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破「水瓢」,卻為何令專家多次上門討要,並最終8元收走?

2020-12-24 史飛了

文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是意外挖掘到的文物,那麼是必須要上交給國家,個人是絕對不可以私自拿出去販賣,否則就是違法,會受到懲罰的哦!

但如果是祖傳下來的寶物,比如是老祖宗傳給後代子孫的,那就另當別論。這些年確實也是遇到了許多祖傳下來的寶貝,像李淵族譜、蘇東坡族譜等等,為此文物專家們在得知之後,也只能是去建議物主上交給國家,畢竟放在博物館裡肯定是會比放在家裡要安全的多,如今社會上的歹人還是非常多的,稍有不慎寶貝就可能被盜走哦!

今天的主角就是一件外形看似很破的「水瓢」,但是沒想到文物專家發現之後,卻對它無比的熾熱,曾為了得到它,三番兩次的找到「水瓢」的主人,希望他可以上交給國家保管,不過他自然是斷然拒絕了,因為在他看來這隻「水瓢」是自己祖傳的東西,怎麼能交給別人保管呢?這樣的話讓自己有什麼臉面去面對先人?但最終結果呢

這件「水瓢」就是如今的「西漢上林共府銅升」,上圖就是「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的本尊,確實從外形來看,「西漢上林共府銅升」和我們農村家裡用的水瓢那是極為的相似,如果不是專家說它是文物,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把「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當作是水瓢。

還是先簡單的介紹下這把「西漢上林共府銅升」,它是西漢時期的一種量器,而且外壁還刻著了22個字的銘文,那就是:「上林共(供)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駢造。」

而這把「西漢上林共府銅升」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能為我們的學者專家們提供了許多漢元帝時期關於量制的參考資料,這也是為何文物專家們非常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它的原因了。

當時「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的主人是歸屬於一個老農,這個老農住在河北滿城陵山腳下,也就是中山靖王墓附近的村民。當時老農將這把「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給專家進行了鑑定,沒想到這一鑑定確實是點燃了專家們激動的心。

因為這絕對不是老農口中的水瓢,而是一件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西漢量器,它是青銅材質的,雖然外表看似很破舊了,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上面銘文的清晰度。

隨後專家就向老農打聽「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的身世,原來是老農父親留給他的,也就是祖傳之物,不過到底是何物,老農的父親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就讓他世代相傳。

但是文物專家並不這樣想,因為附近可就是中山靖王墓啊,再者它是西漢的量器,為此有沒有可能「西漢上林共府銅升」就是從古墓裡找到的呢。

的確專家無法直接拿走這件「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畢竟是老農祖傳的,但是這件「西漢上林共府銅升」確實是很有價值,為此專家們就一起勸說老農是否可以上交,因為它對國家的價值很大,再者它是一件文物,如果被歹人知道,那很可能就會被盜走,到時候那就得不償失了。

