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 為中國極地考察護航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

  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如今我國形成了「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

  今天我們來數數我國極地考察保障的「家底」。

  兩船

  船之於極地大洋科考,意義不言而喻。所謂「兩船」,是指「雪龍」號和「雪龍2」號。

  在破冰考察船能力方面,「雪龍」號分別於2007年、2012年、2017年接受了三次大規模改造,升級中央控制系統、通訊網絡和導航系統,更新船舶動力、推進系統及吊裝設備,配備大洋調查裝備與分析實驗室,安裝深水多波束,顯著提升船舶安全運行、科學調查能力和環保水平。

  「雪龍」號是我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是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維他斯·白令級破冰船。我國於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後按照我國需求進行改造而成。

  組織實施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

  「雪龍」2號採用國際先進的雙向破冰船型設計與模塊化船舶建造技術,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

  「雪龍2」號今年7月交付後,圓滿完成各項試航工作。在即將開展的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中,將與「雪龍」號一起組成破冰船編隊,開啟「雙龍探極」時代。

  六站

  在考察站保障能力方面,實施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改擴建。

  1985年2月14日晚22點(當地時間,北京時間15日上午10點),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全部完成,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崛起在南極洲喬治島的土地上。1985年2月20日上午(當地時間),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這標誌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

  南極中山站建成於1989年2月26日,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躁,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

  在恩克斯堡島選址奠基了我國第三個南極常年考察站——羅斯海新站。

  羅斯海新站位於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區,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島正式選址奠基,預計2022年建成。

  上述三個常年考察站將支撐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三大洋海洋研究。

  在南極冰蓋最高點建成我國首個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崑崙站。

  南極崑崙站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裡。冰穹A地區所具有的特殊地理和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一系列科學研究的理想之地。冰穹A是國際南極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在冰穹A建立科考站,對這一地區進行持續深入的考察研究,有望幫助中國敲開南極科學巔峰之門。

  在距中山站520公裡的冰蓋上建立了內陸中繼站——中國南極泰山站。

  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的伊莉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裡,海拔高度約2621米,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溫度-36.6度,可滿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不僅是中國崑崙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南極格羅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撐平臺,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範圍。

  崑崙站、泰山站的建立,意味著我國已成為南極內陸考察強國。

  在北極地區,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了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

  中國北極黃河站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依據《斯瓦爾巴條約》1925年締約國地位而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成立於2004年7月28日。中國北極黃河站是中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8個在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建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最值得稱道的是,北極黃河站擁有全球極地科考中規模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

  中冰合作建成第二個北極考察站——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為我國科學家開展北極環境氣候變化長期監測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礎設施。

  2018年10月18日, 我國第二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正式運行。該考察站由我國和冰島共同籌建,歷時5年。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位於冰島北部城市阿庫雷裡的凱爾赫,考察站能夠提供15人住宿、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種後勤保障條件,具備多種科學考察能力,能夠開展極光觀測、大氣監測、冰川、遙感等研究,部分建築改造後還可擴展到海洋、地球物理、生物等學科的觀測研究。

  三飛機

  在極區航空保障能力方面,購置了一架BT-67固定翼飛機「雪鷹601」號入列中國極地考察,2018年1月,「雪鷹601」成功降落崑崙站機場,實現可覆蓋南極冰蓋最高點的區域航空保障能力,標誌我國極地考察保障進入「航空時代」。

  「雪鷹601」是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原型機為美國巴斯勒BT-67運輸機(Basler BT-67)。雪鷹601可搭載多種科學觀測設備,是高效的科研平臺,是擁有集快速運輸、應急救援和航空科學調查於一體的多功能固定翼飛機。

  此外,為「雪龍」號配備了Ka-32重型直升機「雪鷹102」號、為「雪龍2」號配備AW169中型直升機「雪鷹301」號,為我國極地考察建立了船載直升機基本保障能力。

