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愛國愛民,被奸人迫害,在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不是秦國滅楚之戰,應該是鄢郢之戰),悲憤交加,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羅江自盡。百姓聽聞,紛紛到江裡去打撈,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防水族侵害他的身體。以後便成為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給魚類吃的,讓它們不要傷害賢人的屍體。百姓爭相划船到洞庭湖尋找他們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今天的賽龍舟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