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桃K的「皇冠榮耀」——查理大帝為何被稱為「歐洲之父」?

2020-12-12 騰訊網

撲克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在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這是為數不多可以消遣的娛樂活動。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撲克牌的牌面,除了四個花色以外,J、Q、K的牌面都有著不同的人物形象。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正是「紅桃K」上的人物——查理大帝。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蠻族王國」的傑出代表,法蘭克王國逐漸崛起,並且繼承了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分庭抗禮的「傳統」。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蠻族王國」其實就是指的羅馬帝國時代的非城邦部落,大家類比一下我們中國秦漢時期的華夏族和戎狄部落就明白了!

儘管「本是同根生」,但是很明顯拜佔庭帝國和法蘭克王國並不會真的「親如一家」。

在查理大帝統治初期,法蘭克王國和拜佔庭帝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查理大帝曾答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君士坦丁六世以達到兩國政治聯姻的目的。

但是不知為何,查理大帝最後取消了這個婚約,並且當眾將拜佔庭帝國的使者趕出了王宮,這一事件成為了兩國關係走向冰點的開端。

雖然要得知拒婚的原因無從下手,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猜測一下,我個人的理解是:

查理大帝從登基開始,便有著極大的野心,他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與基督教統一起來的西方帝國。而所謂的聯姻,很有可能從一開始就是查理大帝的託詞,因為他需要試探拜佔庭皇帝的態度。

從時間線上也似乎可以說明這一點,781年許下婚約,788年就取消了,如果是真的締結聯姻關係,不可能有如此之長的時間跨度!

除此以外,兩國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矛盾點——教皇!

雖然名義上都是古羅馬的分支,但是拜佔庭的宗教發展越來越偏離教皇;而法蘭克王國自始至終都是教皇的堅定追隨者。

簡單來說,就是拜佔庭帝國更加注重皇權的地位,而法蘭克王國則更加重視教權的地位,如此一來,身處義大利的教皇就變成了兩國關係的「晴雨表」,這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也註定了歐洲大陸必定會掀起一場激烈的角逐。

自6世紀教皇國建立開始,教皇國就一直要求得到拜佔庭帝國的保護,而隨著近兩個世紀的政局變遷,拜佔庭帝國也開始受到周邊勢力的侵襲。

一方面是無力承擔對教皇國的保護責任;另一方面也是對教皇國離心離德,主觀上不願意再保護教皇國了,甚至在8世紀拜佔庭帝國內部還發生過「摧毀聖像」的運動,可見,拜佔庭帝國對於教皇國是有多麼厭惡了!

教皇也不是傻子,拜佔庭帝國對自己的「嫌棄」,他也是看在眼裡的,俗話說得好「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法蘭克王國和拜佔庭帝國有矛盾,教皇國也跟拜佔庭帝國有矛盾,這樣一來,法蘭克王國和教皇國攜手聯盟那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查理大帝登基之後,教皇利奧三世就開始公然向查理大帝示好,還給他送去了「聖彼得墓的鑰匙」,這把鑰匙其實很普通,但是它卻象徵著基督教的權力。和前任教皇相比,利奧三世並不是一個強勢的人,況且在宗教內部也對他的合法性有所質疑。

自身的弱勢加上教皇國內部的壓力使得利奧三世很快就和查理大帝結成了同盟,從這一刻開始,幸運女神就開始向查理大帝微笑了······

公元799年,一件令查理大帝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利奧三世被宗教內部的人所襲擊並且被拘禁起來!

這樣突如其來的事情確實令查理大帝措手不及,先前我們提到過,查理大帝已經和利奧三世結為了同盟,利奧三世被襲擊,查理大帝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法蘭克王國和宗教之間的關係是否破裂了

此時的教皇國十分混亂,教皇被襲擊這無異於是一場宗教政變。查理大帝冷靜下來後,立馬派人前往義大利將利奧三世接到法國暫時保護起來,因為在名義上,這個教皇還是宗教的領袖,其政治影響還在。

隨後,查理大帝將軍隊集中在義大利邊境,用武力威懾的方式和教皇國進行斡旋,很快,教皇國屈服了,同意利奧三世回歸教廷重新執掌教政。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就在利奧三世回到義大利的一年後,查理大帝也來到了羅馬。

查理大帝去羅馬乾嘛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加冕!

