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祠堂家譜家訓有何意義,用西方思想來回答,顛覆你的人生觀

2020-12-14 雨墨書童

在這個要求獨立自主,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強大無比,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代,宗族觀念已經變得越來越弱。在很多人的腦海中,祠堂就是用來罰跪的,挨打的地方。家訓就是對自己的自由思想的束縛,而且認為那些古板的思想會限制自己,無法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家譜這個東西更不知道幹嘛用,上面90%的人都不認識,那為什麼要有這個本子記錄我們家族裡的人的名字呢,而且每一次記錄的儀式都是非常正式的。今天我們就來一一解答,用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告訴你,其實家族這件事關乎你的命運和你的成敗。

很多人已經開始疑惑了,西方思想?西方也有家族思想麼?在這裡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各位:有!而且越來越系統,越來越健全,並且通過一些理論和方法讓很多人都重獲新生。那些被我們拋棄的被認為封建迷信思想的東西越來越被西方學者證實,而且越來越強大,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至於到底如何,就讓我們在今天來一一揭秘:為什麼說你的家族觀念不能丟?為什麼家族關乎你的命運所在?為什麼你有經常會膽怯,會覺得自己弱小。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說祠堂是做什麼用的?宗族祠堂是用來祭祀祖先或者先賢的地方,除了崇宗祀祖的用途以外,也會在祠堂中辦理個房子孫的婚、喪、壽、喜等事,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組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聚會場所。那祠堂裡放著的是誰呢,是族內的祖先。所以簡單來說,不管是子孫後代有什麼事情都會在祠堂中讓祖先「看到、知道」。

第二個,我們來說一下家訓有什麼用,家訓,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在國家不安定時,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我們還是概括一下,家訓就是祖先為了讓家族後代能夠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而在作出的家族規範。

很多人說家訓不好,會限制人生的自由。那麼在這裡我想問幾個問題。1:生命和家訓都是祖先留下來的,如果只能都選或者不選,怎麼辦?2:繼承家族的財產同樣可能會限制你的自由,這個時候你會說不麼?3:你自己的孩子你難道不用對他說些什麼,來規範他麼?

那我們來看一下有名望的家族的家訓,這裡做一個簡單的分享:王陽明家訓規定,族中孩子,必須讀書明理,保持善意;曾國藩家訓規定,子孫後代,必須自己承擔農活、家務,保證自給自足;康熙皇帝,也有《庭訓格言》,教導後代子孫,懂理守矩。「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三個,我們來看一下家譜是什麼?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集。我們簡單來說就是家譜記載的就是你整個家族之前有哪些人,現在有哪些人。

接下來輪到介紹各位看官比較關注的西方對家族觀念的思想了。

西方現在比較流行一種理論叫《家庭排列系統》可能我們有的看官看過或者聽說過。我們找一個重點的理論來著重介紹一下。

第一:他提出了生命的能量來源,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能量都來源於四個家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四個家族給了我們生命所需要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形式是通過「愛」來傳遞的。

第二:如果說這個你拒絕某一方的愛,就同時拒絕了某一方的能量。這個時候你就可能會出現某些情況。簡單舉個例子:社交恐懼,或者是戀父戀母情結。為什麼這麼說,比如有的人年少時看到爸爸打媽媽,然後爸爸媽媽離婚了,於是他在心裡幫他媽媽,憎恨他爸爸,不接受他爸爸。然後出現什麼結果呢?這個人可能無法接受他的另一半,換句話說他可能頻繁更換女友,一直無法滿意。原因很簡單,因為他不接受他爸爸,不接受爸爸的愛,不接受爸爸同樣身為人也會犯錯的愛。

第三:如果家族中某個人被遺忘了,我的意思被家族中所有的人都排斥而不被提起,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人犯了某些錯誤,或者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那麼這個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就會變得和那個人一樣,因為家族的能量是守恆的。被拒絕的能量會再度返回到家族中。這個就有點嚇人了。但是只要這個人被所有家族裡的人接受了,最小的孩子也會成為他原來的樣子。這也是為什麼要有族譜的原因,因為我們要知道家族裡所有的人,我們的能量都與他們有關,而且越詳細,我們生命的能量就越大。

