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祠堂24字家訓,教育子孫感恩奮進

2021-01-16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做有價值的陳氏文化傳播者

陳氏在線與您路同行

來源:邛崍新聞網

自1995年始,每年清明時節,在四川省邛崍市臥龍鎮金杯社區的陳氏祠堂內,都會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祭祖誦讀會。「孝,天下無不愛子之父母而人容有不愛父母之子……」面對祖輩靈牌,在老一輩的帶領下,各地趕來的陳氏族人肅穆誦讀家訓,聲音在祠堂堂屋裡迴響,見證著家風家訓的又一次傳承。

歷代以來,陳氏家族始終以「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為家風,以「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為家訓教育培養子孫,逐漸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好家族代表。

家族淵源:始自湖北麻城

陳氏祠堂內,家族的歷史、祖輩的榮光事跡、祖傳下的家風家訓隨處可見,穿行其中,仿佛走過一條時空隧道,那些沉睡在歷史暮靄中的往事,如一幅圖卷,徐徐展開。

臥龍陳氏一族,起源於明嘉靖年間,由始祖陳奇鳳由湖北麻城縣遷入,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已經傳至十七代,家族人丁2萬餘人,子孫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樂山甚至海外等地。

道光年間,陳氏族人集資在現臥龍鎮天成瑞景處修建陳氏祠堂,供奉列代祖先靈位並舉辦重大儀式,陳氏一族祭祖儀式也由此拉開序幕,一直持續到1949年。直到50年後,經過陳氏族人集資,陳氏祠堂遷改到國道318線臥龍車管所對面巷內50米處,莊嚴肅穆的陳氏祠堂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家訓由來:以家國安危為重

據介紹,陳氏歷代族人經受了洪水旱災、瘟疫戰爭等洗禮,在苦難中以堅強意志力抗爭,辛勤勞作,節儉度日,為子孫後代創造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財富。

據文史可查,清乾隆年間,時任處士的陳氏族人陳國瓊為保家衛國,主動隨軍徵戰沙場,英雄犧牲,乾隆皇帝感念其遺孀陳高氏孝老愛幼、辛勤撫育子女的行為,特下旨賜予陳高氏貞節牌坊,以資嘉獎。後陳氏家族為紀念陳高氏而總結出了「孝、悌、忠、信、禮、儀」的家風,並在代代相傳中逐漸細化為「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的24字家訓來教育子孫後代,牢記祖訓,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24字家訓:讓子孫感恩奮進

據陳氏家族後人,同時也是清明祭祖會組委會會長的陳澤君介紹,為了傳揚家風家訓,每年清明會,陳氏子孫都要聚會,不僅是為了聯繫感情,而是陳氏族人中輩分較高者或文化較好的長輩,將兒孫輩聚集在一起,給他們講解陳氏族人的淵源,詳解家風家訓的來歷及含義、勵志故事,要求兒孫輩熟記於心並落實到平日的行為中。

「守法規、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傳本業、戒酗酒、戒淫亂、戒賭博」。這24字族訓不僅成為了陳氏家族平日裡工作生活、待人處世的指揮棒,也為族人形成優良品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延伸到了很多方面。

「尊老愛幼。」陳澤君介紹到,每年重陽節,陳氏家族會為族裡老人們舉辦重陽壽宴,而在清明會,則會評選表彰「好兒媳」,評出的先進典型事跡要寫進家族家譜,張貼在祠堂牆上,公開表彰,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除此以外,家族還成立了成才獎學基金,在祠堂張榜公布當年考上大學的學生名單,為「新科秀才」頒發獎狀、獎金,激勵年輕一代刻苦學習,爭當棟梁。

「有小家才有大家。」2014年,族人陳正東的孫兒突患重病,本就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這個消息被陳氏家族的其他人知曉後,在當年的清明祭祖會上,就為他進行了捐款,並在之後的幾年內不停地引導和幫助,如今陳正東的家庭不僅擺脫了困境,還修上了新房。「沒有陳家長輩們的幫助,沒有陳氏家風家訓的幫助,我不會這麼快度過困難。」陳正東說,他會懷著這顆感恩地心竭盡所能的幫助大家。

