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白川靜著、陳強譯《漢字的世界(上)》出版

2021-01-15 漢字學微刊

[日]白川靜著、陳強譯《漢字的世界(上)》,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編輯推薦

日本著名漢學家、「最後的碩學」白川靜先生代表作之一,深入解讀漢字體系及文化系統,揭示漢字的文化意涵。


著者簡介

白川靜(1910—2006),日本著名漢學家、漢字學者,曾擔任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長,因在中國古代文化與漢字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榮獲文化功勞獎、瑞寶章、每日出版文化獎、菊池寬獎、朝日獎等多項重要榮譽,在日本有「現代最後的碩學」的美譽。代表作有《字統》《字訓》《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說文新義》《漢字的世界》《中國古代的文化 》《中國古代的民俗》《孔子傳》《詩經》等。

譯者簡介

陳強,日語語言文學碩士,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日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日語漢字文化、日本文學。主持有四川省教育廳科研課題兩項,參與省級重點課題一項,出版有《聽說桐島要退部》《午餐的敦子》《下午茶的敦子》等譯著。

      內容簡介

日本著名漢學家白川靜,通過對甲骨文、金文資料的縝密分析,建立了完整的漢字體系及漢學文化系統,在文字研究領域影響巨大。

全書按照神話、詛咒、戰爭、宗教、歌舞等主題,系統解讀漢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學功力,深度追蹤古人的思想觀念,生動描繪漢字的誕生過程,揭示其背後真正的文化價值。

目  錄

第一章  文字原始

漢字的起源

六書與文字學

文字起源

字和名  

第二章  融即原理

神杖

左右考

巫祝王

祝告和咒詛

隱秘的祈禱

御宰

第三章  神話和背景

帝的使者

天上的世界

河神與嶽神

四兇之地  

第四章  異神之怖

斷首祭梟

道路上的咒詛

玉桙之道  

第五章  關於戰爭

擊鼓之字

的字系

師與學  

虜囚之歌

第六章  原始宗教

萬物有靈論的世界 

薩滿教  

歌舞的起源  

樂神夔    


正文賞讀

漢字的起源

 

古代的先進地區,曾形成過幾種古代文字,並且全都是象形文字。但是經過歲月變遷,留傳到今天的只有漢字。大多的古代文字都隨著其民族及文化的滅亡而一同消失,或是轉而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表記符號,而變成了表音文字。一般認為,表音文字是進化了的文字,而象形文字是「忘記了進化」的文字。阿蘭評價漢字說:它不是語言,而是對事物的刻畫。(《藝術論集》,桑原武夫譯)若文字不能夠描繪語言,那它便是素描了。所謂象形,不過是符號與對象之間類似而已,仍欠缺作為文字的條件。「為了實現類似,就要像小孩子起初畫的素描那樣,一看就懂,一兩筆就足夠了。因此,應當考慮到人類書寫出來的最初的符號已經具有了抽象性、秘傳性等特點。而且,正如人們所知,原始社會裡,在最古老的土著中,圓、十字、三角這類簡單的符號,包含著極其廣泛的意義,常常是具有魔法性的,只有知道內中秘密的人才能理解其含義。」(《藝術論集》)

從象形文字的規律來看,沒有比漢字更能夠具體、全面地表現語言的了。漢字是以一個字來記述一個詞語,而在一個字中形、音、義兼具,是一種完善的文字。漢字是與語言同時存在的文字,是一種文字語言。語言並不僅是一連串相關的讀音。音只是概念的媒介而已,文字則賦予其形體,將內容固定下來,使之概念化。只有一連串相關的讀音的符號是行不通的。即便是表音文字,也要有一連串的字母來穩定地表示出視覺性的內容,以此為基礎才能夠展開其作為一個詞語的機能。也就是說,倘若認為語言是從聲音語言這種自然的事物,而變成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字語言,並且賦予了智識性、文化性的活動場所於其中的話,那麼作為文字語言而具備了「音」「形」「義」三要素的漢字,應當說是條件最為完備的文化性質的文字了。阿蘭的漢字素描說,抓住了語言的本質是文字語言這點,但是並沒有體現出對語言的原本目的—正是為了創造這樣的文字語言才造出了文字—的充分理解。不過這本來也是大多數進化論者通常會犯的謬誤。

漢字並沒有體現出對音的分析。所謂「漢字並非語言」之說,可能本來就是基於這個緣由。但是如果將文字看作對語言的記錄的話,那就不限於「音表記」。我們都知道漢語是一種單音節語言。對聲母與韻母一次性結合的語言進行音的分解是沒有意義的,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同音字無限多,就會失去文字作為一種表記手段的意義。在所有情況下,都是語言在先,而由語言來選擇文字。我們日本人認為表記子音(按,即輔音,對應於漢語的聲母)不是那麼必要,而從漢字中提取出兩種「假名」,還將之與漢字並用。如果漢語可以用「假名」來表記,可能其很早就也在中國產生了。文字的選擇乃是基於其語言的本性而進行的,依據的是適應性原則。作為文字語言的漢字所達到的成就,與其他任何一種文字體系相比都毫不遜色。