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這三點,相信一定會讓各位看官有被震驚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古代為什麼那麼重視家族系統的原因。雖然都沒有清晰的告訴我們,但是已經被西方思想一一證實了。

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第一:無論如何我們要接受接納我們的父母,長輩和我們家族中的人。因為我們生命的能量是通過他們來傳遞的。第二:我們要了解我們家族裡的人,尤其是祖先,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第三: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什麼意思?就是先來後到,爸爸媽媽在我們前面比我們大,我們的子孫在我們後面就比我們小。就像長輩一直教導我們的「人要知道大小」。

今天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後期我們將會有更詳細的闡述。宗族觀念作為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中華名族對我們中國人的重要性,也是我們的生命之本。希望通過小編的綿薄之力,讓宗族觀念這一份瑰寶可以被更多現代人所重視,可以重新拾起我們的命脈。並讓我們有更健康的生命狀態和更強大的生命能量。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了,歡迎點讚關注評論,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熱衷於建祠堂、續家譜?祠堂、家譜與家風有何關係?
    這裡面有什麼人性需要嗎?生命短暫,人生促迫,冷雨荒冢將是我們每個人的最終歸宿。那黃土之下究意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那幽遠神秘的地府究竟在哪裡?誰能給我們回答?回答不了,誰也回答不了,因為黃泉之路,從來都是有去無回。於是對死亡的恐懼成為了我們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結。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因此,在有修譜的地區,隨著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閱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 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 老家譜留住家族的根新家譜有了家風家訓的魂
    河南省圖書館收藏有千餘部家譜,涉及約200個姓氏,大河報記者發現,不少家譜的扉頁都寫著這樣一句話:「我從哪裡來,家譜有記載;我到哪裡去,家譜有延續。」談到修家譜的意義,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閆宏偉介紹說,家譜中蘊藏著珍貴的史料,家族傳承譜系都在家譜中,可以說記載了中華民族的DNA。
  • 一文看懂家族祠堂的由來、構成、功能和意義!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特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也有人祠堂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凡祀帝王先師的祠宗廟,而祀公侯、先賢的稱為祠,這些宗祠均為官廟公祠。只有宗族為先祖所建的祠廟,才是通常真正意義上的祠堂。
  • 瀘州敘永「羅氏家族」:上大學前 先來祠堂背家訓
    「詩書傳家,教育羅家的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大林後山羅氏宗親協調委員會主任羅先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是活動的目的,也是祖訓傳承下來的精神。2013年底,69歲的羅先文和76歲的羅先富主持了對祠堂的修繕,傳統的祭祖活動得以重新延續。羅先富說,今年本來聯繫參加「歡送會」的有8名準大學生,但因為一些學生路途遙遠,或者家中有事,到祠堂參加活動的只來了5人。
  • 家譜族譜和祠堂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從此開始忘記他,除了他的血脈在他的子孫身上流淌外,他的生命還在兩個方面延續著:一方面是他被寫進家譜族譜,成為永恆的歷史記憶;一方面是他被請進祠堂,享受祭祀,接受膜拜。這個是宋代儒家學者的發明。據說最早也是最有影響的家譜和族譜,出自宋代兩個名人。
  • 家譜國際丨「祠堂大變樣」 家風美德齊傳揚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血緣親情,有深厚的家族觀念,出於同一祖先的一姓往往聚族而居,組成自然村落,在村落的核心部位建立自己的家廟來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葉茂,祠堂澆灌家族的根,澆灌祖宗,禮敬天地。這就是祠堂在深層次的自然實質意義。
  • 家譜有何新價值?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一卷卷泛黃的家譜究竟能讓我們從哪些維度了解家族過往?在重新重視家教、家風的今天,家譜有何新價值?研究譜牒文化,對我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有很重要的意義。」詹福瑞說。尹小林介紹,族譜大約興起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單姓族譜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譜,而現在說的譜牒主要是指私修的這一部分。宋代之後,修譜之風盛行,到明清時甚至到了「既無無譜之族,亦無無譜之人」的程度,而家譜的內容則包括世系和血緣關係圖表,族規、家訓規範,祠堂、祖塋、公田,家族源流和遷徙史等。
  • 在中國存在了千年的祠堂,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該不該重建起來?
