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米勒 1857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農民畫家」,創作了一系列經典的農民題材畫作:《晚鐘》、《播種者》、《拾穗者》。
《拾穗者》創作於1857年,現收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該畫描繪了農村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一望無際的田野,麥收後的土地上,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
像米勒很多其它的作品一樣,《拾穗者》並未深度刻畫人物的面部,我們看不到人物表情,卻能感受到勞動者的莊重純粹之美。
三個農婦的動態也設計的極為巧妙,好似一個拾穗動作的分解圖:
扎紅頭巾的農婦一隻手握著袋子裡的麥穗,另一隻手熟練的撿拾著;
扎藍頭巾的農婦左手撐在腰後,似乎經歷了一天的勞作已經體力不支;
扎黃頭巾的農婦,正仔細尋找是否還有漏撿的麥穗......
畫面整體用了暖黃色調,安靜莊重。農婦的紅、藍頭巾與黃色也融合的恰到好處。筆觸簡潔樸實,細膩柔和,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
稍加觀察,我們會發現畫面右後方還有一個騎馬的人物正在指揮著什麼。考慮到19世紀中期以前農民們的社會階級地位,不難聯想,《拾穗者》克製冷靜地講述事實的背後,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寓意。
通過對農民生活的真實反映,以深厚樸實的繪畫語言歌頌農民真摯、勤勞、樸實、善良的美德,反映了勞動者們生活的不幸與頑強的生命力,也揭示了背後的階級矛盾以及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社會。
《拾穗者》凝聚著米勒對農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
因為在巴比松生活近27年,米勒也被視為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然而米勒比巴比松派更超前,準確來說米勒屬於現實主義畫派,他的一生都在專注於刻畫樸實無華的勞動者形象。
上午去田間勞作,下午畫畫。通過對大自然經年累月的觀察、體驗,米勒筆下的農民形象極其傳神、真實。
米勒出生於農民家庭,加之1849年巴黎黑熱病的流行,其一家遷居至巴比松村,使米勒飽含對勞動者的深厚情感,也造就了他擅繪農民的繪畫能力。
由於米勒一如既往的刻畫勞動者形象,農民題材畫作在資產階級內引起了軒然大波。自此,米勒打破了油畫作為上層社會專利的刻板印象,為現實主義的發展奠定基礎。
當今時代,「階級固化」成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流行詞。它的存在縱然有一系列的社會、環境、資源、文化等成因,但是「階級」是否就理所應當成為被歧視和諷刺的理由?
就像19世紀中期以前,勞動者題材的畫作往往是作為被上流社會茶餘飯後嘲笑的對象一樣。
受到美術界肯定的作品,必然是描繪古代諸神、聖賢的歷史畫,或以基督教為核心的宗教畫。
說到底,這也是一個社會默認值的問題。
希望我們都可以擁有米勒的勇敢,不被當下的既定標準囚禁,打破越來越多的社會默認值。堅守自己,相信終有一日會撥雲見日,雲開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