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 何心悅)"你現在成網紅了啊!"1月12日上午,在"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主會場的非遺項目活態展示區,一位市民看見90後剪紙大男孩暢楊楊仿佛看見了老朋友。他的剪紙"櫃檯"無疑是最受歡迎的,被市民圍個水洩不通,很多市民還紛紛拿起剪刀,跟著"小師傅"現場學剪紙。
"原來剪紙並不一定需要一模一樣啊,就算偶爾剪錯了反而會是另一種神態,剪一個小豬眼睛挖的圓的程度就可以給人一種或哭或吼的神情。"在學習剪了一個小金豬後,市民闞女士好像發現了剪紙的小秘密。
事實上,孟津剪紙市級傳承人暢楊楊確實已經"成名"了,他經常被邀請參加全國各種非遺項目的展示,以及各種比賽。
90後大男孩專注"婆婆活" 剪出一片天
在固有觀念裡,剪紙是"婆婆活"的手藝,90後大男孩怎麼會喜歡這個呢?
"這是奶奶對我的影響,小時候,別的小孩兒打打鬧鬧,下河抓泥鰍,我就喜歡靜靜地圍坐在奶奶身邊看她剪紙、鉸繡樣,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奶奶對於暢楊楊的剪紙啟蒙,他一直都沒有忘記,因為喜愛,上初中時除了上學,業餘時間就是剪紙,就這樣一直剪到了高中,剪紙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畢業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中國年俗剪紙大賽獲得了銅獎還有500元獎金。在頒獎現場,暢楊楊見到了100多位剪紙愛好者,其中不乏有國家級的剪紙技藝傳承人,除了暢楊楊,看不到年輕的面孔,最大的參賽者已經有80多歲。剪紙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工藝,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剪紙藝術的發展岌岌可危,這讓暢楊楊下定決心用自己的行動去保護和傳承這個民間工藝。
2010年,他辭職回家,決定專心做剪紙。雖然遭到家人的反對,但他要把剪紙發展成自己的事業,他拜訪民俗學者、剪紙藝術家、看有關剪紙的書籍文章,感受老一輩的剪紙風格和經驗,臨摹一些民間剪紙作品,直到現在,每天十個小時以上的剪紙時間是他的標配。
不僅要傳承更要發揚 民俗手藝也可以時髦起來
剪紙要求剪刀落處當即成形,需要一定的想像力和對抽象形態的拿捏尺度。以前,很多剪紙老藝人不識字,卻能剪出精美的喜字、壽字。大部分剪紙愛好者會將圖案畫到紙上然後下剪刀,"高手"們可以憑空想像,脫稿製作,憑眼睛和心裡的想法在紙上直接剪,減掉後不能改,所以難度很大,考驗的是創作者剪紙功底。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脫稿剪紙對於暢楊楊來說已經沒有難度。
同時,他深知要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必須要創新。不局限於飛禽走獸和花鳥魚蟲,歷史文化、現代元素都是他創作的題材。他現在在剪紙圈已經小有名氣,還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很多人都會慕名來買他的作品。
"很多人總覺得剪紙沒啥用處,但是看到我的經歷,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拾起這門老藝術。"暢楊楊興奮地說。從活動現場就能看到,跟著暢楊楊學習剪紙的市民有六七十歲的老人,有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還有六七歲的小朋友。幾分鐘的時間,一隻可愛的小豬、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豬佩奇都能躍然紙上。
"老人留下的東西足以讓我們受用,不僅要傳承,更要發揚,我會繼續堅持下去。"暢楊楊說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