  卡-32是俄羅斯卡莫夫直升機公司以卡-27海軍直升機為基礎、專為消防設計研製的雙發通用直升機。裝備兩臺TB3-117BMA型燃氣渦輪發動機,抗風能力較強,可抵禦的最大風速達20節(10米/秒),飛機上還配備了GPS定位儀和救生設備等。

  2019年9月28日,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義大利萊奧納多集團三方代表在深圳南頭直升機場舉行了「雪龍2號破冰船雪鷹301(AW169型)直升機交付入列儀式」,此舉意味著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購置的我國首架AW169型直升機正式交付海直通航運營。

  一基地

  在國內保障能力方面,在長江口沿岸建立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取得岸線250米、土地300畝,建成了考察船專用碼頭、考察物資堆場與倉庫,建成國家極地檔案館業務樓,將要建設極地樣品樣本儲藏與低溫環境工程技術實驗樓、科研業務樓以及集訓後勤生活樓。

  看完這份「家底」,您是不是和小編一樣心潮澎湃!

  三十載風雨兼程,三十載春華秋實,未來更多三十年,中國極地考察,繼續加油!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

  編輯:張爽(實習)

相關焦點

  • 2020寧夏省考常識積累:我國極地探索成果
    2003年起,該中心開始著手,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   1、兩船   即雪龍號和雪龍2號。而隨著極地探索任務的繁重,作為補充,「雪龍」2號應運而生,「雪龍」2號採用國際先進的雙向破冰船型設計與模塊化船舶建造技術,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   2、六站   (1)長城站的建設於1985年,是我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標誌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
  • 中國「雪龍」九探北極 將獲取更多極地考察一手資料
    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警惕。現有研究顯示,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北極快速變化產生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影響,勢必傳導到中國,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想量化地知道這種影響的程度。」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
  • 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普裡茲灣考察任務 「雪龍」船滿載科考成果返程...
    當日,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召開全體考察隊員會議,總結普裡茲灣工作情況。新船建設項目隨船調研,包括極地航行和西風帶特殊環境對船舶總體設計的影響、舾裝和科考設備在冰區環境下的使用習慣和操作特點、極地考察站與船接口的硬體資源等,形成調研總結報告,為新船設計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 習近平慰問中澳南極科考人員並考察中國「雪龍」號科考船(多圖)
    「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1994年10月首次執行南極科考和物資補給運輸以來,「雪龍」號已先後11次赴南極,至2012年已5次赴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足跡遍布五大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10月31日,「雪龍」號正式從上海起航,開啟了第31次奔赴南極之旅。
  • 新聞資料:我國正從極地科考大國向科考強國邁進
    新華社上海11月12日電(記者 張建松)我國自1984年開展南極科學考察、進入南極條約體系的短短23年中,極地科學考察研究工作已走過了四大步,目前正從極地科考大國向科考強國邁進。    1991年至1995年,我國實施了「中國南極科學考察『八五』計劃」,初步實現了由建站為主向科學考察為主的轉變。    1996年至2000年,我國實施了「南極洲對全球變化的反饋和響應」為重大科學研究目標的「九五」計劃,提升了在南極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
  • 集美大學校友擔任南極長城站站長 曾六赴南極
    (集大供圖)廈門日報(微博)訊(記者 應潔 通訊員 陳振星)集美大學昨日發布消息稱,他們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集大校友徐寧近日被任命為中國南極長城站站長。今年11月,這位新晉站長將登上執行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遠赴南極履職。
  • 中國將自主建造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助力"雪龍"號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或將在2013年建成。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將擺脫單兵作戰,破冰船助力「雪龍」號,在極地展開完美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秦為稼告訴記者,目前這一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即將向國內外開展設計招標,並將在國內自主建造。
