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2020-12-15 騰訊網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使得史書更加準確與完備。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房譜、世譜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親集團,以特殊的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跡、風俗人情等。

如今,當以地緣取代血緣的發展趨勢時,宗族的代表符號——家譜又會發出怎樣的聲音?

神秘的宗族符號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範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

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我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國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我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歷史沿革,家譜的發展經過了一波三折。20世紀初,由於社會動蕩,家譜修纂工作逐漸停止。「文革」時期,家譜更是被視作「封資修」的產物,遭到大規模的毀滅。原有「三十年一修」的家譜普遍缺失了兩至三代人的記錄。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地一些以往宗族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零星的新修家譜。

進入21世紀,修譜之風在較為富裕的農村地區漸成氣候。在這些地區,當族中較有威望、受過一定教育的長者發出「重修家譜」的倡議時,得到族人的熱烈響應,並成立專門的宗譜理事會,負責搜尋舊譜、募集資金、整理當代族人資料等事務。重修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等到修訂完畢,家族會舉行隆重的頒譜典禮,並用各種莊重儀式將家譜「請」回家珍藏。

為了懷念遠去的記憶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間修家譜熱情高漲,據分析可歸納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的強勢復歸和與日俱增的崇祖尋根意識。

從宋代開始,修纂家譜是中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譜的地區,隨著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閱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

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修譜還被視為重新樹立家族觀和道德規範的途徑。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

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在浙江溫州等地,華僑回鄉首要之事就是尋訪家譜。

面對家譜的復興現象,有專家擔心家譜的生命力只能持續一時。青年一代家族意識的日漸淡漠,是家譜將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壘。

近年來家譜研究人員深入鄉村,在尋訪的每個村莊,提起修家譜時,都是年長者勁頭很足,而年輕人不理解。在浙江蘭溪,目前民間收藏的家譜達500種以上,存量為浙江省縣級之最。

然而,令人感到擔憂的是收藏戶主已由父祖輩開始向對家譜無多大興趣的兒孫輩交替,而年輕人對家譜的存放、借用、翻曬等並不重視,所以近年來損毀的較多。青年一代家族意識的日漸淡漠。

祠堂的建設意義和文化

「沒有傳承就沒有根,沒有祖宗就忘了一切。」以血緣為基礎,彰顯「根」的標誌就是宗祠。

宗祠,又稱祠堂,姓氏意識強烈,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堂宇,也是家族議事、供奉祖先、傳承禮德、團結族人的重要場所。宗祠原為「追遠、根本」的目的而興建,所以在建築規制上體現出禮尊而貌嚴。它既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也是鄉土文化的根。

宗祠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人人文根基,它涵蓋了祠堂、祠產、祠約、祠堂建築規制、祠堂陳列格式、祭祀禮儀,以及宗譜家乘、行派世系、傳記事略等領域,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祠的興廢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在破「四舊」的年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宗祠及宗祠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盛世修史,宗祠復興也應運而生。各村的孝子賢孫,克己復禮,為復興宗祠拼搏不已。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從尊宗敬祖,保護文物的藝術和資料價值出發,紛紛重修宗祠,既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延續其傳統特色和環境風貌;又結合區域地理,豐富宗祠文化內涵,通過和諧的建築風格,引發民眾內心的認同感,升華為心靈的歸宿。

舊時,祠堂講究採光,以適應風水術的要求,格局不能隨意設置,要受封建禮制約束。如開三山門和門前設置門當戶對(石鑼石鼓)、石獅,族內必須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門前的照壁若要鑲嵌麒麟,腳的站跪姿勢應按族人官階品位而定。

祠堂門前會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杆夾,以資彰顯並激勵後輩。後人可以通過了解祠堂的格局,進而了解村莊的發展歷史。當你走典雅壯觀的祠堂,就能了解到中國傳統建築的一些特色。

