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說,為了買房省30多萬塊錢,被迫帶著頭盔去看房。
戴頭盔看房,只怕多花幾十萬
或許你會疑惑,戴頭盔看房和個人隱私有什麼關係?難不成這位客戶是哪位大人物?還是銷售人員神通廣大,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就能把你打探得一清二楚?
然而都不是,據這位男子所言,他要躲的其實是售樓處遍及四處的監控,以及它背後的人臉識別系統!倘若你「膽敢」露臉,就有可能因此損失幾十萬。
「我就是籤約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人臉識別了。」不久前剛在北京南四環某樓盤購買了一套商品房的王先生說,直到交定金前,銷售人員才表明,雖然他是在經紀人陪同下籤的約,但由於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到他曾主動到訪過一次,因此不能享受2%的優惠,「兩個價格相差近20萬元。」
一位知乎網友也提到,她的老公曾經陪朋友去看房,沒有主動留下任何信息。今年兩口子自己買房,找的是中介,也談好了「返點」。但他們交完首付後,中介說,兩人被人臉識別系統鎖定到了此前接待朋友的銷售身上,不屬於他的客戶,也就無法返點。
「一般人對類似人臉識別這樣的高科技運用,大概都是一種『用就用了唄』的無所謂態度。不過,當人臉識別和購房優惠掛鈎,一張臉算下來有好幾十萬的折扣時,恐怕沒人能夠淡定了吧?」某房地產自媒體「的這段話道出了其中玄機。
同一套房屋,消費者從不同渠道購入,差價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貨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臉識別之後,就等於將消費者「一拍定終身」。
南京售樓處人臉識別「下架」
面對如此種種,南京市政府已經率先開始行動。據了解,11月27日南京已啟動對全市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售樓處進行檢查,南京本地的部分開發企業(包括南京城南、江北、河西等地開發多個樓盤的房地產企業)在過去兩天陸續接到相關部門的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屬全國首例。
「這在以後行不通了。」29日上午,在南京城南、江北、河西等地開發多個樓盤的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接到南京市相關部門的電話通知,要求拆除售樓處裡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
不過,由於涉及到年終跟「渠道」結算費用的關係,何時拆除尚未最終確定,「最快周一會在公司例會上討論,到時應該會有結果。」一位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表示。
為什麼要用人臉識別系統
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此前被國內開發商廣泛使用,這源於目前房產的分銷模式,是為了區分 「渠道客戶」和 「自然到訪」客戶。因為這兩種客戶,開發商所付出的佣金不同。
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一方面會花大量費用做營銷宣傳,吸引潛在購房者,另一方面也會找各種賣房平臺作為「分銷渠道」,讓渠道幫忙招徠客戶。
但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房企銷售與渠道中介產生「混戰」。比如說,客戶A與客戶B一同前往售樓處,銷售A接待了兩人,但只登記了客戶A的信息。但當客戶B再次上門時,是在中介B的帶領下。最終,客戶B和中介B完成購房交易。銷售A發現他曾接待過客戶B,因此銷售和中介很容易就『這到底是誰的客戶』產生爭執。
而人臉識別的存在,其實就是為了幫助房企判斷購房者的類型、屬於誰的客戶,以及佣金應該發放給誰。
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背後
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背後,人們更關注的還是被動接受人臉信息錄入背後的隱私洩露風險。畢竟,技術應用與技術濫用之間,可能僅一牆之隔。
這件事背後的確有3點違規:只能說就和當年電商一樣,法律法規趕不上多變的市場情況:
第一點,涉嫌違法。《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有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第二點,涉嫌價格歧視,購房者找中介更便宜。自己到訪的客戶相對於渠道客戶並無優惠,網上經常有網友爆出房源幾乎同等情況下,自己購房比渠道客戶多出十幾萬。
第三點:渠道佣金是3-10%,而案場裡的銷售只能賺3-5‰,舉例來說,一套1000萬的房產,中介帶客戶來可以收取30-50萬的渠道費,但案場裡的銷售只能賺3-5萬,這就導致了內外勾結的必然。因為價格差的存在,購房者也會主動配合被洗客。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