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祠堂遍布在每一個角落。
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他們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用來祭祀祖先、先賢。
一般把家廟,稱作祠堂。
古時,歷代帝王都將宗祠看作國家權力的象徵,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權。
中國最大的家廟,當屬皇家的太廟,其次是諸侯王公的宗廟,到了士大夫這一級,也還可以建家廟。
普通庶民,就沒資格建家廟,只能路祭。
民間的祠堂,從西漢開始出現並逐漸興起,一般建在墓前的祭祀場所,多為石質,又稱石室或者石祠。
此後數代,由於等級制度的禁錮,有資格擁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無幾。
民間廣泛建立宗祠,始於明朝嘉靖年間,「聯宗立廟」詔令的頒布。
從此,宗祠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徵。
祠堂的功能,除了祭祀祖先,也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事件的場所。
有時,族親們也在這裡商議族內重要事務。在一些地方,還在祠堂舉辦文化活動。
祠堂,更多的是精神意義。
家國天下,宗族觀念在人們的頭腦裡根深蒂固。
祠堂,記錄著家族的傳統與輝煌,是宗家血脈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標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延伸。
族長在這裡行使族權,教育和處罰違反族規的人,祠堂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
族人在這裡表達對家族祖先、長輩的緬懷和尊敬,是同族凝聚、孝道的體現。
它代表著根。海內外遊子返鄉,尋根問祖、聯絡宗親,繞不開祠堂;
它展示著歷史。這裡收藏陳列舊宗譜、舊碑記、舊時的家具、物品等;
它傳承了傳統。祠堂的匾額、楹聯、碑記,以及族規家訓等,讓後代銘記;
它開啟了未來。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
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
對祠堂建築的講究無可厚非,因為希望一直傳承下去,但也不必捨本逐末。
家族的興盛,唯有優良的家風和文化。
內在的東西,才能指導和激勵一代超越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