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存在 不是為了遵守規則 而是為了打破規則

2020-07-27 白日夢想家7449


我的存在 不是為了遵守規則 而是為了打破規則

拾穗者|米勒 1857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農民畫家」,創作了一系列經典的農民題材畫作:《晚鐘》、《播種者》、《拾穗者》。


《拾穗者》創作於1857年,現收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該畫描繪了農村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一望無際的田野,麥收後的土地上,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


像米勒很多其它的作品一樣,《拾穗者》並未深度刻畫人物的面部,我們看不到人物表情,卻能感受到勞動者的莊重純粹之美。


三個農婦的動態也設計的極為巧妙,好似一個拾穗動作的分解圖:

扎紅頭巾的農婦一隻手握著袋子裡的麥穗,另一隻手熟練的撿拾著;

扎藍頭巾的農婦左手撐在腰後,似乎經歷了一天的勞作已經體力不支;

扎黃頭巾的農婦,正仔細尋找是否還有漏撿的麥穗......


畫面整體用了暖黃色調,安靜莊重。農婦的紅、藍頭巾與黃色也融合的恰到好處。筆觸簡潔樸實,細膩柔和,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


稍加觀察,我們會發現畫面右後方還有一個騎馬的人物正在指揮著什麼。考慮到19世紀中期以前農民們的社會階級地位,不難聯想,《拾穗者》克製冷靜地講述事實的背後,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寓意。


通過對農民生活的真實反映,以深厚樸實的繪畫語言歌頌農民真摯、勤勞、樸實、善良的美德,反映了勞動者們生活的不幸與頑強的生命力,也揭示了背後的階級矛盾以及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社會。


《拾穗者》凝聚著米勒對農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


因為在巴比松生活近27年,米勒也被視為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然而米勒比巴比松派更超前,準確來說米勒屬於現實主義畫派,他的一生都在專注於刻畫樸實無華的勞動者形象。


上午去田間勞作,下午畫畫。通過對大自然經年累月的觀察、體驗,米勒筆下的農民形象極其傳神、真實。


米勒出生於農民家庭,加之1849年巴黎黑熱病的流行,其一家遷居至巴比松村,使米勒飽含對勞動者的深厚情感,也造就了他擅繪農民的繪畫能力。


由於米勒一如既往的刻畫勞動者形象,農民題材畫作在資產階級內引起了軒然大波。自此,米勒打破了油畫作為上層社會專利的刻板印象,為現實主義的發展奠定基礎。


當今時代,「階級固化」成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流行詞。它的存在縱然有一系列的社會、環境、資源、文化等成因,但是「階級」是否就理所應當成為被歧視和諷刺的理由?