起初老農自然是不樂意的,但是專家們確實是很有誠意,就這樣最後以8元的價格買走了「西漢上林共府銅升」,如今的「西漢上林共府銅升」被存放在天津市博物館中。

相關焦點

  • 老農拿出「祖傳」水瓢,專家說是文物,多次勸說後上門8元收走
    經過對老農詢問,專家得知這是老農家裡一直在用的「水瓢」,在其父親時期就在用,可以說是「祖傳」之物。但專家知道,這件文物肯定是老農家裡在早些年發現的,因此古人不可能一件破舊的青銅作為傳家寶,就算作為傳家寶也不可能用作水瓢。至於這件文物到底來自何方呢?專家是怎麼推測的。
  • 農民地裡挖出一水瓢,拿來舀水15年,專家8元收走,現成無價之寶
    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在河北滿城陵山有一個姓李的老農,在地裡幹活的時候挖出了一個古代的水瓢。因為家裡剛好缺一隻水瓢,所以就把這隻水瓢拿回家用來舀水了,後來這隻水瓢被專家8元收走,現成為無價之寶。老李把這隻古代的水瓢拿回家舀水,雖然說這隻水瓢看起來十分破舊,但是古代的東西能保存到現在,那質量肯定是沒得說的。
  • 老農地裡挖出一個破水瓢,考古隊用8元收購,如今已是無價之寶
    一個破水瓢為何能被稱為無價之寶,看它外壁上寫的銘文,瞬間明白文/一休道中國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是非常的源遠流長了,而所留下來的文物更是不計其數,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許多文物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有一天天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下鄉到一位老農家裡去了,據說這裡有一個刻著古字的水瓢。
  • 老農挖出「水瓢」,卻當廚具用了15年,專家花8塊收走,如今值1億
    本文中咱們要來介紹的這件事情確實是非常的有意思,一個老農在種地的時候卻挖出一隻「水瓢」,就是我們以前在廚房裡勺水的工具,其實它是一件西漢時期的國寶級文物,結果老農不識貨,於是就被當作廚具用了15年,真的是令文物專家們痛心疾首啊!
  • 河北農民8元賣掉家裡的水瓢,看到器身的銘文後,專家:無價之寶
    但是很多時候,若不是真正文物方面的專家,很多人判斷文物是否貴重的第一印象就是材料,而那些看上去樸實無華的文物,都被認為是「不值錢」的東西了。 在民間便有很多珍貴的文物被當做了生活的器具,比如說在1957年,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自己的田裡犁地的時候,意外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但是殷思義不識貨把陶鷹鼎當做了雞食盆,差點毀了一件國寶
  • 河北農民8元賣掉家裡的水瓢,看到器身的銘文後,專家:無價之寶
    但是很多時候,若不是真正文物方面的專家,很多人判斷文物是否貴重的第一印象就是材料,而那些看上去樸實無華的文物,都被認為是「不值錢」的東西了。在民間便有很多珍貴的文物被當做了生活的器具,比如說在1957年,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自己的田裡犁地的時候,意外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但是殷思義不識貨把陶鷹鼎當做了雞食盆,差點毀了一件國寶
  • 農民家中水瓢用了10年,誰知竟然是文物,專家趕來勸說並8元收走
    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文化,老祖宗留下來了不少的文物,遺蹟等,我們能夠了解歷史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文物,所以中國各地都有博物館,就是方便人們可以欣賞文物從而知道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物每一件都是奇珍異寶,就像很有名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等,以及那些瓷瓶,這都是現代科技技術都沒有辦法仿製出來的。
  • 農民8元賣掉家裡的「水瓢」,看到22字銘文後,專家:一級文物
    「水瓢」就是。二、專家發現「水瓢」後來又過了十幾年,國家對於文物也越來越重視了,那個時代與現代不一樣,現代就算是天天往偏僻的地方跑,也不見得可以找到貨真價實的古董。過去為了保護文物,增加民眾的文物意識,相關的專家們是需要經常往外面跑的,他們需要不停地宣傳,然後還要將遇到的有價值的文物回收回去。
  • 河北老農撿到「水瓢」,打了10年水,專家8元買走,現成無價之
    1265年忽必烈下令製作的瀆山大玉海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文物深刻反映了當時元代國運的昌盛,是中國現今存在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意義無比珍貴,是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物品,無疑代表著當時元代玉器工藝的巔峰時期,瀆山大玉海也是在《國家人文歷史》拋頭露面過,甚至直接成為了鎮國玉器的首位,但是它出土過後的身世卻是令人哭笑不得。
  • 兩件稀世文物,一件被當作「水瓢」,一件被當作「上課鈴」
    曾經就有兩件國寶:一個被村農當作水瓢,一個被學校當成上課鈴,這種無心之舉險些毀掉了這兩件文物。這時一個村民突然覺得這些文物和自己家中澆地用的水瓢有些相似,於是跑到家中將水瓢拿過來給文史學家看。村農給專家介紹說這是自己在地裡偶然挖到了,雖然沒有見過這樣的器物,但是一看剛好可以做個水瓢便用來澆地了,這一用就是十幾年。
