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詩入選課本,作者人品卻極差,但這首詩卻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2020-12-10 讀史鑑智

眾所周知,清華才子高曉松曾以一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引爆網絡,因為這句話直接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面對生活的枯燥,仿佛那「詩和遠方」才是理想的生活。可當我們倦了的時候,回過頭,卻發現故鄉才成了去不了的最遠的遠方。為此從古至今,關於鄉愁的話題熱度從未衰減過,尤其每逢春節臨近時,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格外思鄉心切。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在古代,文人騷客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等,久而久之常引發他們的思鄉懷人之情。譬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李白的《靜夜思》等,皆是古人寄託對家鄉親人思念的上乘之作。然而,在同一盛唐時代,也有一位人品極差的詩人寫了一首「近鄉情怯」詩歌入選課本,後成為流傳千年的經典!

此人便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詩人宋之問。或許初聽他的名字讓我們感到很陌生,但其實在宋之問那個初唐年代(李杜當時還沒有「光焰萬丈長」),他還是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才子。

據史料《新唐書·宋之問傳》記載:「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人(今山西汾陽)。父令文,高宗時為東臺詳正學士。」宋之問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屬於典型的寒門貴子。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間,後經過多年苦學,以「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在唐高宗年間做到了左驍衛郎將、東臺詳正學士。在其父的影響下,宋之問自幼喜愛文詞,尤其以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為後世稱道。

那麼當時宋之問有多優秀呢?熟讀《新唐書》的讀者都知道,在新舊唐書中「神童」二字隨處可見。而對於宋之問,史書中並沒有使用這兩個字,或許是因為他已經超出了神童的境界。《新唐書》稱他「偉儀貌,雄於辯」,《舊唐書》則記載道「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

確實,史書並沒有誇張,宋之問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且不到20歲就進士及第,登臨「龍門」。隨後以文才為宮廷侍臣,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分別代行掌管習藝館,後來遷升為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

早期的宋之問可謂是十分光彩奪目,曾經有一次陪同女皇武則天到洛陽龍門香山寺,恰逢下雪,武則天看到此情此景就叫來百官一起吟詩作賦,誰能最快作出一首詩,將賞賜錦袍,並叫當時的才女上官婉兒作為裁判定奪。結果左史東方虯搶先作出了一首《詠春雪》,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把錦袍賜給東方虯。可還沒等東方虯緩過神來,宋之問也作好了自己的詩詞,名叫《龍門應制》。上官婉兒一看,十分欣喜,認為宋之問的詩詞優美,大為讚嘆,連當時在場的百官們也都很欣賞這首詩詞。

而這就是文壇佳話「龍門奪袍」典故的出處,最終宋之問憑著一首好詩博得武則天的賞識,抱得錦袍而歸。也許宋之問嘗到了好處,從此就開始了攀附權貴之路。首先他先是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經常通過這兩位給武則天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作,博取功名。最終在短短15年內,從不入流的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神龍元年(705年),張氏兄弟被殺後,宋之問也因趨炎附勢遭到貶謫,後來他為了自己的仕途竟然恩將仇報,將好心收留他的張仲之出賣,換來升遷鴻臚主簿。

作為文人,宋之問因種種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但要說宋之問一生最大的汙點,就莫過於一樁廣為流傳的命案了。據史料《唐才子傳·劉希夷傳》記載:「(劉希夷)又吟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顯然,作為舅舅的宋之問是因詩殺人,從此被釘在歲月的恥辱柱上。後來在《全唐詩》中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這在當時是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指責宋之問,並將其列為詩壇最大恥辱。

可以說宋之問是唐朝歷史上穢行斑斑的文人,才華雖曾讓他春風得意過,但奈何人品極差,在幾次宮廷政變中起起落落,最終在唐中宗復位後,被流放嶺南瀧州。

謫貶到瀧州這個著名的瘴癘之地,真可謂九死一生,於是宋之問在神龍二年,便偷偷跑了回來。行至湖北襄陽渡過漢江,就將到達洛陽,也就是宋之問的家鄉,他的最終目的地。此時的宋之問已經是知命之年,臨近故鄉,宋之問心情格外複雜,於是寫下一首馳名文壇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但他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20個字,卻常年入選語文課本,因為宋之問將遊子的心態描繪得活靈活現,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尤其最後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如今,我們也許不恥於宋之問的人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能寫出深情至極的詩歌,也能在某一瞬間憑藉詩歌來感動讀者。在我國歷史上宋之問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成為唐初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可俗話說「德才兼備,仕途方可長久」,像宋之問在官場左右逢源,攀龍附鳳的做法,終不是長久之計。先天元年(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剛即位,宋之問就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

