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使得史書更加準確與完備。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房譜、世譜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親集團,以特殊的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跡、風俗人情等。
如今,當以地緣取代血緣的發展趨勢時,宗族的代表符號——家譜又會發出怎樣的聲音?
神秘的宗族符號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範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
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我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國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我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歷史沿革,家譜的發展經過了一波三折。20世紀初,由於社會動蕩,家譜修纂工作逐漸停止。「文革」時期,家譜更是被視作「封資修」的產物,遭到大規模的毀滅。原有「三十年一修」的家譜普遍缺失了兩至三代人的記錄。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地一些以往宗族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零星的新修家譜。
進入21世紀,修譜之風在較為富裕的農村地區漸成氣候。在這些地區,當族中較有威望、受過一定教育的長者發出「重修家譜」的倡議時,得到族人的熱烈響應,並成立專門的宗譜理事會,負責搜尋舊譜、募集資金、整理當代族人資料等事務。重修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等到修訂完畢,家族會舉行隆重的頒譜典禮,並用各種莊重儀式將家譜「請」回家珍藏。
為了懷念遠去的記憶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間修家譜熱情高漲,據分析可歸納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的強勢復歸和與日俱增的崇祖尋根意識。
從宋代開始,修纂家譜是中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譜的地區,隨著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閱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
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修譜還被視為重新樹立家族觀和道德規範的途徑。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
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在浙江溫州等地,華僑回鄉首要之事就是尋訪家譜。
面對家譜的復興現象,有專家擔心家譜的生命力只能持續一時。青年一代家族意識的日漸淡漠,是家譜將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壘。
近年來家譜研究人員深入鄉村,在尋訪的每個村莊,提起修家譜時,都是年長者勁頭很足,而年輕人不理解。在浙江蘭溪,目前民間收藏的家譜達500種以上,存量為浙江省縣級之最。
然而,令人感到擔憂的是收藏戶主已由父祖輩開始向對家譜無多大興趣的兒孫輩交替,而年輕人對家譜的存放、借用、翻曬等並不重視,所以近年來損毀的較多。青年一代家族意識的日漸淡漠。
祠堂的建設意義和文化
「沒有傳承就沒有根,沒有祖宗就忘了一切。」以血緣為基礎,彰顯「根」的標誌就是宗祠。
宗祠,又稱祠堂,姓氏意識強烈,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堂宇,也是家族議事、供奉祖先、傳承禮德、團結族人的重要場所。宗祠原為「追遠、根本」的目的而興建,所以在建築規制上體現出禮尊而貌嚴。它既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也是鄉土文化的根。
宗祠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人人文根基,它涵蓋了祠堂、祠產、祠約、祠堂建築規制、祠堂陳列格式、祭祀禮儀,以及宗譜家乘、行派世系、傳記事略等領域,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祠的興廢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在破「四舊」的年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宗祠及宗祠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盛世修史,宗祠復興也應運而生。各村的孝子賢孫,克己復禮,為復興宗祠拼搏不已。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從尊宗敬祖,保護文物的藝術和資料價值出發,紛紛重修宗祠,既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延續其傳統特色和環境風貌;又結合區域地理,豐富宗祠文化內涵,通過和諧的建築風格,引發民眾內心的認同感,升華為心靈的歸宿。
舊時,祠堂講究採光,以適應風水術的要求,格局不能隨意設置,要受封建禮制約束。如開三山門和門前設置門當戶對(石鑼石鼓)、石獅,族內必須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門前的照壁若要鑲嵌麒麟,腳的站跪姿勢應按族人官階品位而定。
祠堂門前會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杆夾,以資彰顯並激勵後輩。後人可以通過了解祠堂的格局,進而了解村莊的發展歷史。當你走典雅壯觀的祠堂,就能了解到中國傳統建築的一些特色。
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之一,它用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詮釋一個村莊的時代文明。透過祠堂,人們可以約略看到一個村莊的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這些傑出的人物分布在各個村莊,他們的故事伴著祠堂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已經被漸漸淡忘;而有些,因為特殊的原因,也許還不曾被人所周知。
祠堂中記載的名人事跡,既讓傑出人物名留青史,萬古長青,又鼓勵著後代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來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實人生,奮然前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個人力量。
充分利用好宗祠文化資源,引導宗祠活動的健康發展,剔除封建迷信成分,發揮宗祠文化「以德育人」和凝聚力量的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讓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佔領祠堂陣地。如此,才能讓傳統宗祠文化在新世紀的文明建設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文:漢文化傳承 )
(陳氏文史研究員陳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