整個中世紀始末,加冕一直是歐洲各國皇帝的「必修課」,受到了教皇的加冕,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皇帝」,在加冕之前,他們只能被稱之為「國王」。

查理大帝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他這個「皇帝」的稱號還是有點特殊的——查理大帝最初並不情願接受這個稱號

這就很奇怪!從法蘭克國王晉升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皇帝,這分明就是從經理晉升為董事長啊!這等好事,查理大帝居然不情願?其實,這裡面的緣由,還必須從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說起。

首先,皇帝這個稱號是相較於國王而言的,從權利範圍內來看,皇帝很明顯是要大於國王的,最關鍵的一點是,在那個時代的歐洲,「皇帝」是指的古羅馬帝國的領袖

之前我們提到過,羅馬帝國被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是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也就是說,即便真要恢復「皇帝」這個尊號,也輪不到查理大帝,而應該是拜佔庭的國王。

但是又因為拜佔庭和教皇國不和,而查理大帝又救過教皇一命,教皇將這個尊號授予查理大帝,其實就是為了報恩,而查理大帝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一旦接受了這個尊號,就意味著和拜佔庭帝國有了直接的衝突,而當時的他並沒有作好應對拜佔庭帝國的準備。

儘管有許多顧慮,但是畢竟盛情難卻,800年的聖誕節,教皇為查理大帝舉行了盛大的加冕活動,查理大帝也一下子從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變成了整個「羅馬世界的皇帝」。

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認為這個事件的背後還有另一層含義:

從教皇和拜佔庭帝國有矛盾這個先決條件來看,利奧三世執意要將「皇帝」這個尊號加在查理大帝的頭上,很明顯就是要給拜佔庭帝國一個下馬威;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利奧三世是有意要激化法蘭克王國和拜佔庭帝國的矛盾。

因為身為教皇不可能不明白「皇帝」這個尊號的含義,而利奧三世「明知故犯」,除了有意激化矛盾以外,似乎也沒有別的合理解釋了!

在接受加冕之後,成為「精神羅馬皇帝」的查理曼在西歐地區大力推行他的基督教(天主教),當然,如果非要說這是他加冕之後的義務,也不是不可以。

從這一刻開始,基督教會就開始走向分裂——天主教(法蘭克)、東正教(拜佔庭)

分裂就意味著對抗,先前我們提到過,法蘭克王國是「蠻族王國」的一個分支,和拜佔庭帝國相比,它的正統地位很明顯是要落後好幾級的,再加上「蠻族王國」本身就是各自為政,在查理大帝加冕之前,很難達到意見的統一,現在,有了查理大帝這個共同尊奉的對象,蠻族王國對於羅馬文明的繼承開始逐漸顯露。

再來說說拜佔庭帝國這邊,雖然是古羅馬帝國的實際繼承者,但是在和教皇的矛盾堆疊過程中,它的「羅馬體系」已經不那么正宗了,換句話說,拜佔庭帝國對於「羅馬政體」的繼承已經變得有名無實了。

812年,拜佔庭皇帝米哈伊爾一世的特使來到法蘭克,締結了和約,並稱呼查理曼為皇帝,這是拜佔庭帝國第一次稱呼外邦統治者為皇帝,自此,羅馬帝國在舊有的西歐世界重新崛起!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拜佔庭要主動承認法蘭克對於「羅馬精神」的繼承呢?

我的個人理解:

在以宗教為主要關係的中世紀歐洲,教皇是歐洲各國名義上都必須要尊奉的對象,而很明顯拜佔庭帝國和教皇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而面對受到教皇加冕的查理大帝,拜佔庭帝國如果一直保持著敵視的態度,那麼勢必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局,這是拜佔庭皇帝不願意看到的。

再者,拜佔庭帝國已然有了新的政治理念,這種理念源於「羅馬精神」,但又非「羅馬精神」,為了將這種理念獨立化,主動放棄「羅馬精神」的繼承似乎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就這樣,歐洲的格局在查理大帝加冕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羅馬文明開始在西歐地區復甦,而東歐地區則演變為了東正教的聚集地。

當一種權力扶持起了另一種足可以與之平起平坐的權力時,二者的相互爭鬥將是必然的結果。教皇給了查理大帝近乎神權的皇權認可,雖然教皇自身得到了支持和保障,但是神權和皇權的對立也開始顯露。

教皇利用給查理大帝加冕這件事,將天主教的影響力擴散到了西歐,並且在法蘭克王國滅亡後,逐漸顯露出了控制整個西歐的野心,當然,這是後話了;而查理大帝在接受完加冕後,也並沒有在義大利多停留,就回到了法蘭克,這也說明查理大帝對於加冕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看重。

總之,無論是教皇還是查理大帝,加冕這件事其實就是相互利用的一個形式流程,即便這個形式極具政治意義,但是在自身政治利益面前,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完全可以拋在腦後!

