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位身份頗為特殊的「肉類」家族新成員亮相中國餐飲市場,引發網友熱議。
4月22日,星巴克中國區正式推出「人造肉」午餐新品菜單,包括青醬意面、經典千層面等3款人造牛肉餐品,以及越式風味沙拉等2款人造豬肉餐品,單份售價為59元或69元不等。
就在星巴克上新的2天前,肯德基在中國展開公測的人造肉新產品「植培黃金雞塊」啟動限量預售,4月28日開始消費者可在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指定餐廳換購。
在廣州一所高校任教的張寧,作為搶購到肯德基新產品的嘗鮮者,在拿到雞塊後先完成拍照留念一系列固定流程之後,卻左看右看遲遲不敢下口:「說實話,到現在我也不清楚這雞塊究竟是用什麼做的?」
星巴克人造肉午餐。
「人造肉」新稱呼只是噱頭?
當下被命名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植物肉,即以豆類、穀物等植物源蛋白質為主要原料的擬肉製品,另一類是實驗室培育肉,即通過從動物肌體提取並分離肌肉乾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生產的肌肉組織。
在肯德基發布的海報上,「植培黃金雞塊」下方的一行小字標註「雞肉風味植物蛋白製品」,星巴克門店則將新產品的「新意」來源解釋為「100%高蛋白植物肉」。
顯而易見,肯德基和星巴克所使用的「人造肉」同屬第一類。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相比動物蛋白,植物蛋白有著自身營養上的特色和優勢。朱丹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從理論上來看,植物蛋白不含膽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等可能危害健康的成分,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而在可用以分離提取蛋白質的植物源中,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尤為突出。
經提取的大豆蛋白被廣泛用於各類豆製品的製作加工。星巴克在兩款人造豬肉餐品標籤的「主要成分」中,以括號形式向消費者介紹了碗中「豬肉」的真正身份——豆製品。
談到「人造肉」時頗覺困惑的北京人李佳藝,一聊起「豆製品」,瞬間打開了「話匣子」。大學期間,李佳藝慢慢開始接受食素,每當肚裡饞蟲難忍,她喜歡去前門東大街的功德林素菜飯莊點上幾個菜。「功德林的特色就是用素食食材仿擬肉菜的外觀和口感。」李佳藝告訴記者。「素魚」是她最愛的一道,菜品本身雖為豆製品,卻還原了魚肉的紋理和香嫩口感。
除功德林外,稻香村的孜然羊肉、啤酒肉片、素牛肉等仿肉系列豆製品,以及超市裡賣的素京醬肉絲也常出現在李佳藝的採購清單上。「小學時候校門口的小賣部,裡面賣的很多零食包裝上都寫著『大豆蛋白製品』,入口噴香,」李佳藝說,「合著我們20多年前就吃起了『人造肉』。」
素食老店功德林售賣的珍珠雞丸和素魚。
人造肉能否逃過「嘗鮮」魔咒?
在拍照、聞香、掰開細看之後,張寧終究沒敢嘗上一口已經被自己擺弄涼了的人造肉雞塊。
5歲那年,張寧開始出現不消化動物蛋白和動物油脂的身體反應。一次因嘴饞,張寧吃了一塊雞肉,隨即感覺肚脹和呼吸困難。此外,她還對甲殼類海鮮嚴重過敏。
去星巴克嘗鮮人造肉午餐的經歷讓張寧心有餘悸。她點餐前臨時加問一句「牛肉千層面中是否完全不含肉類和甲殼類製品」,點餐員不敢確定,隨後取出一份餐品讓她自行閱讀成分標籤。張寧讀到「致敏物質提示」一欄寫著「該產品中可能含有甲殼綱類動物製品」。
因此看到肯德基海報上的「植物蛋白製品」,張寧無法徹底放下戒備。「我是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人,但不敢拿自己的身體冒險,」張寧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
有著和張寧一樣想法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此前,有媒體在微博發起投票:肯德基在中國公測人造肉雞塊,你會買嗎?共有7604人參與投票,其中2952人投給「會買,嘗個鮮」;3982人表示「不買,哪有真肉香」。
記者通過隨機採訪發現,對於人造肉餐品的購買者,素食者普遍更關注配料成分,「好奇心」鼓勵普通消費者做出嘗試,而說服他們回購的最大動力,依舊是綜合口味和價格後得出的性價比——肉食愛好者不喜歡肉泥或肉粒、健康倡導者拒絕過多的調味和醬汁,如果剛好價格輕奢,又將丟失大部分學生群體。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肉製品市場需求缺口將達到3800萬噸。「中國一直有植物蛋白飲食傳統,也具有加工優勢和經驗,」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表示,「人造肉在國內推廣的過程中,口味和價格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對國內企業來說,進行質感和味道方面的技術改良並不算太難。」
根據企查查統計數據,從2015年開始,國內豆製品相關企業數量逐年遞增,2020年第一季度新增9210家,此外,近年來國內還成立了以珍肉為代表的多家人造肉企業。然而新風口下,人造肉產品能否成為國內消費者未來長期穩定的飲食新選擇,目前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