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做有價值的陳氏文化傳播者
陳氏在線與您一路同行
來源:邛崍新聞網
自1995年始,每年清明時節,在四川省邛崍市臥龍鎮金杯社區的陳氏祠堂內,都會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祭祖誦讀會。「孝,天下無不愛子之父母而人容有不愛父母之子……」面對祖輩靈牌,在老一輩的帶領下,各地趕來的陳氏族人肅穆誦讀家訓,聲音在祠堂堂屋裡迴響,見證著家風家訓的又一次傳承。
歷代以來,陳氏家族始終以「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為家風,以「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為家訓教育培養子孫,逐漸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好家族代表。
家族淵源:始自湖北麻城
陳氏祠堂內,家族的歷史、祖輩的榮光事跡、祖傳下的家風家訓隨處可見,穿行其中,仿佛走過一條時空隧道,那些沉睡在歷史暮靄中的往事,如一幅圖卷,徐徐展開。
臥龍陳氏一族,起源於明嘉靖年間,由始祖陳奇鳳由湖北麻城縣遷入,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已經傳至十七代,家族人丁2萬餘人,子孫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樂山甚至海外等地。
道光年間,陳氏族人集資在現臥龍鎮天成瑞景處修建陳氏祠堂,供奉列代祖先靈位並舉辦重大儀式,陳氏一族祭祖儀式也由此拉開序幕,一直持續到1949年。直到50年後,經過陳氏族人集資,陳氏祠堂遷改到國道318線臥龍車管所對面巷內50米處,莊嚴肅穆的陳氏祠堂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家訓由來:以家國安危為重
據介紹,陳氏歷代族人經受了洪水旱災、瘟疫戰爭等洗禮,在苦難中以堅強意志力抗爭,辛勤勞作,節儉度日,為子孫後代創造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財富。
據文史可查,清乾隆年間,時任處士的陳氏族人陳國瓊為保家衛國,主動隨軍徵戰沙場,英雄犧牲,乾隆皇帝感念其遺孀陳高氏孝老愛幼、辛勤撫育子女的行為,特下旨賜予陳高氏貞節牌坊,以資嘉獎。後陳氏家族為紀念陳高氏而總結出了「孝、悌、忠、信、禮、儀」的家風,並在代代相傳中逐漸細化為「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的24字家訓來教育子孫後代,牢記祖訓,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24字家訓:讓子孫感恩奮進
據陳氏家族後人,同時也是清明祭祖會組委會會長的陳澤君介紹,為了傳揚家風家訓,每年清明會,陳氏子孫都要聚會,不僅是為了聯繫感情,而是陳氏族人中輩分較高者或文化較好的長輩,將兒孫輩聚集在一起,給他們講解陳氏族人的淵源,詳解家風家訓的來歷及含義、勵志故事,要求兒孫輩熟記於心並落實到平日的行為中。
「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這24字族訓不僅成為了陳氏家族平日裡工作生活、待人處世的指揮棒,也為族人形成優良品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延伸到了很多方面。
「尊老愛幼。」陳澤君介紹到,每年重陽節,陳氏家族會為族裡老人們舉辦重陽壽宴,而在清明會,則會評選表彰「好兒媳」,評出的先進典型事跡要寫進家族家譜,張貼在祠堂牆上,公開表彰,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除此以外,家族還成立了成才獎學基金,在祠堂張榜公布當年考上大學的學生名單,為「新科秀才」頒發獎狀、獎金,激勵年輕一代刻苦學習,爭當棟梁。
「有小家才有大家。」2014年,族人陳正東的孫兒突患重病,本就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這個消息被陳氏家族的其他人知曉後,在當年的清明祭祖會上,就為他進行了捐款,並在之後的幾年內不停地引導和幫助,如今陳正東的家庭不僅擺脫了困境,還修上了新房。「沒有陳家長輩們的幫助,沒有陳氏家風家訓的幫助,我不會這麼快度過困難。」陳正東說,他會懷著這顆感恩地心竭盡所能的幫助大家。
「飲水思源當祭祖,孝悌二字常記心。苗壯爪大家聲振,騰蛟起鳳好兒孫。」這是臥龍鎮陳氏家族第十二代子孫陳澤恩為陳氏一族寫的詩,旨在感念家族的培養與栽培,提醒族人時刻懷有孝廉之心,這也是陳氏家族家風家訓深入人心的一個縮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