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楊楊,全國青聯委員,作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孟津剪紙最年輕的傳承人,90後的他在一眾非遺傳承人中顯得有些「特別」。
面對老一代剪紙人的逐漸退場和傳承斷代,尚未及而立之年的暢楊楊,在傳承非遺之路上,隱隱顯現出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焦慮。
追夢
棄工從剪 回家剪紙
在以90後孟津剪紙非遺傳承人的身份被廣為關注前,暢楊楊只是一名普通的、喜歡剪紙的農村外出打工青年。直到今天,人們還是會對暢楊楊十年前那個命運轉折點感到好奇。
那一年,19歲的暢楊楊白天在深圳某工廠的流水線上做著簡單重複的工作,晚上和一同南下的同鄉共住六人間宿舍。
晚上六點下班後,工友們常會結伴出去逛街、打遊戲。暢楊楊不同,他一下班就鑽回宿舍,把紅色的紙張鋪在床上,趴著剪紙。剪紙是他自小的愛好,也是他長期以來的精神寄託,從中得到的快樂可以短暫地抵消鋼筋森林和機械勞作帶來的焦慮感。
一次在網上檢索「剪紙」時,暢楊楊看到中國年俗剪紙大賽正在徵集作品。上學時就愛參加剪紙大賽也獲過不少獎的暢楊楊,萌生了參賽的想法。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每晚剪上三四小時,把記憶中的年俗紛紛呈現於紙上,最終交上作品《洛陽年俗——孟津篇》。
大半年後,當暢楊楊幾乎忘記了這回事兒時,獲得銅獎的信息忽至。及至奔赴太原參加頒獎儀式,並在現場結識大批剪紙非遺傳承人,作為現場最年輕的獲獎者,暢楊楊突然覺得也許剪紙可以成為一生的事業。
領獎月餘後,暢楊楊給母親打電話表示想回家專心剪紙。但勤勤懇懇、一生守著家中幾畝田地的父母怎能答應?博弈的結果是暢楊楊暫且回到鄭州找了一份銷售工作,租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屋子,但剪紙的功夫始終沒停。房東曾看到出租屋牆面貼滿的或紅或白的剪紙作品時,被嚇了一跳:「你這個小夥子弄啥嘞?」
沒過兩個月,暢楊楊的作品《河南民間繡樣——窗帷子·麒麟送子》獲得中國四花剪紙大賽金獎。這次獲獎給了暢楊楊充足的勇氣,他不再遲疑,立即收拾好行李,徑直回家去。
暢楊楊作品《河南民間繡樣——窗帷子·麒麟送子》
申遺
四處尋訪 傳承剪紙文化
疫情之前,暢楊楊在國內外都有很多交流活動,最近一次出國是2019年底到菲律賓為自己的展覽站臺。但在2011年之前,孟津剪紙還未被列入非遺名錄,沒有「官方身份」,尚處於媒體和市場「無人問津」的狀態。
改變是從暢楊楊開始的。
剛回家的那兩年,除了農忙時幫襯父母,大多數時候,暢楊楊都把自己關在二樓的房間裡悶頭剪紙,一剪就是十幾小時。不剪紙時,他就騎著摩託車在不同的村子裡轉悠,尋找老一輩剪紙人,聽他們的經驗、收集他們的資料和作品。
「那個老太太可厲害了,你隨便說個啥她都能立刻剪出來,不過老太太已經不在了。」在尋訪中,暢楊楊時不時就會聽到類似的話。
而在孟津,人過世不僅意味著個人經驗的消失,也意味著個人物品的消失。老一輩的習俗是,人一旦過世,就要把他生前的物品都燒掉,自然也包括老剪紙人所有的剪紙作品。
2009年,啟蒙暢楊楊剪紙的奶奶過世,等暢楊楊從深圳趕回家,奶奶的一切物品都已焚燒乾淨,奶奶生前的剪紙作品也未能留下。
聽了也經歷了太多遺憾的故事,暢楊楊越來越想申請非遺,他要追趕老人們的時間。在反覆諮詢之前認識的非遺傳承人之後,他開始集中收集相關資料。
關於孟津剪紙的介紹並沒有官方內容,暢楊楊就自己寫,一切從零開始;同時他繼續參與不同的全國性剪紙大賽,不斷獲獎。「如果只有一個銅獎,怎麼能有說服力呢?你的申請怎麼能讓人重視呢?」
2011年,暢楊楊申報孟津剪紙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再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到2015年,孟津剪紙被列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暢楊楊作品《白蛇傳》獲得「白蛇傳傳說」全國剪紙邀請賽銅剪刀獎
