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許多重要文物都是農民在地裡挖出來的。比如說大名鼎鼎的兵馬俑,就是農民在地裡打井時發現的。但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都不太懂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所以有時候挖出的文物覺得有用的話,都被拿回家當成日常生活用具。例如稀世珍寶陶鷹鼎,就被發現者拿回家用來餵雞,當了好幾年的雞食盆。
其實,這也不能怪當時的人們,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物資都很匱乏,而且也並不懂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在挖到有用的文物時,都會拿回家當作生活用具。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在河北滿城陵山有一個姓李的老農,在地裡幹活的時候挖出了一個古代的水瓢。因為家裡剛好缺一隻水瓢,所以就把這隻水瓢拿回家用來舀水了,後來這隻水瓢被專家8元收走,現成為無價之寶。
老李把這隻古代的水瓢拿回家舀水,雖然說這隻水瓢看起來十分破舊,但是古代的東西能保存到現在,那質量肯定是沒得說的。所以,老李家用這隻水瓢舀水,一用就用了15年,十分的好用。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因為各地接連出土了許多重要的古代文物,國家對於文物保護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也開始加大。在那個時候,文物保護部門的專家們,是不可能坐在辦公室裡喝茶看報紙的。他們每天都非常的辛苦,都要下鄉去調查文物狀況,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知識。如果遇到有保護價值的文物,還要負責把這些文物收集上來。
當文物專家們來到老李的村子裡宣傳文物保護知識時,聽說老李家有一隻古代水瓢的事情後,立刻就來到老李家,想要看一下這隻古代水瓢。老李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大世面,而且為人非常的淳樸。他聽說專家們的來意之後,馬上就去廚房把水瓢從桶裡撈了出來,遞給專家們進行鑑定。
因為老李家一直在用這隻水瓢舀水,所以這隻水瓢保存的還比較不錯,從外觀上一看就是千年以前的古物。專家們拿到水瓢之後都嘖嘖稱奇,無法想像一隻千年以前的水瓢還能保存到現在。而且,通過對水瓢的細緻觀察,專家們在擦掉水瓢表面的水垢之後,在上面又發現了幾行小字:
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
原本專家們也並不是特別重視這隻水瓢,因為古代的金屬製品保存到現在的還是比較多的。但是當專家們看到這上面的幾行小字之後,一下子就意識到這隻水瓢是一個了不起的東西。於是專家就跟老李表示,這隻水瓢是重要的文物,需要老李忍痛割愛把這隻水瓢上交。當然,這水瓢老李家已經用了十幾年,肯定不可能白拿,專家最後還給了老李8塊錢,作為他上交文物的獎勵。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8塊錢的獎勵確實有點少了。但是在那個時候,能夠用來保護文物的經費本來就很緊張,能夠給老李8塊錢的獎勵已經是很不錯了。這隻水瓢後來被專家們命名為「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目前保存在天津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這件文物的珍貴之處,主要就是在上面所刻的22個銘文隸書上面。
這件文物的銘文上很直觀地顯示出了文物的鑄造時間、鑄造者以及它的作用和功能,甚至都不需要專家們去專門鑑定。就算是不懂文物鑑定的人,從銘文上可以看出,這件水瓢是在初元三年由一個名叫駿的技師鑄造的,然後由琅琊郡送到了京師供皇家園林上林苑使用。而且銘文上還可以看到它的容積是1升,盛重1斤2兩,當然這裡的容積和重量使用的是秦制。
除了銘文信息之外,這件文物上的銘文本身也是非常珍貴。因為在目前發掘的西漢早期文物上,很難看到如此詳細、清晰的古漢文隸書,對於研究西漢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雖然這只是一件小小的水瓢,依然是一件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