在漢字的構造中可以看出其確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這是基於嚴密的規則,且是文字構成上的要求。作為古代文字的漢字,原本始於象形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與其說是繪畫性、描寫性的,倒不如說是旨在以抽象的線條結構來進行描摹。這一點在與象形文字(hieroglyph)或者阿茲特克(Azteca)文字等進行比較時是非常清楚的。漢字避免了輪廓性的平面描寫方法,即使在描摹鳥獸之形上,也選擇了以線條來表現的方法。比如,通過馬十上、虎五上二字的卜文、金文字形,就可以看出字形線條化的過程。

虔五上,已經完全具備了文字的樣式。雖然該字在輪廓上是種以平面為預想的繪畫,但在線條上卻是包含了立體和運動的素描;其字形中長短或強弱的線條交錯,從而使律動成為可能。在素描中,線條被視為「人間的表徵,可能是判斷的最強有力的表現」(《藝術論集》),正因為如此,漢字又被稱為「書寫的藝術」。之所以說漢字是素描,是因為在素描的意涵中存有著深刻的與漢字的本質相同之處。像漢字這樣作為「人間的表徵」,而不懈追求著自我表現的文字體系,也別無他例了。漢字中含有神聖文字的傳統。

古代文字無一例外都是神聖文字。神聖文字與原始繪畫一樣,都立足於相同的基調,但是文字並不是由繪畫照其原樣展開的。文字實現了從聲音語言到文字語言的升華,而支撐這種升華的乃是其強烈的文化意志。若只是單純作為傳達的方法,那麼嘗試繪畫的方法就行了,例如像美洲印第安人那樣,至今保留了他們所創作的極其豐富的圖畫,但是並沒有由此而產生出文字。又比如在中國,彩陶文化圈出土了大約四千年前的彩陶土器,這些彩陶土器上有著幾乎可以讓人聯想到象形文字的文樣,不過在出土的地域並沒有產生文字。該地域在夏朝和周朝時期興盛,而周朝襲用的是東方的殷王朝的文字。即使認為文字是從繪畫發展而來的,也要承認在文字的形成中有著與繪畫不同的原理在起作用。比如說,要想把魚用作動詞的漁,就要加上水、網、手,通過這樣的手段,而使之成為表示漁獲之意的「漁」字。這便是升華至文字語言的意志。這種意志是由某些創造者所啟示的,因此在文字的形成當中,有時會伴隨著神話傳說。


(感謝後浪出版公司佘濤先生惠賜資訊)