  • 農民用了10多年的水瓢,因刻有22字銘文,成為無價之寶
    如今,雖然我們的科技力量越來越強,但如果想要仿製文物,則是一件困難的事兒,既然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使其價值連城。很多人非常愛國,即便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寶物,也會將其主動上交給國家。在天津博物館中,就有一件文物是8元徵集到的,最初只被當成了水瓢,沒想到其背後卻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這個銅器長滿綠鏽,除了「長」的象水瓢,並無其它出奇之處,再加上周圍也沒有挖出其他的東西,所以都沒有把這個「水瓢」當一回事,丟棄一旁。村裡一年老伯家裡正好缺一個缺一個水瓢,於是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用來打水。結果這一用就是十多年,後來政府開始進行文物普查,這位老伯忽然想起來自己家裡的那個「水瓢」,於是拿給專家去鑑定。
  • 我國國寶的坎坷命運:古代熨鬥被當成「水瓢」、雲板被當成鈴鐺
    曾經就有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被誤用的「水瓢」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的村民在工地裡幹活的時候,無意之中挖出了一件銅器。直到某一年政府到村裡進行文物普查的時候,老伯才想起來這個被自己用了十多年的水瓢,想著再怎麼說也是從地裡挖出來的不妨拿去給專家們鑑定一下。專家們來到老伯家中,第一次看見這個水瓢就覺得它非比尋常,雖然被用來舀水有差不多十年之久了,但是這個銅器上面的的綠銅並沒有被擦掉,保存的也相當完整。
  • 因欠錢多年債主多次討要未還!最終全家被滅門!
    河北保定一姓龐的家庭,因為欠了朋友王某十幾萬欠了有七八年了,王某多次向龐某討要,可龐某卻每次找藉口不還。還因此關係鬧得很僵。王某殺害他們一家人以後心中也自知有罪,然後不理性的跑到了大馬路上尋死,因為那條馬路是大卡車運貨必經之路,王某見一輛卡車過來就向前衝,最終死亡! 村民看見後就立即報警了。警方到後就開始勘察案件,可是龐某一家子還有王某已經死亡。真的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不要覺得你欠人家錢就是老爺一樣,想還就還。
  • 長沙出土2000多年前的女屍,肌肉有彈性,日本多次討要她的頭髮!
    長沙出土2000多年前的女屍,肌肉有彈性,日本多次討要她的頭髮!古屍,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古人的屍體,也就是說從古代一直保存下來的屍體。按其類型,可分為乾屍,鞣屍、溼屍和屍蠟四種。1951年的冬天,考古專家在長沙市進行考古調查時,在長沙東郊五裡牌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這兩個土冢之間相距20餘米,形似馬鞍。專家根據考古資料判斷,這是一處漢代墓葬群。1972年,在有關部門同意後,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對馬王堆墓葬進行保護性的搶救挖掘工作。經過考古專家的努力,對馬王堆漢墓的挖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 河北農民撿到一「水瓢」,打了10年水後,卻發現是國寶級文物
    於是這就導致了現代放在博物館展覽的文物在以前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它們現在是珍貴無比的文物,但沒被專家發現以前的往事裡卻絲毫沒有文物的待遇。比如說這個名叫瀆山大玉海的文物,它是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製作的。它反應了元代國勢的強盛,而它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
  • 農村水瓢的故事
    不得不說小時候我是一個淘氣的孩子每年夏天我都會拎著我們家的水瓢母親是個喜歡喝涼水的人每次外出勞作回家第一件是就是找水瓢然後舀起一瓢涼水咕咚咕咚地灌下去父親每次看見母親喝生水都會大發脾氣一旦秘密被母親發現了大事必定不好那會農村人家裡用的水瓢大多是木頭的偶爾也有塑料的我們家的水瓢是總鋁做的
  • 兩件奇葩國寶:古代熨鬥被當水瓢用,國家一級文物被當上課鈴用
    造成了千裡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最終只能是「不以千裡稱也」。其實,不論是千裡馬還是人或是其他的物件,遇不到賞識的人,「金子」就很難發光。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的稀世珍寶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 被當作水瓢的文物,8塊錢被博物館收購,22字銘文讓它成為國寶
    不光在當時,現在我們看到這件物品,也一定會把它當作水瓢。於是,這位農民物盡其用,還真的就拿回去當水瓢用,而且一用就是十多年。直到進入八十年代,各種文物徵集活動在民間開展,農民想起家中的水瓢應該也是老貨,就帶著它向專家請教。原本,專家看到第一眼的時候,同樣覺得貌不驚人,準備放棄的。
  • 博物館員工在廢品站溜達,30元買回一件破銅器,如今價值過億
    1965年9月的一個周末,寶雞市博物館的員工佟太放獨自一人跑到市區廢品站閒逛,無意間發現了一件破銅器,就花了30元買回博物館,然而,讓佟太放萬萬沒想到的是,如今這件破銅器竟然價值過億,這件「破銅器」到底是什麼物件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