「飲水思源當祭祖,孝悌二字常記心。苗壯爪大家聲振,騰蛟起鳳好兒孫。」這是臥龍鎮陳氏家族第十二代子孫陳澤恩為陳氏一族寫的詩,旨在感念家族的培養與栽培,提醒族人時刻懷有孝廉之心,這也是陳氏家族家風家訓深入人心的一個縮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陳氏天下一家親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 陳氏大祠堂
    天下陳氏是一家,我們都在關注!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大門為玄武巖青石石鼓石獸門夾,石門枕,門上木匾書「陳氏大宗」,其字為清光緒元年首任美國公使陳蘭彬所寫,左右兩廂門上額牆體上題有陳蘭彬所撰的四字聯句——「文章衍緒,忠烈遺風」。內側牆邊立有清代同治四年「禁伐紅樹林」石碑。中堂六根支柱,其中前堂兩根簷柱為青石柱,中堂四根支柱上身為紅木,墊基為蓮花狀青石。堂前簷柱及中堂木柱分別掛有木板刻對聯兩副,中堂所掛對聯為清代軍機大臣李鴻章親撰。
  • 家風家訓寓於楹聯,解氏祠堂成為傳統文化大載體
    家風家訓寓於楹聯中一一解氏祠堂楹聯賞析作者:脫石 一覽眾山(解自玉)祠堂,是敬奉祖先、教化子孫的神聖殿堂,是傳承家風家訓的載體。祠堂楹聯是祠堂的靈魂,是祠堂文化的點睛之筆。縱觀解氏祠堂的楹聯,就凸顯了傳承家風家訓、教化子孫這個主題,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天應時,與時俱進。
  • 崇仁陳氏七祠堂的傳說故事
    2017年偶然在崇仁老街平糶祠,原本碾米廠的門額上石灰牆掉了點灰料,好奇心的驅使索性用竹竿捅開,露出「北耆陳氏義學」的真容。對門的街坊走近說,「現在崇仁就只剩這一座陳家祠堂了,以前解放前縣城有七家祠堂。」
  • 官陽鎮的陳氏祠堂,歷史悠久!
    陳氏祠堂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官陽鎮三岔村1社陳家溝,坐東向西,為穿鬥梁架、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3間13.4米,進深8.45米,建築面積113.2平方米。該祠堂建於清代中晚期,系陳氏家族宗祠,形制保存完整,較有特色,對研究清代建築風俗及地方宗族文化有著一定的價值。
  • 訪譜記(007)《我從哪裡來:義德堂陳氏》(示例)
    後自鹹豐年間起,編定自24世起,以「國家有道,天子萬年」八字作為排行細則,後因為「天子萬年」不便取名,易犯避諱,所以改為「永世其昌」,即為「國家有道,永世其昌」八字。第五節:陳姓太平洲義德堂支家訓家規家風《義德堂陳氏族譜》未見家訓家規,以譜中所載《凡例》代之。立宗以嫡,故譜中書法,先書娶某氏,首嫡母也;嫡母之下,即書所生之子,雖有庶出之兄,不得越居其前。
  • 金華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磚雕「戴氏宗祠」四字,大氣莊重。大門構築在青石砌高臺上,面寬三間,內設門廳、正廳和後廳,安置戲臺,形成「工」字形平面。總佔地面積近萬平方米。清道光十七年(1837),皇上曾下旨贈予該祠堂「七葉衍祥」匾額,懸宗祠正廳。祠堂內崇德堂還曾創辦過「戴氏義塾」。寺平村是由戴氏聚族居住而形成的血緣村,距今有700多年歷史。
  • 福州臚雷村:最後的陳氏祠堂
    臚雷村的陳氏家族是閩中望族。陳景潤被稱為「臚雷之子」。在陳氏宗祠中庭,氣宇軒然,依次懸掛著三塊大匾,第一塊上書:陳氏定理。那是褒揚陳景潤的。第二塊上書:教育部長。那是紀念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長、化學博士陳可忠先生的。第三塊上書:海軍上將,陳紹寬。這三位陳氏後人給臚雷村增添了驕傲的資本。作為從臚雷走出的教科書級「偶像」,陳景潤的出身不差,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國郵政總局考績處處長。
  • 來螺江陳氏宗祠,真的長見識了!
    後來聽導遊講,這個「羹」字,是教育的意思,嘿嘿!平生第一次聽到「羹」字還有教育的意思,真是長學問了。那麼如果此羹為教育之意,那「百代羹」,是不是就是寓意家族要代代以教育為本的意思呢?接下來聽了導遊跟我們的講述,還真是這個意思。導遊說,這個「羮」字的重點在於敎育,陳氏人才輩出源於敎育。清代以來,螺江出陳氏進士21人,翰林1人,舉人108人,可謂人才濟濟。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陳氏家族,源遠流長;祠堂文化,根深葉茂。悠久的中華陳氏,孕育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祠堂文化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根植於久遠的神州大地,蘊藏於深厚的華夏文明之中,並遠播於海外。滄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傳承,層層積累,成為所有陳氏家族傳統民俗文化一盞永不熄的明燈。