相關焦點

  • 在歐洲國家,為何有的國家首腦叫國王,有的卻稱為皇帝?答案揭曉
    歐洲是一個神奇的州,領土不大,人口眾多,面積不大,小國林立。傳承很多,封國無數。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歐洲有無數的國王。但是問題來啦,為何歐洲皇帝不多咧?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歐洲的狀態其實和我們的西周東周類似,都是皇帝(周王)為實際上或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存放過基督聖物的垂飾,查理大帝的兩件遺物
    今天要介紹的是查理大帝留下的兩件遺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與查理大帝扯得上關係的兩件寶物——藍寶石垂飾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冠。「歐洲之父」查理大帝首先要介紹的這件寶物,是製作於9世紀,一件背面鑲有巨大的弧面藍寶石,飾有細金絲、珍珠、石榴石、祖母綠的金質垂飾。起初,這件垂飾兩面都鑲有弧面藍寶石,現在正面的藍寶石已換上了藍玻璃。
  • 《與藝術沾邊·641》帝國皇冠
    靜篤君按:王冠是神對公義善行的獎賞,也是來自天堂的永恆榮耀。 古今中外,王冠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價值的珠寶,始終是勝利、權力與高貴的象徵,能彰顯其佩戴者在肉身、精神和道德上的卓越。
  • 紅桃K是竟然統一了歐洲的「歐洲之父」?
    根據查理曼大帝的傳記記載,查理曼大帝軀幹和精力充沛,巨大的眼睛閃爍,勇氣超人,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的46年,戰爭不斷的在歐洲板塊上打響,最終構建一個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和義大利北部的查理曼大帝的帝國。
  • 撲克牌上的男人:歐洲之父查理曼,國家被瓜分變成3個發達國家
    在我國雖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但終都走向了大一統王朝的主流,而在歐洲地區歷史上卻從未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歐洲的君主制歷史雖不及我國悠久,至今也已達三千多年。其中,最為讓人驚嘆的,便是徵服了半個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 歐洲之父——查理大帝
    2014年歐洲科學家確認了亞琛大教堂發現的遺骨確實屬於查理,他們測算查理身高達1.84 米,體重約78公斤。查理在46年的統治生涯中,通過南徵北戰建立了囊括整個西歐的帝國,也奠定現代歐洲的雛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歐洲之父」。
  • 歐洲貴族的皇冠戴在手上
    自上古世紀以來,珠寶一直是奢華的代名詞,尤其到了維多利亞皇后時期,珠寶更是名正言順成為歐洲皇室的最愛——皇冠,自然是歐洲珠寶藝術的焦點。皇冠的歷史起點就皇氣十足,皇冠前身為馬術中的道具「額革」,稱作「diadem 王冠」,這個詞由公元前550-330波斯第一帝國的君士坦丁一世所創,被其後的羅馬皇帝沿用。
  • 查理大帝的孫子們,和戰國時代瓜分晉國的趙、魏、韓有一拼
    01 查理大帝的江山八世紀的時候,查理成為了法蘭克的國王。在他繼位之後,查理在公元800年前後,由於他四處徵戰,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曾經擴展到今天的義大利北部,西班牙的北部和德國的西部。和原來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相當,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國家。
  • 彼特拉克小傳:將歐洲一千年歷史稱為「黑暗時代」的人文主義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小傳:將歐洲一千年歷史稱為「黑暗時代」的人文主義之父1304年7月20日,在中國的元朝時期,彼特拉克出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父親是律師和公證人
  • 日本皇冠的分量不輸歐洲皇冠,但這顏值不忍細看,和皇冠匹配度差
    歐洲皇室都是普遍比較富的,所以它們打造的皇冠都比較的大氣。都知道英國皇室富裕高調奢華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世界上著名的「女地主」。多金又高調的它們打造出來的皇冠都格外的厚實。看了大氣富貴的歐洲皇室皇冠,再看一下日本皇室的皇冠,確實沒有歐洲的那麼大氣了,但畢竟東西方女人的臉型不太一樣,東方人沒西方人骨架大,做小一個號的皇冠就完全能夠理解了。東方皇室也就首看日本了,從分量上看確實沒有西方的足,但也能拿得出門去。
  • 撲克牌中的紅桃K,你們知道是什麼歷史人物嗎
