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2020-12-17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

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良法善治有著具體的表現:

所謂良法,就是法律體現了人民的要求。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但法律必須保護人民、造福人民。我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基本政治權利是否得到保障?法條是否公正、平等,體現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等等。能夠保證和實現這些方面的法律,自然就是良法。最近,人們熱議的房產稅是否開徵,網約車可否保障客戶的權利,崑山事件後正當防衛是否修法,民法典修改能否滿足人民的期望等等,正是表達了人們對良法的期待。

所謂善治,就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使國家的治理能夠充分保障人民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國家的治理能否促進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能否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能否推進社會和諧穩定,又能否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等等。能夠實現這方面的治理,自然就是善治。新中國成立很快就70周年了,我們黨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推進了社會制度的成熟與穩定。

總之,用現代法治理論的話講,良法善治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用完備、科學、有效的法律體系達到管理國家、治理社會的現代化,滿足人民的意願,獲得人民的擁護,確保國家的發展壯大。

習近平同志多次把良法和善治結合在一起論述。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離不開良法。「國無法則亂」,沒有好的法律法規為基礎,國家治理不僅無從下手,還會使國家陷入泥潭。法律的生命則在於實施,法律再完美,也要通過有效的治理來實現。因此,良法和善治總是在一起的。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為國家治理建立了根基。我們每一項治理,都要以法律為準繩,以法律為依據,從良法而達成善治。

當然,良法善治也有其內在的必然要求:

首先,良法善治要在黨的領導下,確保社會主義制度的壯大發展。

堅持黨的領導是保證我國各項制度、體制的根本。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必須靠黨總攬全局、保證根本,從而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和治理模式。

其次,良法善治本質上就是全面依法治國,即將法與治結合在一起。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形成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等。

再次,良法善治將法治與道德結合在一起。法律之「良」,是要以道德為根基的。

立法、執法、司法只有充分體現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引領社會向「善」,起到治理的作用。

最後,良法善治需要回應時代的根本要求。

當代中國的良法善治,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國夢的時代下,形成和發展起來。因此,良法善治必須順乎時代的呼應,符合人民的意願,才能展現出其內在的生命力。

總之,中國社會主義法治要形成自己的良法善治,就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以法治為根基,不避問題,不懼非議,全局著手,勇於擔當,開啟新的徵程。

來源:北京日報 理論周刊

作者:楊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圖片:新華社發 朱慧卿

流程編輯:RB000

相關焦點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人民日報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法治是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不僅表明了良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良法建設任務的繁重。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 以良法善治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包容與審慎並舉,才能明確面向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定位  面對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風險挑戰,通過法治途徑將其規範在可控範圍之內,才能實現新業態新模式的良性發展,也才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近期,多個與新業態新模式有關的監管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中國青年報:「有恆產者有恆心」的前提是良法善治
    無恆法,無恆產,亦無恆心。而恆法既包括良法,也包括善治。《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背後的制度設計理念和規則創新,植根於我國注重產權保護的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對加強產權保護的根本利益訴求,也植根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以良法善治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人民時評)
    包容與審慎並舉,才能明確面向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定位  面對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風險挑戰,通過法治途徑將其規範在可控範圍之內,才能實現新業態新模式的良性發展,也才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近期,多個與新業態新模式有關的監管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在人類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立法先行。制定良法,是人民對立法者的基本要求。
  • 新華時評:讓民法典成為民事法治保障的典範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 題:讓民法典成為民事法治保障的典範  新華社記者羅沙、楊維漢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翻開日前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細讀6個分編的1034個草案條文,可以感受到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積極回應社會熱點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不懈努力,更讓人們對民法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良法善治的標杆充滿信心。  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與走向(中)
    這清楚的表明,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注重法治的實質內涵。(二)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形式法治不大關心法律的善惡,認為「惡法亦法」,但實質法治更加追求法律的質量和價值,更加強調良法的重要性,「不是什麼樣的法都能治國,也不是什麼樣的法都能治好國」,應以良善之法來治國理政。
  • 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
    習近平法治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的裡程碑。    習近平法治思想闡述了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內涵。《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 古代中國追求「良法善治」的六個面相
    欲從法家的商鞅、韓非、李斯和秦政中尋找「法治」良方,又想從周公、孔孟中尋找「德治」資源,以為將兩者結合起來交替運用,說這是建設現代法治中國足資借鑑的優秀傳統,可能本身就陷入了「以西例中」「以古例今」的路徑選擇陷阱。其實,歷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是一種「良法善治」。它的標誌性語詞,便是孟軻夫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以民為本 循法而行——法治中國建設亮點觀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以民為本 循法而行——法治中國建設亮點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以民為本 循法而行——法治中國建設亮點觀察  新華社記者  從湖南岳陽以良法善治保護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十二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一方面,以法律的約束保障道德的踐行,以法律的實施有效支持道德建設,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另一方面,用道德涵養法律,用德治潤澤法治,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實現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
  • 學習新思想|怎樣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軌道」表述--上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框架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有利於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改革。」
  •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大眾日報記者 趙君 齊靜 張依盟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山東紮實推進法治建設,持續夯實發展穩定基石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大樓前,員額法官向憲法宣誓。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良法,就必須開門立法、問法於民。5年來,山東堅持網上徵求法規草案意見建議,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集中召開立法聽證會,創新試點「返場聽評、蹲點調研」立法工作方式,充分發揮立法顧問、立法研究服務基地「外腦」作用,確保了立法更好地體現民情、匯聚民意、集中民智。2015年底,全省設區市全部獲得地方立法權。
  • 以中華法文化話語講述法治中國新故事
    9月8日,中國法律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中華法文化與法治中國建設研討會在徐州召開,更顯得意蘊深遠。中華法文化與法治中國建設有著怎樣的聯繫?用中華法文化的話語能否講好法治中國建設的法理故事?對此,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近200名法律史學者,試圖從「中華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法文化的當代意義與價值」「中華法文化與中國新法文化建設」三方面給出回答。
  •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場
    作者:周佑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教研部主任    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深刻理解其所蘊含的良法善治、人民主體、人權保障和公平正義等根本觀點,將其切實融入全面依法治國偉大實踐之中加以貫徹落實。    第一,堅持法治為了人民,努力實現滿足人民需要的良法善治。
  •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
    他從不迴避依法治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要求領導幹部做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決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對於嚴重違法違紀行為,要刀刃向內刮骨療毒,破除「關係網」,斬斷「利益鏈」,讓「貓膩」「暗門」無處遁形。五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方式以及實現路徑有著清晰的思路。
  • 堅守良法善治初心 積極服務貢獻社會——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科發展...
    編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以來,北京大學法學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法治人才培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系列決策部署,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目標,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方案,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國際合作交流等學科發展建設各方面,北京大學法學院均取得了實質性豐碩成果。
  • 四川:加強人大監督 以良法善治保障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以良法善治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作明在會上表示,要圍繞「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從人大監察司法工作角度,認真研究如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問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以更高質量的人大監察司法工作推動法治中國、法治四川建設。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以民為本 循法而行——法治中國建設亮點觀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以民為本 循法而行——法治中國建設亮點觀察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以民為本 循法而行——法治中國建設亮點觀察>新華社記者從湖南岳陽以良法善治保護「一江一湖」生態環境,到上海浦東依靠法治創新吸引大批優質外資,再到浙江金華「無證明城市」改革的不懈實踐,一樁樁鮮活的基層探索案例與群眾身邊事息息相關,標註著各地法治建設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