  • 呆萌氣質,長得醜陋像個「蛋」,俄羅斯首艘極地研究科考船下水
    作為國家計劃的一部分,日益注重對北極地區的影響,俄羅斯已經推出了新的北極研究船,命名為「北極點」。00903項目船被描述為「防冰自走平臺」,旨在在冰凍的北方水域漂流,進行地質,聲納,地球物理和海洋學調查。這也不是很漂亮。
  • 集美大學校友徐寧被任命中國南極長城站站長
    集美大學昨日發布消息稱,他們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集大校友徐寧近日被任命為中國南極長城站站長。今年11月,這位新晉站長將登上執行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遠赴南極履職。    中國南極長城站。    新晉站長徐寧。
  • 極地探險郵輪2號船今天合攏 在手郵輪訂單量近10艘
    > /a/20200717/f06079ad359d4f20b61707c6e3948857.shtml   今天(7月17日),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極地探險郵輪系列項目
  • 中國最先進科考船「向陽紅03」船正式下水
    在整體規劃上,為了持續夯實海洋發展基礎硬實力,努力推進深海技術與系列裝備的科技攻關,目前也正在全力推進包括極地考察破冰船、大洋綜合調查船、載人潛水器母船等在內的重點科考船的審批建造進程。  目前,我國每年的南極科考和間隔的北極科考,都由「雪龍」船獨立承擔,支撐著物資運輸和大洋考察任務。
  • 極地探險郵輪4號船「海洋探險號」在海門順利下水
    8月14日在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拍攝的極地探險郵輪4號船「海洋探險號」。
  • 這位如東人曾登上「雪龍2」號,執行南極考察任務!
    上月底,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 科考船「雪龍2」號結束了75天的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返回上海外高橋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 去極地探險,這艘超級郵輪從常熟「起航」
    極地探險郵輪「海洋探險號」近日成功下水近日-上午,在常熟海事局的護航保障下,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建造的「海洋探險號」極地探險郵輪在長江常熟段成功下水這一系列郵輪開闢了極地郵輪「中國製造」的先河。郵輪都下水了,極地旅行還會遠嗎!上午,承載著「海洋探險號」郵輪的半潛船,從江邊移到了江中的深水區。接著,閘門打開,江水逐漸注入半潛船的空倉內。不多久,半潛船慢慢下潛,「海洋探險號」逐漸脫離半潛船的支撐,首次漂浮在江面上。
  • 跟著極端感受 感受極地
    來源:新快報中國南極格羅山考察隊行進在南極冰蓋上。南極帝企鵝。澳大利亞的南極科考站。這個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遙遠得只有鯤鵬這樣的大鳥才可能企及的地方,近年來普通人也可以利用飛機+極地巡航船抵達了,與當年劉剛從北京到美國中北部再穿過北美大陸抵達加拿大之後繼續乘坐飛機航行7小時來到北緯62度的雷索柳特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南極冰蓋上的「冰山」。被凍死的南極邊緣海。
  • 南極科考船將抵深圳向公眾開放 備星級設施(圖)
    考察隊在深圳停留期間將和廣大市民進行交流,向市民介紹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普及極地科普知識。在9、10號兩天「雪龍」號公眾開放日,市民屆時可登船參觀「雪龍」船。  據悉,這是極地科考船首次造訪深圳,也是南極科考船首次在母港之外的城市港口出發。在「雪龍」號來深之前,記者電話採訪了該船的有關負責人。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
  • 海洋一號C衛星:南極繪圖圓滿完成,我國又添一極地科考利器!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在南極的考察工作會為我們人類揭開「自然密碼」提供很大的幫助,但是這種考察工作的進行,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南極惡劣的環境給科學家們的考察工作製造了巨大的困難,很多科學家甚至也因此險些喪命。因此,遙感技術的出現無疑給南極的科考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如今我國在這一技術方面也拿到了絕對的話語權。
  • 第34次南極科考隊出發 開建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
    據新華社11月7日消息,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於11月8日奔赴南極。與過去將中山站作為抵達南極首站不同,此次「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將一路向南,直奔位於羅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島,開啟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