    紅桃K上面的人物便是法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查理大帝。他是查理帝國的國王。他的父親便是卡洛林王朝的建立者一丕平三世,又稱矮子丕平。相信我們學習過歷史的人對他們並不陌生。但查理大帝卻沒有繼承他父親的身高,相傳他很偉岸。但在政治上,他則青出於藍。戎馬一生,他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查理帝國。還得到了教皇的加冕。
  • 周有光為何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據筆者有限閱讀,「漢語拼音之父」之說始於2007年8月《文史博覽》上發表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作者餘瑋)的一篇專訪。同年10月31日,周有光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新華社在報導時再度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
  • 在歐洲,皇冠是不屬於皇后的私人財產,這一頂卻是一個例外
    在歐洲,屬於皇后或者女王的私人皇冠是非常稀少的,它們絕大部分都是屬於皇家的,平常不佩戴的時候,它們都統一放在皇家的收藏室裡,在使用的時候必須去「借」出來,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件皇冠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外,它屬於皇后的私人財產,它就是「現代緣飾皇冠」(Modern Fringe Tiara)
  • 古代西歐不能統一,居然都是「歐洲之父」查理曼大帝的錯
    在洛林王朝王朝的統治期間出現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國王——查理曼大帝(這也是撲克中紅桃K上的國王),他也被後世稱為「歐洲之父」。首先,查理大帝的父親外號「矮子」丕平在創立加洛林王朝以後,依然按照日耳曼蠻人習俗。在自己死後,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查爾斯(即後來的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弟弟卡洛曼。
  • 皇冠曲奇亮相2020「歐洲風情街」 不出國門享純正歐洲美味與文化
    10月24日歐盟駐華代表團攜27個歐盟成員國在上海舉辦「歐洲風情街」活動。富有歐洲風情的藝術表演,伴隨著各國的美酒和美食,讓前來的人們仿佛沉浸在歐洲的盛大節日派對中。2020上海「歐洲風情街」入場處活動當天,現場豐富的演出活動,愛爾蘭踢踏舞、西班牙弗拉明戈等舞蹈點燃了整個風情街現場的氛圍,更有旅行達人分享他們的歐洲旅行經歷,提前為觀眾的歐洲之旅出謀劃策。
  • 每日電訊:歐洲人為何給舒曼如此殊榮
    原標題:歐洲人為何給舒曼如此殊榮   ■好望角    在布魯塞爾歐洲委員會大樓前,立有一塊樸素的灰色石碑,碑上簡單地銘刻著:「羅伯特·舒曼,歐洲團結的推動者,1886-1963」。但從拿破崙到俾斯麥,從邱吉爾到戴高樂,竟沒有其他任何歐洲政治家享受到這般榮耀。   其實,正是這位看似平凡文弱的老人,一手化解法德冤讎,促成歐洲聯合,驅散籠罩歐洲數百上千年的戰雲。他遠非第一個提出歐洲聯合思想的歐洲人,但他為自己贏得眾望所歸的「歐洲之父」讚譽。   舒曼本人的民族和國家身份認同,曾遭戰爭反覆撕裂。
  • 此人身高不足1米6,卻被稱為歐洲版曹丕,37歲開創強大王朝
    在公元8世紀的歐洲,有一位身高不足1米6的矮子,他被稱為歐洲版曹丕,37歲的時候開創了長達160年之久的強大王朝。公元714年,法國墨洛溫王朝的宮相查理·馬特喜得貴子,起名丕平。這一時期法國的宮相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宰相,能夠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唯一不同的是,法國的宮相都是由皇室成員擔任;因此,查理·馬特與丕平父子兩人都是具有皇族血統的貴族。
  • 草繩君淺談塞尚為何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聖維克多山》這幅維克多山就看出了塞尚之所以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另一個原因了>畢卡索的切割和聖維克多山如出一轍說到這也就講完了,我們總結一下塞尚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幾點原因使這種認識和表現方式背離了傳統美術,開啟了通向現代藝術的大門,因此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 歐洲文明的早期構建
    不過倘若認定歐洲文明是古典文明的翻版或延伸,似乎又失之簡單化,以前討論較多,此不贅述。第二來源是日耳曼人的歷史傳統。當時日耳曼人被稱為野蠻人,作為主導性族群入主西歐後便不可避免地帶來日耳曼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中世紀西歐是鄉村的天下,以往教科書講鄉村主要講莊園,當下歐洲史學界則越來越重視村莊共同體的作用,即日耳曼人的村社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