相關焦點

  • 一首入選課本的唐詩,作者人品極差,但這首詩卻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然而,在同一盛唐時代,也有一位人品極差的詩人寫了一首「近鄉情怯」詩歌入選課本,後成為流傳千年的經典!結果左史東方虯搶先作出了一首《詠春雪》,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把錦袍賜給東方虯。可還沒等東方虯緩過神來,宋之問也作好了自己的詩詞,名叫《龍門應制》。上官婉兒一看,十分欣喜,認為宋之問的詩詞優美,大為讚嘆,連當時在場的百官們也都很欣賞這首詩詞。而這就是文壇佳話「龍門奪袍」典故的出處,最終宋之問憑著一首好詩博得武則天的賞識,抱得錦袍而歸。也許宋之問嘗到了好處,從此就開始了攀附權貴之路。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不僅入選《唐詩三百首》,還頻頻選入課本
    另外他的詩作也是清新脫俗,很多優美的名篇不僅選入了《唐詩三百首》,有的還頻頻地入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作品。唐朝很多的詩人可能有才華,也有學識,可是他的人生悲慘不已,然而賀知章一輩子順風順水,即使是寫文章作詩,他也是能夠一氣呵成,這也使得他的詩作顯得更加的別致,也更加的深情,特別是他的這首《詠柳》,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這首詩也正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作品,它也是被選入了《唐詩三百首》,然而在我們小學的課本裡,也是時常能夠讀到這首詩。
  • 他只留下了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20字令人叫絕
    俗話說「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在於深而不在於廣」,我想這句話用在詩詞中也很合適。 清朝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四萬多首詩,在歷朝歷代的文人中獨佔鰲頭,可是那又如何呢?誰能背出他的一首詩來? 反觀有些詩人,雖然僅留下幾首詩,卻千年傳唱不衰。
  • 一次亙古的失眠,寫出最好的愁詩,詩人憑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張繼憑《楓橋夜泊》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民間有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的影響之大。《唐詩三百首》是流行最廣家喻戶曉的唐詩選本,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包括杜甫詩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 《唐詩三百首》最美的一首詩,流傳千年,讓人驚豔!
    當時有名的優秀詩人數不勝數,而這些作品大多被收藏在《全唐詩》當中,共計五萬多首。而在《唐詩三百首》中更是選取了311首流傳最廣的作品。今天一起來欣賞的就是這其中最美、最有意境的一首詩,作者是唐代詩人常建。
  • 王安石寫了兩首《梅花》,都入選小學課本堪稱經典
    就快立春了,但是春信未至,這個冬季依然主角是梅花,這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兩首寫《梅花》的詩,如果我記憶沒錯的話,王安石大概就寫過兩首詠梅花的詩歌,但是每一首都堪稱經典,其中第一首相信今天很多五六歲的小朋友都會背:「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王維流傳很廣的一首經典,小學課本只收錄一半,另一半也挺有意思
    小學課本中收錄的詩不過百首,但《全唐詩》中卻有4萬多首詩作,所以被收錄的一定是詩中精品。而在年年入選小學課本的詩中,王維的《畫》則是這些精品中不容錯過的一首。但近些年,這首詩卻讓文史專家傷透了腦筋。有人提出這首流傳很廣的詩作者另有其人,因為無論是《全唐詩》還是王維的詩集中都沒有這首詩,所以不但不是王維所寫,甚至根本不是唐詩。目前部分人認為這首詩出自南宋高僧人川禪師,是他在註解《金剛經》時所寫,目前小學課本收錄的4句也只是全詩的一半,後面還有4句。於是在作者還沒有被證實前,這首詩在不少地區的課本上暫被標為佚名作者所寫。
  • 王維這首詩常年收錄小學課本,但作者卻是存在爭議,認為另有其人
    王維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寫過了很多非常優美的山水田園詩,而且他的很多詩作,不僅收錄在了一些比較經典的詩集裡,同時也頻頻地入選課本,例如他最為經典的一首《畫》,則是時常會出現在課本裡,但是這首詩,卻是一直陷入了版權之爭,有人認為這首詩的作者是另有其人,並不是王維,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每年都入選小學課本,成為唐詩裡的千古名篇
    而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唐詩那一份獨特的韻味。儘管唐朝有無數的詩人,但果要論細膩的話,大概沒有幾人能夠與之相比。王維的很多詩也都是膾炙人口,一些比較經典的作品,更是還時常會入選我們小學的課本,譬如他的這首《畫》,便是一首極為難得的佳作,整首詩寫得很是簡練,也很是直白,只不過是描寫了一幅畫,卻是同樣的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樣沒有高超表現手法,但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以及對於事物的細膩的觀察,則是令人讚嘆不已。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此人是補鍋匠沒什麼文化,卻寫了一首唐詩,還時常入選小學課本!