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

網站連結:http://www5.zzu.edu.cn/hzwm/


相關焦點

  • 白川靜的漢字世界
    6月18日推送的日本知名設計師 淺葉克己,他的設計生涯深受 白川靜 影響。在他的設計中,甚至會把 白川靜 的贈予的親筆信直接附在海報上。
  • 白川靜|從漢字起源理解現代社會
    白川靜––漢字就是從這種意義上的「古代」一直綿延至今的文字。可以說這就是歷史的道路。具有這種意味的文字,只有漢字。漢字的歷史,構成了這個民族所擁有的精神史的支柱。文學、思想、藝術,在這條歷史的道路上歷歷在目。本書的目的,便是努力追溯此條道路以臻古代。如果說漢字所擁有的歷史,作為歷史是一個典型,那麼作為古代文字的漢字,它的世界也堪稱古代的一個典型。
  • 雲上沙龍 | 漢字解讀的新思路 白川靜《漢字》
    而白川靜另闢蹊徑,從民俗學的角度解釋,認為漢字先有義,再有音,漢字可分為不同類型,每個類型有一個基本漢字,以之為基本含義,添上不同的偏旁構成各種引申義漢字。 立命館大學日本和中國同為漢字國家,對於漢字有其自身的一番見解,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了解白川靜對漢字的闡釋,不管贊同還是反對,我們或許都能夠加深對於自身文字的理解。
  • 雲上沙龍讀書會回顧 | 漢字解讀的新思路 白川靜《漢字》
    10月2日的廣州公益閱讀「雲上沙龍」讀書會舉辦的一場讀書分享活動,以白川靜(一位日本的漢學家)所著的《漢字》,一窺日本學者不同的詮釋漢字方式。10月2日的雲上沙龍《漢字》讀書分享活動這次邀請到的嘉賓吳昊陽老師,就是《漢字》的翻譯者。
  • 書單推薦 | 2019年,好字在為你推薦19本漢字書籍
    02《漢字百話》作者:[日] 白川靜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73歲開始編寫漢字工具書,92歲才出版個人作品集,尤其對神學和宗教感興趣。白川靜對漢字的理解跟許多漢學家都不太相同,他是用神性在關照漢字。如果你認為漢字是神秘的、神聖的、神奇的……就跟隨白川靜一起進入漢字的神話世界吧。
  • 最「京都式」的祇園白川!
    有一些只能夠在這裡才能享受的到, 穿著和服在街道上散步, 品嘗街邊傳統的日本甜點, 鴨川所流經的白川地區的「祇園白川」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春日櫻滿地,夏日柳成蔭, 傳統的日式建築和石頭築成的石階
  • 復活漢字、復興中國文化「漢字演變暨《漢字樹》出版」學術研討會...
    2017年6月7日上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漢字文化》雜誌社、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主辦,北京紫圖圖書有限公司承辦的漢字演變暨《漢字樹》出版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會議廳舉行。經過圖像字的結構,漢字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更有利於傳播。現如今外國人學漢語很快,認漢字卻很慢,有了《漢字樹》這樣的圖像字系統,文字語言的傳播將打破國界,甚至有可能創造出一種國際通行的語言體系,真正實現國際版圖上的「書同文」。
  • 韓國將出版世界最大漢字辭典《漢韓大辭典》
    [提要] 這套全球最大的漢語辭典由15卷組成,對6萬多漢字和相關的50多萬漢語辭彙利用韓字進行解說。這比日本於1960年出版的《大漢和辭典》(4.9萬字,40萬辭彙),比臺灣於1962年出版的《中文大辭典》(5萬字,40萬辭彙),也比中國於1994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5.6萬字,37萬辭彙)都要大。
  • 日本醉美鄉村白川 合掌雪國童話之旅
    這是清流和森林孕育著的鐘靈毓秀之地,既有夏日綠谷清流的詩意世界,也有冬日美的浪漫體驗。1995年12月,在德國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合掌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山村的特別之處是這裡有聞名的合掌造,是日本傳統鄉村的建築。
  • 日本演員白川由美去世 享年79歲
    原標題:日本演員白川由美去世 享年79歲 據日本媒體報導,演員白川由美(本名:二谷安基子)因心力衰竭於6月14日去世,享年79歲。長女二谷友裡惠擔任代表的Trygroup於6月15日發送傳真給各報導公司公布了這一消息。
  • 2020年日本創意漢字大賽「新漢字」幽默表達疫情時代的無奈
    科技會進步,我們使用的文字也會進步,在英文的世界中,隨著新的生活習慣或生活型態的出現,每年都會衍生出新的單字,而在中文的世界裡,其實也有喔!每年日本產經聞社與立命館大學白川靜紀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創意漢字大賽,便邀請男女老少一同創作新漢字,今年一共有 26,108 件參賽作品,從公布的獲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 2020 年,真的是屬於新冠肺炎的一年啊!
  • 世界文化出版社新書:袁波著《七星螳螂拳》
    原標題:世界文化出版社新書:袁波著《七星螳螂拳》近日, 袁波著《七星螳螂拳》一書由世界文化出版社出版。螳螂拳是模仿螳螂刀臂捕食和格鬥而創的一種象形拳術。
  • 全方位解說漢字的《字釋》系列叢書出版
    由全國優秀教師郭鑫銓教授著、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字釋》系列叢書《漢字新論》《人文百字》《部首簡釋》,今天正式在昆明與讀者見面,將幫助人們今後消除錯字、忘字、誤解等困擾。《字釋·人文百字》選取人們習見的112個漢字加以解說。這112個常用字,涉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
  • 《通用規範漢字字典》《〈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出版
    《通用規範漢字字典》《〈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出版   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繼教育部2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商務印書館28日在京宣布出版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劃並委託編寫的《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和《〈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指導規範漢字的使用。
  • 《康熙字典》成書出版300年 到底收了多少漢字?
    30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710年4月8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諭令,命張玉書、陳廷敬等30人編纂《字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被稱為「字典」的字典,也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不僅在我國辭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辭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巨型著作。成書300年後的今天,《康熙字典》依然流行。
  • 十年磨一劍,鹹陽文源先生《詩解漢字話人生》出版發行
    近日,鹹陽詩人、詞作家文源先生的系列微型拆字詩集《詩解漢字話人生》作為鹹陽市政府的精品文化工程近日由西安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著名詩歌評論家寒山石作序《每一個漢字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著名書法家屈應超先生題寫書名。該書是文源先生歷時十年打造的一套全國獨一無二的精品文化工程,分為上、中、下三卷,60多個印張,1500多首,共計180餘萬字。
  • 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出版 涵蓋600多個中日韓常用漢字
    2018-08-17 17:49 | 新華網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8月16日在首爾舉行《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出版儀式,向公眾隆重推介這一中日韓語言文化合作交流的最新成果。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鍾憲在儀式上說,漢字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字體系,中日韓同屬漢字文化圈,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在三國如今的常用漢字中,有的讀音和涵義均相似,有的漢字在三國有不同的涵義,還有讀音相似但所對應漢字不同的情況。
  • 韓國將出版世界最大漢字辭典《漢韓大辭典》[圖]
    韓國編撰的世界最大的漢字辭典即將問世。《漢韓大辭典》共15冊(索引除外),除收集了在韓國、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使用的約6萬多個漢字之外,還增加了包含專名的50多萬個漢字詞彙,以200字原稿紙計算,共224萬張。
  • 《中日韓共用漢字詞典》出版儀式在首爾舉行
    原標題:《中日韓共用漢字詞典》出版儀式在首爾舉行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16日在首爾舉行《中日韓共用漢字詞典》出版儀式,正式發布了這一中日韓語言文化交流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