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之一,它用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詮釋一個村莊的時代文明。透過祠堂,人們可以約略看到一個村莊的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這些傑出的人物分布在各個村莊,他們的故事伴著祠堂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已經被漸漸淡忘;而有些,因為特殊的原因,也許還不曾被人所周知。

祠堂中記載的名人事跡,既讓傑出人物名留青史,萬古長青,又鼓勵著後代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來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實人生,奮然前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個人力量。

充分利用好宗祠文化資源,引導宗祠活動的健康發展,剔除封建迷信成分,發揮宗祠文化「以德育人」和凝聚力量的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讓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佔領祠堂陣地。如此,才能讓傳統宗祠文化在新世紀的文明建設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文:漢文化傳承 )

(陳氏文史研究員陳汀州)

相關焦點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 章回體寫就現代家譜
    阿饒 攝   ⊙商報記者 阿丙     清明節小長假期間,素來講究人際關係的溫州家族宗親開始著手祭拜先人,吃祠堂酒,修訂族譜。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眼下開始出現不少頗具個性的現代家譜。  66歲的潘先生已經退休,今年他為自己寫了一本現代「家譜」,傳於子孫後輩。
  • 盛世修家譜,但很少人知道,家譜中居然包含著這麼重要的東西
    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家譜和族譜有所區別,家譜是族譜的支譜。
  •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隆重開幕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隆重開幕由蘭州玫瑰天涯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全權代理舉行「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活動,特此向永登縣和周邊縣區的父老鄉親發起邀約,徵集民間優質家譜參與在網際網路上曬家譜活動。  徵集主題:在網際網路上,曬一曬您家的家譜!
  • 家譜族譜和祠堂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從此開始忘記他,除了他的血脈在他的子孫身上流淌外,他的生命還在兩個方面延續著:一方面是他被寫進家譜族譜,成為永恆的歷史記憶;一方面是他被請進祠堂,享受祭祀,接受膜拜。這個是宋代儒家學者的發明。據說最早也是最有影響的家譜和族譜,出自宋代兩個名人。
  • 中國人為什麼熱衷於建祠堂、續家譜?祠堂、家譜與家風有何關係?
    聽說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張家窩鋪村孫氏後人重建了祠堂,依靠一塊建成於清嘉慶八年的墓碑以及祖上留下的分家單等資料梳理出了三百年的家族世系,為此,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要去授個「好家風」調研基地牌匾。>於會人員與孫氏後人在祠堂合影大約受到了《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觀念的影響,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祭典先祖,重視修祠堂,續家譜。
  • 家族祠堂家譜家訓有何意義,用西方思想來回答,顛覆你的人生觀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祠堂就是用來罰跪的,挨打的地方。家訓就是對自己的自由思想的束縛,而且認為那些古板的思想會限制自己,無法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家譜這個東西更不知道幹嘛用,上面90%的人都不認識,那為什麼要有這個本子記錄我們家族裡的人的名字呢,而且每一次記錄的儀式都是非常正式的。今天我們就來一一解答,用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告訴你,其實家族這件事關乎你的命運和你的成敗。
  • 農村建祠堂修家譜,有人覺得勞民傷財,但農民卻很積極,為什麼?
    建祠堂修家譜,要花費大量時間,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並且花錢也不少,不少人認為是勞民傷財。當然確實一些弊端,比如有些人趁機會斂財,搞家族勢力,危害農村正常生活秩序。甚至還可能引起攀比風氣,比如有些村民覺得祠堂不大氣,要建得比別村更豪華等等現象。但是這畢竟是少數,覺大部分人本意還是好的。
  • 族譜是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人們說到姓氏,會很容易想到家族,而從家族,又會很自然地想到族譜。族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族譜。