就像19世紀中期以前,勞動者題材的畫作往往是作為被上流社會茶餘飯後嘲笑的對象一樣。


受到美術界肯定的作品,必然是描繪古代諸神、聖賢的歷史畫,或以基督教為核心的宗教畫。


說到底,這也是一個社會默認值的問題。


希望我們都可以擁有米勒的勇敢,不被當下的既定標準囚禁,打破越來越多的社會默認值。堅守自己,相信終有一日會撥雲見日,雲開霧散。

相關焦點

  • 《蘋果酒屋的規則》:你可以遵守規則,更可以打破規則
    ——胡適約翰·歐文的小說對我有一種魔力,明明很厚,但一開始讀就放不下了。他的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情節的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說情節有點拖沓,而是他對於每一個出場人物的刻畫都典型並且真實。這部小說涉及的規則,不僅僅是蘋果酒屋牆上的那一頁紙,而是關於當時美國社會環境下的墮胎、戰爭、女權、種族歧視等等,故事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去維護既定的規則,也不是為了反對規則,而是通過故事來引發讀者的思考:既定的規則就是合理的嗎?我們可以打破嗎?
  • 攝影應該遵守規則還是打破規則
    其實我想說的是:「攝影中如何合理地運用規則去打破規則」。聽起來有些繞口?沒關係,先來看幾個名詞的解釋【來源:百度百科】1、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2、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位照相機進行攝影。
  • 規則是用來遵守的 or用來打破的?
    就事論事,我不管兩位同學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才會採取這樣的方法想要通過預賽;但作為裁判來說,規則就是規則;作為校園運動會的目的,就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而不是培養學生通過這樣取巧的方式,簡單而輕鬆地達到目的;而規則的存在,除了判定勝敗之外,某一方面便是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若是人人都能通過這樣取巧的方法,不需要強悍的體質,不需要強悍的拼搏精神,便能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
  • 規則是用來遵守還是打破?
    誰是矩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是有規則秩序的,遵守就能井然有序運行,一旦出現不尋常,就是違背了規則。總是有人趁著一股不服輸的二愣子勁,硬是闖了出去,還可能的打破這層壁壘,帶出去一連串的人,就是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舉個小例子,交通規則人人都得遵守吧?!可是火警、救護車那是爭分奪秒,紅燈也不能攔,特情特例。普通人上班、出門趕時間,心裡都慌吧,十字路口等紅燈,路上空曠,沒人沒車還沒有攝像頭,不是誰都能遏制自己那顆想闖過去的念頭的。
  • UI設計中的哪些規則不是用來遵守的,而是來打破的?
    大家好,相信大家都知道UI設計在平時的設計中有很多的設計規則要遵守,因為設計和設計之家是有一些聯繫得,所以呢有些設計的規則是可以打破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UI設計中的哪些規則不是用來遵守的,而比如呢打破「維持對稱和平衡 」規則,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讓我們共同努力,維護秩序,遵守規則
    家長將孩子送去學校,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學習知識,學習做人,而人活在世上就要受到規則的約束,一個連基本規則都不遵守的人,不僅傷害自己,也會損害他人的利益。例如,如果我們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過馬路,那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而校內帶手機,不遵守校規,既是對自己學習知識的不重視。如果在上課期間手機發出聲音,也是對他人上課的影響,浪費別人的時間。遵守規則,為自己和他人負責。
  • 制定規則的人與打破規則的人
    這個世界被兩類人佔領,一種是制定規則的權貴,一種是打破規則的異類。 遵守規則的人只能成為棋子與芸芸眾生。 學校教育與考試制度的本質並不是為了培養人才,更重要的目的是馴化與選撥。 任何一種你以為的正確都是被馴化的結果。
  • 影片講的是有人遵守規則被淘汰掉,有人打破規則不斷突破最後成功
    文/喜氣洋洋【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不管是人的世界還是動物的世界都是講究規則的,那麼這個規則的制定要麼是自己要麼是別人,但在這些個小規則之上會有一個大大的規則籠罩著這些小規則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
  • 論遵守社會規則的重要性
    我想把我經歷之中所得的教訓說給多一個人聽。讓多一個人少走很多一點彎路。幸好,我能把這項寫下來。 論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而不是論規則的重要性。規則已然存在,它並不是出自公平原則,而是出自偏向其中一方的原則,而我們最好讓自己站在偏向的那一方上。規則無法更改,而遵守規則則會狀況百出。我講我的兩個不守規則的經歷。
  • 強行上臺演講 打破規則也要先講規則
    也許在他拿到武漢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就想作為一個新生代表去發言,於是他準備了很久;也許升入高中的時候,沒被選為新生代表而成為他的遺憾;也許他不滿足於我們常見的新生代表套路化的發言,而想以自己的創新做出一番改變;也許他對選舉新生代表的規則不滿意,而以這樣的方式「用腳投票」,但不管什麼原因,即使要打破規則,也首先要遵守現有的規則,更何況不是所有的打破都是正確的突破姿勢。
  • 《華爾街之狼》的哲理,規則需要打破還是遵守?
    小梅的激情、和內心的澎湃深深感染了我。每當我心情不好或遇到挫折時,我都會打開它看一看。尤其是其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幕展現了人們為錢瘋狂的一面。只要我有錢,我就是世界的中心。這是一句經典的諺語:窮困潦倒並不光榮。
  • 學會遵守規則,營造規矩校園
    所以,為了夢想,為了自己的錦繡前程,一定要遵守校規校紀。學校對於十多個學生的處罰,無疑是公正公平的體現,學校制定校規校紀,就是為了約束學生,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為,並以此來維護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如今十多個學生公然違規,且屢教不改,無疑是漠視校規校紀,挑戰學校權威,如果學校不用強制性手段處理,恐怕難以服眾。
  • 規矩和規則:規則是用來打破的,規矩是用來遵循的
    學校是規則最多的地方,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對學生對教師的。為了應對新情況,學校又不斷制定新的規則,慢慢形成一張規矩的網。其實,規則應該慢慢廢除掉,逐漸形成規矩,才是正確的。為了遵循規矩,人們定了很多規則。
  • 規則不是用來打破的,是用來遵守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節目中曾表示,在故宮修復文物的師傅們,為了保護故宮的地磚,每天在院子裡都是騎車或步行。他們對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甚至對一個小石頭都是有感情的。在故宮博物院的官網上也明確寫了遊客須知,呼籲大家尊重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古蹟,做文明觀眾。
  • 遵守規則,並不等於墨守成規
    旁邊有人看不過去了,說,兄弟,飛機飛不飛也不是空姐說了算的,你有必要為難她們嗎?要說著急,這飛機上哪個不著急。旁邊好幾個乘客也跟著附和,大哥左右看了看,衝著空姐擺擺手,說,行了,給我拿個毯子來,我要睡覺,不跟你們一般計較了,再催催,趕快飛吧。
  • 守規則的孩子是「羊」,不守規則是「狼」?該不該教孩子打破規則
    遵守規則:一、父母教孩子遵守規則,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孩子,在公共場合,你需要顧忌別人的感受。因為社會規則制定,更多的是為了公共的利益。比如公共場合不能吸菸、吐痰、大聲喧譁等,讓孩子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
  • 創業新語 |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履行一條又一條規則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規則在最初的時候,也是一種對其他規則的破壞?不破不立,只有勇於打破現有規則,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求新求變。那麼,你是個循規蹈矩、日復一日的人,還是個願意嘗試更多、建立新秩序新規則的人呢?
  • 什麼時候打破規則
    我們依靠的是法律,而不是一系列針對個人及其狀況的高度具體的法令。哈特稱之為「一般形式的指示,它們沒有指名道姓,也沒有針對特定的個人,也沒有指明要做的特定行為」。因此,法律的「標準形式」一般有兩種:它表明了一種一般行為類型,適用於一般類別的人,他們希望看到它適用於他們並遵守它.
  • 疫情之下,遵守規則更重要!
    此時,疫情就是戰場,時間就是生命,規則就是防線。面對疫情,警惕是應該的,但沒必要恐慌。越是危難之際,遵守規則秩序越顯得重要。如果因為害怕,如果因為無知,就違反秩序和規則,不僅不能給疫情帶來任何幫助,反而會讓社會越來越亂。疫情是戰場,又不同於戰場。
  • 智者遵守規則 強者使用規則
    仔細品讀整個更像高手之間談經論道般的審訊過程,看似是芮小丹對宗教道義的認知最終叫王明陽折服,並為了給自己靈魂的歸宿而選擇跟警方配合。而拋開表象的談經論道,我認為,是芮小丹成功的運用規則擊垮了嫌疑人王明陽心理堅守的底線而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