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也有著無數的文化傳承和文物。在以前來說人們可能不懂文物的珍貴性,尤其是落後的農村地帶。於是這就導致了現代放在博物館展覽的文物在以前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它們現在是珍貴無比的文物,但沒被專家發現以前的往事裡卻絲毫沒有文物的待遇。
比如說這個名叫瀆山大玉海的文物,它是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製作的。它反應了元代國勢的強盛,而它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瀆山大玉海的意義可非同凡響,它是一件堪稱是裡程碑式的作品,代表著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國家人文歷史》裡還把它當做是鎮國玉器的首位,然而這個瀆山大玉海經歷的事情也是讓它想哭。
建造之初它是用來裝酒的,然而隨著戰爭,瀆山大玉海先是被火燒了一頓。在被燒之後它就離奇失蹤了,一直沒有人知道的它的下落。到了清朝,它出現在在一個叫真武廟的地方,這裡開始是明朝製作宮廷器玩的地方。在真武廟裡,有一個大石缽,光滑又漆黑,上面還有看不出樣貌的圖案。廟裡面的道士也不知道它是啥,怎麼來的,只是覺得它用來醃製鹹菜非常爽口。
晚些時候,後來的道士們發現它是玉做的。這下價值就上去了,道士們也不打算用它醃製鹹菜了,放上山水跟山石。運去了觀音面前放著,然而,這時距離它成為鹹菜缸已經過去了三百年。直到後來乾隆年間有一個翰林院的人來這裡玩,他自然是見多識廣的,依稀覺得這是文物,查了許久之後才被確定。可憐瀆山大玉海這堂堂珍貴玉器文物,先是被燒,隨後又被用來醃鹹菜。
跟它有著相同經歷的還有一個文物,名叫上林共府銅升。它的經歷尚且好些,不過也好不到哪裡去。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農民都還不怎麼知道文物的重要性。在河北的一個地方,有一個農民就挖出了這個上林共府銅升。當時因為它的形狀像是水瓢,只是不是木製的而已。於是農民就把它拿回了家裡,用來盛水,甚是好用。
這價值不菲的文物想必他用得也是十分順手,用了二十多年後。隨著當時文物的普及,農民開始意識到自己挖出來的這個水瓢指不定也是一個文物。於是就拿去給專家看,專家開始的時候覺得沒啥,仔細一看卻發現它的上邊竟然有銘文。銘文是這樣的22個字: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
這下可不得了了,初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6年,當時的皇帝是漢元帝。專家心想它可能有點來歷,但也不能夠確定,於是就跟農民花了8元買下來。當時的8元還是比較值錢的,畢竟單是賣廢品可值不了這個錢,農民也很滿意。專家經過分析後發現,這件文物確實是漢朝的,而且看容量,漢朝沿用的還是秦朝的制度。不過這造型確實長得像水瓢,但人家是銅量器。現在它被安放在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安然的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