  • 音頻|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24)
    音頻 |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24) 2020-06-05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豐富多彩的家訓形式領略家訓文化的輝煌
    常見的文體形式有誡,如嵇康的《家誡》,還有充滿了權威不可觸發的的家法,如唐代的《陳氏家法三十三條》,還有陳述意見文體的疏,如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1、家訓的權威教化場所:宗祠祠堂而最能突出家風家訓的厚重載體,莫過於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宗祠祠堂。宗祠祠堂家訓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載體,也是家風家訓的權威教化場所,我們現在提倡的良好家風,本質是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轉。
  • 陳氏祖訓、家訓與家規
    " 加入陳氏大家庭!總序:       陳氏自古崇道德,尚禮義,忠孝傳家,詩書繼世,以耕讀為世業,以仁義為家法。仁親為重,軒冕為輕,讀陳氏祖訓家規可知也。  家之有規,猶國之有法也。國有法,則賞罰以飭臣民;家有規,寓勸懲以訓子弟,其理一也。或曰:聖賢遺教,備載經典,又何必家訓?家訓也者,所以濟聖訓之所不及也。
  • 楊氏家訓家規,激勵後世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家風、傳承優良家訓,是每個家庭必須重視的事情。家風傳承更是一個家族,不可懈怠的社會責任。楊氏家訓楊氏作為歷史上出了眾多英雄人物的一大姓氏,楊家家訓家規,可謂是相當的嚴格。
  •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梅溪陳氏大祠堂據譜載:明未陳應堂傾囊重建大祠堂,祠宇經歷續建,規模宏大。
  • 陳氏祖訓、家訓與家規 ,請傳承!
    點上面「陳姓總群」加入陳氏家族!
  • 看看這些家訓,就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
    《顏氏家訓》中一些名句如「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至今廣為流傳。後世司馬光、鄭文融、張英、林則徐、曾國藩等編撰家訓,均以《顏氏家訓》為典範。
  • 涇縣雲嶺陳氏家規家訓解讀(上)
    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發展,到清末民國期間,涇縣一帶已經有幾十個村落,陳姓儼然發展成為涇縣一大姓,當地人說有108座陳氏祠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被作為新四軍軍部大會堂的陳氏大宗祠。據光緒年間《續修蜀川陳氏宗譜》卷一序文中記載,「涇之雲嶺則為六六公後,」又卷十六《德興公支譜》指出,其九十二世富貴公,系「文林公長子,娶王氏,葬涇縣白花(樺)。
  • 家訓傳承家國情懷
    比如西平陳氏家譜的家訓裡,有「舉才立德,敬祖愛國」,魏氏家訓裡有「事父母,完國課」。項城孟氏族訓的開篇一句就是「孝悌忠信,讀書務農」,陳氏家訓中則有「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的要求,茹氏家訓裡也有「傳家兩字耕與讀」的記載。
  • 【家風家訓】孝義為本 耕讀傳家 ——四川達州陳氏不忘千年祖訓
    重視教育是陳氏家族歷來的傳統。世界最早的民辦書院之一——東佳書院,便是陳氏家長陳崇在唐朝創辦的,陳崇同時還立下了包含「實行一夫一妻制」在內的家規。後來,義門陳氏家訓發展為十六條,「敦教悌以重人倫」、「講法律以儆愚頑」、「隆學校以端士氣」等優良家族文化傳統,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