    在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以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是經常出現的。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北方地區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基本被焚燒破壞。如今北方地區,已難見祠堂,不知祠堂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 中國人為什麼要有家譜?
    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其實,這就是家譜。 家訓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 明代才子楊升庵千年家風淳樸 慈善家族人賣1000畝地修祠堂
    楊德力說,楊氏家族歷來以清白傳家風,修建宗祠的楊氏祖先是一位非常善於理財的慈善家,族譜記載他賣了1000畝地來修祠堂,其目的就在於能夠讓後人傳承優良的家風家訓。有趣的是,宗族家譜一般不會記錄女性,但楊氏家譜不僅記載了楊升庵曾祖母熊夫人,還一直傳承她留下的「四重」家訓。對此楊德力說,楊氏家族出了7個進士,還有宰相、狀元,古代一個家族在「學術」上有如此成就是十分罕見的,這與注重教育的熊夫人有關係。「每年冬至節,我們楊氏後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宗祠祭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議程是齊聲頌唱家訓《四足歌》。」
  • 一間祠堂有這些特點定當庇佑家族鼎盛,你家的祠堂有嗎?
    在中國南方的農村,祠堂是非常常見的建築,有句俗語,「族必有祠」,祠堂是南方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另外的主要功能,當有紅白喜事的時候,祠堂又是族人聚集的重要場所。有時候商議族內主要的事物,也在祠堂中進行,所以,祠堂的作用至關重要。
  • 編修家譜知識:家譜到底都包含哪些內容?
    家訓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 家譜,中國人的根
    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這就是家譜。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 福建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讀家譜 傳家訓 樹家風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深入挖掘汲取家譜、家訓這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廣泛開展「讀家譜、傳家訓、樹家風」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群眾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樹家風,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一、抓好家譜的挖掘傳承。
  • 家譜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現代修建新家譜應記載哪些內容?
    明清時期的家譜更加豐富完善,基本上都有世系、官職、遷徙、贊像、祠堂、祭田、墳墓、恩榮錄、五服圖、字輩譜、家訓家規、人物傳記等等,歷代不同的家譜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新家譜要充分反映民主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突出家譜的特點和時代的特點。續修家譜是我國家譜發展的歷史傳統,新家譜要貫通古今,記載內容要全面、真實。
  • 家譜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現代修建新家譜應記載哪些內容?
    明清時期的家譜更加豐富完善,基本上都有世系、官職、遷徙、贊像、祠堂、祭田、墳墓、恩榮錄、五服圖、字輩譜、家訓家規、人物傳記等等,歷代不同的家譜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新家譜要充分反映民主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突出家譜的特點和時代的特點。續修家譜是我國家譜發展的歷史傳統,新家譜要貫通古今,記載內容要全面、真實。
  • 誦讀名人家訓,涵養優秀家風 ——《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家訓百...
    這裡齊家的「家」,並非單指家庭,更多的是指「家族」。那麼如何齊家?《禮記》也有規範,「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等等,似乎還很複雜。但如果簡單理解,便是用家訓來規範管理家族事務。在一九七九年版縮印本《辭海》中,「家」這個字有家風、家範、家法、家教等詞條,卻沒有收錄對家訓的解釋。二十年後的一九九九年版縮印本《辭海》裡對「家訓」這個詞條是這樣解釋的:「一、父母對子女的訓導。
  • 祠堂:7重精神意義
    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他們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用來祭祀祖先、先賢。一般把家廟,稱作祠堂。古時,歷代帝王都將宗祠看作國家權力的象徵,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權。中國最大的家廟,當屬皇家的太廟,其次是諸侯王公的宗廟,到了士大夫這一級,也還可以建家廟。
  • 陳氏祠堂24字家訓,教育子孫感恩奮進
    「孝,天下無不愛子之父母而人容有不愛父母之子……」面對祖輩靈牌,在老一輩的帶領下,各地趕來的陳氏族人肅穆誦讀家訓,聲音在祠堂堂屋裡迴響,見證著家風家訓的又一次傳承。歷代以來,陳氏家族始終以「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為家風,以「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為家訓教育培養子孫,逐漸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好家族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