創新
巧想靈思 「剪從天上來」
「剪從天上來」是暢楊楊的微信名後綴,意思是:「思想創意來自天、來自自然。」
要剪自己的生活,這是暢楊楊剪紙的標準。暢楊楊的生活,最本源的就是少時關于田野、關於自然、關於民俗的記憶。
所以暢楊楊剪金獎作品《家住黃河南》《大河之南》時剪得酣暢淋漓,從農耕到城市,從白馬寺到少林寺,從豫劇到曲劇,從婚喪到嫁娶,從倉頡造字到黃帝鑄鼎,那些鮮活地存在於腦海中的生活畫面以及少時聽到的各種故事躍然紙上,並且,為了表現出歷史和文化的莊重與深厚,暢楊楊沒有選擇常規的紅色紙,而是選擇了黑色紙。
暢楊楊作品《大河之南》獲得「我們的中國夢·大黃河·風情陝州」全國剪紙大賽金獎
反法西斯抗日戰爭70周年的時候,暢楊楊不剪成就,不剪髮展,不剪那段歲月裡的英勇,而是用薄薄的紙張去承載南京大屠殺中的血與淚,呈現出一個青年對於歷史的思索和關懷。
那張作品,暢楊楊整體上也選擇了黑色紙,黑色下面有紅色與黃色,意味著紅色鮮血浸在黃色的土地中。這張後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剪紙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的作品,當時只花了暢楊楊兩三小時
暢楊楊作品《南京大屠殺》獲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剪紙大賽一等獎
「敢剪!」出去參賽和交流時,總有老一輩的剪紙非遺傳承人這樣評價暢楊楊。「不要急,老師們也提醒我,很多生活的靈感是要靠自己一點點積累增長的,是會伴隨我們的成長而逐漸產生的。」
傳承
下個十年 尋找校園傳承人
如今暢楊楊在洛陽開了三家工作室,其中一家主要進行作品銷售,最高時一個月可入帳四五萬,去年暢楊楊還付了100多平方米房子的首付。孟津剪紙有了官方認證,自己的生存問題也得以解決,現在的暢楊楊希望自己能為孟津剪紙的傳承出更多力。
「我現在已經29歲了。20歲的時候我還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現在孟津剪紙也已經被列入省級非遺了。現在我想要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讓這個項目在這個地區推廣出去,紮根下來。」
眼下他迫切需要能夠並肩同行的青年,但孟津剪紙還沒有與他同齡的傳承者。而在他看來,大學生是最具可能性和創造力的群體,因此,在任何場合,暢楊楊一見到大學的校領導,就主動提出開展長期深度合作。這是下一個十年,暢楊楊把孟津剪紙推向新高點的突破口。
正值洛陽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機遇期,一個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非遺傳承更是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亡。因此暢楊楊多方聯繫,積極與高校開展合作,河科大作為第一個回應方,暢楊楊十分重視這次合作。在工作室裡,每寫幾句介紹材料,暢楊楊就湊近電腦屏幕,把剛敲出來的字一個個讀出來。他笑稱自己沒上過大學,擔心寫出來的材料不夠好。
但能不能做成、做成之後又能走到哪一步,暢楊楊不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到,他只能先嘗試。疫情期間,為讓更多人了解剪紙,暢楊楊還開了直播,利用新媒體向更多人介紹剪紙。
「我擔心到60多歲的時候,就沒有力量和精力了。」城市文化建設和非遺傳承的路還有很長,他等不及了,他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