    這也正是唐詩另一大特點,一些並不很出名的詩人,可是他們照樣寫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小編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唐朝一位非常特別的詩人,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而且還是一個補鍋匠,但他卻是寫下了一首流芳百世的千古名作,那便是胡令能,可能有的朋友,對於這位詩人不熟悉,如果說起他的詩來,相信你一定是讀過,也就是他的《小兒垂釣》,這首詩還時常入選在小學的課本裡。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詩》,首聯便是千古名句
    唐朝有很多偉大的詩人,他們不僅文學造詣高,同時人品高尚,另外還擔任重要職位,應當說也正是有了這一群人才撐起了唐朝的文學,以及使得唐朝社會更加的繁榮。張九齡這首詩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很熟悉,特別是首聯第一二句,那更是千古名句,歷來為世人所津津樂道。成為了描寫思鄉裡的名句,充滿了一種悲傷之感。詩人也正是由於思念自己的故鄉,從而才能夠寫出如此深情的詩句來。而這兩句也是最能夠打動人心,對於任何一個遠方的遊子來說,故鄉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那裡不僅有我們的童年記憶,還有我們最親的親人。
  • 唐朝貪官的1首詩被贊為唐人七律第1,入選《唐詩三百首》流傳千年
    從683年開始,到705年武則天去世為止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唐朝朝局進入了一個極不穩定的動蕩時期,忠於李唐與擁戴武周的兩派勢力之間,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激烈博弈,一大批朝廷大臣的命運,在這段時期也隨之載浮載沉歷盡波折,沈佺期就是其中之一。沈佺期,相州內黃人,字雲卿,唐代著名詩人。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有這麼一首唐詩,全詩短短四句,有水平也有千古名句。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得真情出;「不敢問來人」,以反筆寫出苦況,令人為之動容。歷代詩評家都對這首詩讚賞有加,其中有評論家指出「五絕中能言情,與嘉州『馬上相逢無紙筆』同妙,這是將這詩的水平提到了岑參的高度。
  • 漢代最經典的一首詩,流傳了2000多年,卻不知道作者是誰!
    唐代和宋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唐詩與宋詞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而在唐詩與宋詞之前,漢樂府詩則是主流。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漢樂府詩對後世歌行體的形成也有影響。李白的樂府歌行在藝術形式上便是受到了漢樂府詩的顯著影響。
  • 歷史上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環環相扣千古流傳!
    我國唐詩一共有四萬多首之多,而且這四萬首隻是流傳下來的,失傳的那些還不在計算之內。在這麼多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想要找出一首千古名句也不是那麼十分容易的。我國選編的《唐詩三百首》,就是從這四萬首詩挑選出三百多首,而這百首詩到入選語文課本的時候,就剩下幾十首了。
  • 《唐詩三百首》中最特殊的三首詩,一首民謠、一首怪詩、一首絕唱
    《唐詩三百首》中共收錄了唐代77位詩人的311首詩作,分五言七言,體裁上在分為古體、樂府、絕句、律詩,乃成七卷。這三百餘首經典唐詩中,大多都是名家名作。比如詩聖杜甫就有38首詩作入選,李白、王維、李商隱都有二十多首入選,其餘如王昌齡、孟浩然、白居易、杜牧等等名家不勝枚舉。
  • 《唐詩三百首》中最特殊的三首詩,一首民謠、一首怪詩、一首絕唱
    這三百餘首經典唐詩中,大多都是名家名作。首經典唐詩中,還有三首詩是無名氏所作,其中一首民謠、一首怪詩,還有一首被張冠李戴的名作。詩中所寫的是盛唐時期多次打敗吐蕃的名將哥舒翰。這首詩之所以能入選《唐詩三百首》,是因其以短小的篇幅刻畫出一代名將的英勇善戰和赫赫武功。詩中從遼闊壯遠的邊疆夜景寫起,至哥舒翰帶刀的英勇形象,最後從側面敵人不敢犯邊來讚揚哥舒翰的威名之盛。
  • 永嘉四靈中很重要的一位詩人,寫下一首經典的詩,還頻頻入選課本
    古代有無數了不起的詩人,而且他們的作品也都是自成一派,為此一些經典的作品,那也是頻頻地入選我們的小學課本,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相思》;杜甫的《絕句》等等,那都是每年都是課本裡必選的古詩。這些作品也是深入人心,早已是成為了經典名篇。
  • 這首唐詩人人都會背,還入選了小學課本,卻是無緣《唐詩三百首》
    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也會吟。這部經典的詩集,從問世至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每個人必讀的經典,可以說是大部分人最早的啟蒙讀物。《唐詩三百首》雖然收錄很豐富,可是難免還是有遺珠,一些同樣很經典的作品並沒有收錄,例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還有盛唐詩人高適的《別董大二首》,那都是膾炙人口,可是編者卻是偏偏放棄了這些作品,選擇了其他詩人的作品,這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