  • 古人為什麼要建祠堂,修家譜?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十一集* (本文共 798字,閱讀大約 3分鐘) 「追遠」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所以在古代,家家戶戶都有祠堂,祠堂裡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
  •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還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嗎?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還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嗎?祠堂文化是家族傳統和家族精神藉助於祠堂建築而體現的;而家譜文化是家族傳統和家族精神藉助於族譜的文字記載而體現的祠堂規範著家族的族規的傳承和落實,是家族活動的最重要場所,供家族宗親聯絡、聚集、議事、定規、處理族裡大事,並強化家族傳統精神。認祖歸宗是宗祠的重要功能之一,祠堂門外的廣場,經常也用來舉辦喪事等,感念去死的長輩,強化血緣關係。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現實確實如此,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文化靠的是傳承,但很多時候,因為一些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家譜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們不能夠因為缺少舊譜,就不修譜。
  • 一文看懂家族祠堂的由來、構成、功能和意義!
    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宗譜是一種通過記傳、論志、圖表等形式,將宗族的血緣親屬、輩分、家規、家法等情況和譜系等記載下來,為本姓宗親們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對一個家族來說,宗譜有教化、敬賢、理政、信史等功用。按照慣例,家譜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這個任務在祠堂裡完成。
  • 家譜編寫進行協作時代,子孫網共享平臺開創家族文化傳承新紀元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中,家譜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記錄家族來源、遷徙的軌跡,同時也將家族繁衍生息、婚姻以及家約族規等信息包含在內,堪稱家族的生命史。然而,很多家族的族譜支離分散,後人難以對家譜信息進行查看或修改,此外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如何創建新的家譜也困擾著現代人士。
  • 張家老祠堂曾被改造成學校 張氏家族欲恢復老祠堂
    在合肥常青街道沿河社區裡有一個龐大的張氏家族,在這裡居住著的都是祖祖輩輩的張氏後人。據老人們說,沿河小學的舊址原來就是張氏家族的老祠堂,如今已經經過了很多年代,在這片舊址上儼然已經找不到張氏祠堂的任何烙印。張氏的族人們想要修復承載了很多歷史和文化記憶的祠堂,可是,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
  • 肥東這座小小祠堂來歷不小!和這個家族有關
    老宅本是一個祠堂,只因歲月變遷,如今祠堂已是破敗不堪。不過即便破舊,可這座老祠內的一些老物件卻是保存完好,尤其是一組精美的磚雕,雖歷經百年風雨,可如今看上去仍是栩栩如生——放眼整個肥東,如此保存完好的磚雕都極為罕見。
  • 家譜對一個家族的影響
    我剛剛參加工作,同事們也在閒談時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談到家譜、字輩、家訓對我來說非常新奇的概念,因為我不懂這些東西到底用來幹什麼?直到2007年,我多年走西口到巴盟的堂叔,會到老家尋祖時,講述他們流走失散的過程,我才知道家譜的重要性。受家人的委託我開始對家譜進行研究,同時為我們家族續修家譜。
  • 明代才子楊升庵千年家風淳樸 慈善家族人賣1000畝地修祠堂
    楊德力說,楊氏家族歷來以清白傳家風,修建宗祠的楊氏祖先是一位非常善於理財的慈善家,族譜記載他賣了1000畝地來修祠堂,其目的就在於能夠讓後人傳承優良的家風家訓。楊氏家訓每年冬至唱「四足歌」「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新都楊升庵家族,現在保存的光緒乙未本《楊氏族譜》和民國辛未本《新都楊氏家譜》兩本家譜中,除記錄著楊氏先祖清廉為官的事跡之外,也記載了楊氏的家規家訓。楊德力說,最重要的家訓有3個。
  • 家譜國際丨「祠堂大變樣」 家風美德齊傳揚
    歷史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祠堂就是意味著傳承。正如古代中國注重家族傳承,注重子承父業,傳宗接代,香火傳遞的傳承思想,為五千年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基礎。因此,家族之中的祠堂、家譜也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傳承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明清以來,私修家譜之風長盛不衰,目前存世家譜絕大多數是清代後撰修的。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