新規」,方可得「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精義。可見,中國傳統的中道蘊含著高深智慧。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俞榮根,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中道:傳統良法善治之道
    中道:傳統良法善治之道 發表時間:2017-07-17    來源:人民日報字體: [大] [中] [小] 《中庸》論曰:「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說:「從容中道,聖人也。」朱熹在其《中庸章句序》中明確指出,中道就是傳自堯舜的「道統」。這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精神。周金銘文中已多見「中」字,《尚書·呂刑》篇中的「中」字基本上都是講求禮法,刑罰要公正、適當。可見,「中」一開始就與政治法制相關。
  • 古代中國追求「良法善治」的六個面相
    欲從法家的商鞅、韓非、李斯和秦政中尋找「法治」良方,又想從周公、孔孟中尋找「德治」資源,以為將兩者結合起來交替運用,說這是建設現代法治中國足資借鑑的優秀傳統,可能本身就陷入了「以西例中」「以古例今」的路徑選擇陷阱。其實,歷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是一種「良法善治」。它的標誌性語詞,便是孟軻夫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良法善治說
    凡欲得天下之大治者,莫不求垂拱而得有盛平之世也。然天下多長於亂而短於盛平,亂亦有法,盛平亦有法,故有法不必盛平也。且有良法亦未必善治,無良法而欲善治者,如騎杖而欲日行千裡,豈不謬哉。良法者何?天地之仁厚,千古之人心,世界之文明。 行其國而人尊循,倡文明而世為範。其政通人和,百業昌其技用;其道化人倫,世界步其行跡。
  • 中國之治,懂了!|怎樣從「良法」走向「善治」
    為做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宣傳與群眾性教育工作,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東方青年學社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拍攝製作「中國之治,懂了!」13集主題系列短視頻,邀請權衡、桑玉成、唐亞林、葉青、李琪、陳東、黃曉春、文軍、諸大建、劉統、嚴安林、黃仁偉、吳海紅等13位滬上知名專家學者擔當採訪嘉賓,緊扣四中全會《決定》內容,從13個方面系統解讀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偉大成就及完善、發展之路。
  •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原標題:張晉藩: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關鍵詞]良法;賢吏;善治;良法善治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6-0004-08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與「善治」理論創化
    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內蘊的表徵,因為在漢語語境中,「善」無疑比良、好、有利等詞具有更深邃的內涵,同時也更有親和力。善治之所以在中國思想界、政治界被接納認同,與國人受到傳統文化中「善」的觀念和價值訴求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事實上,本土研究視閾下的善治實質上自始不同於西方概念,而是具有中國傳統「善」之追求的良性治理。
  • 民法總則築牢「良法善治」之基——訪暨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崔建遠
    原標題:民法總則築牢「良法善治」之基(對話)——訪暨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崔建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經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於10月1日起實施,中國民事法律制度正式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行將實施,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記者採訪了暨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崔建遠教授。
  • 新華社評四中全會精神:立良法以行善治
    新華社評四中全會精神:立良法以行善治 2014-10-25 18:43:52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王珊珊   法律,治國之重器;良法,
  • 「善治」中國新概念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桂洋)「善治」的概念,對普通人來講還有些陌生,過去它常出現在西方語境中。
  • 良法昭明 善治通達
    「良法昭明,善治通達。」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市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重要前置性工作。自2016年「七五」普法實施以來,昭通市卯足「釘子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回應群眾關注熱點、破解重要工作難點、服務民生利益焦點,普法工作取得十大成效。
  • 以民法典護航社會良法善治
    從「五四憲法」到新頒布的民法典,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中國法治建設的點滴進步和成效中我們能清晰的認識到,良法善治是人民幸福生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以民法典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地評線】南方網評:奮力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
    全省各地各部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折不扣推動《規劃》落地實施,不斷開創法治廣東建設新局面,為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作出更多廣東貢獻!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
  • 道包含中道,中道卻不能代表道之全體!
    道包含中道,中道卻不能代表道之全體!道是一切道的總稱。一切道只是道的多種體現形式之一!在老子看來,古之道(真如自性)是左契,而非中道,更不是右道。但是善於中道和右道者又能與古之道(真如自性)相應。因為中道和右道(用兵之道)是道的孩子。
  • 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原標題: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什麼是良法?衡量良法的標準有哪些?如何實施良法?為此,記者採訪了法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李龍。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良法善治 ▏織密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網」
    良法善治 ▏織密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網」 2020-12-14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法治是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不僅表明了良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良法建設任務的繁重。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 李步雲:良法之「真善美」
    原標題:良法之「真善美」(學苑論衡)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制定良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的最終目標是保護人民自由、平等、安全和權利,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