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期待效應」,教育孩子須知

2020-12-18 家庭育兒術

在家庭教育裡,有一個著名的教育法則--期待效應。心理學上稱之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向一所學校要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然後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出來,組成新的名單給校方,並告訴校方:「這些學生經過一項測試發現,他們都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還沒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然後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8個月後,在期末中發現,名單中的學生的成績真的比其他學生高出許多,並且除了學習外,興趣、品性、人際關係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

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的育兒啟示是什麼呢?

一是相信相信的力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給予期望,不斷鼓勵,增添孩子自信心。「羅森塔爾效應"的核心就是"期望」的力量,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也說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就比如孩子在學平衡車的時候,如果我們期望他今天可以學會,那麼我們就要不斷地向孩子傳遞:"你可以今天就學會"的積極暗示,並且在孩子學單車的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與肯定:"很好,很棒"、"你的平衡能力太好了"、"你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照這樣下去你今天肯定就可以騎得很好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向孩子傳遞"做得不錯"的信號,以此促進孩子有信心去做,並做得更好。

二是多對孩子進行賞識。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孩子終究會不會閃光發亮,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護、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家長要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讚賞。如孩子經常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裡,作為家長就要及時的讚賞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你是一個很注重環保的小朋友哦,環保行動從自我做起,你的這種行為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哦。」

相關焦點

  • 社交心理學:期待效應,想改變一個人,那就給他期待!
    人的情緒往往會隨著其他人的期待變化而變化,心理學解釋為「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是指一個人能向著人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即期待他成為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從心理學解析教育的力量:論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
    而他的成功,跟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我們時常從安迪聲媽媽的教育理念中去探求,期待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麼?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看看期待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意義。01 從"羅森塔爾效應"看期待的力量①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羅森塔爾效應:你的期待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之所以學生會有如此大的進步,是因為教師對學生有了高的期待。於是,學生感受到期待的眼光不斷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革馬利翁效應。到現在,我學了心理學。回想起來,我才知道羅森塔爾效應發揮了作用。如果當時不是老師看到我滿牆的獎狀,或許也不會有後面的機會了。為什麼學生會無一例外地表現得更好呢?
  • 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個天才
    這種現象,人們把它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心理學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個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 【教育心理學】南風效應: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心理學十大定律之「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南風」法則或「溫暖」效應,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 期望能產生奇蹟——不能不知的教育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
    本文是《心理學的故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我帶你用三年時間讀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沒在人群中,那麼他很可能就這樣一直平庸下去;而當他被周圍人寄予厚望並頻 頻鼓勵時,他卻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間充了電一樣,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議的「壯舉」。 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應」,心理學上叫作「羅森塔爾效應」。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小男孩》: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小男孩》中爸爸對兒子的安慰是"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在他人看來,只有爸爸一個人的安慰難以撼動孩子的整個人生,但是爸爸無私的愛和信念內化為了孩子心中積極的想法,這份小小的期待變為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 你真的懂「皮格馬利翁效應」嗎?走出教育誤區,培養優秀的孩子
    那麼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以便我們將這種好的方法應用在家庭教育當中。二、什麼是真正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更加正確的稱呼應該是「羅森塔爾效應」或者是「期待效應」。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現在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因為始終相信著好的教育,能夠成就一個有出息優秀的孩子,成為每個人口中所讚嘆的好孩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許多父母可謂是不擇手段,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學習上,都給孩子定下了嚴格苛刻的規則,甚至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事實上,想要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單憑孩子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給孩子灌輸的教育是否正確科學。接下來介紹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名字叫《奇蹟男孩》,在豆瓣評分8.6分。
  • 心理學「超限效應」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甚至叛逆的重要原因
    每當孩子犯錯我們批評之後,他們很配合,也能認識並改正錯誤。可一旦批評次數多了,感覺效果就越發的不明顯,甚至還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其實這就是「超限效應」的明顯特徵,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避免主觀意識相加那家長們如何避免「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呢?這裡有些建議,希望能夠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幫助到您。首先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儘量淡化自己的主觀意識。
  • 一些心理學效應在學習中的啟示
    心理學是探索人類行為及心理規律的科學,我們可以從一個個心理學理論中了解人的心理規律,理解人類自身,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了解一些經典的心理學效應,不僅可以帶給我們有益的啟迪,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思維,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
  • 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要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對事情的期待,利用期待使孩子進步。一步步的地提升自己,最終完成自己的目標,讓自己的期待變為現實。姐姐家的孩子小銘7歲了,這孩子聰明伶俐,家裡人都很喜歡他,簡直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家人嬌慣的小孩子,而且經常發脾氣。姐姐在管教孩子方面操碎了心。只要姐姐想對兒子棍棒伺候,家裡的老人就會跳出來阻止。沒辦法姐姐只能採用說服教育,但好像也沒啥作用。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教育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從選擇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許多老師或者家長為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並不了解。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
  • 心理學馬太效應: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和你的孩子都會更優秀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良性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會經常無意識不斷地否定孩子?這就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馬太效應。它應用於教育中等同於一把雙刃劍,讓優生更加優秀,也讓一部分平凡的孩子徹底淪為了差生。英國的劉易斯說過:「別人認為不聰明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本身就認為自己愚笨。」而讓孩子形成這種錯誤認知,很大程度都是來自於父母、家人或者老師帶給他們的錯誤信息。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雙面性的確是存在的,也正是因為家長無意識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從而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 有一種效應叫期待效應,你試過嗎
    孩子在逐漸長大,也就意味著他們需要獨立,需要有自主的空間和意識,對父母的需要和依賴也在減少的同時向外去擴展,人際關係的需求正在增長,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不正是因為父母給予了足夠好的支持和陪伴,才能夠讓一個孩子從嬰兒期逐步走向成長的道路?難道父母仍然希望他們是那個處處無法自己做主,要躲在父母身後等待和依賴父母的小小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