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關於端午節的祝福應該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一直爭論不休,其實在古代端午節人們相互祝福一般都說「端午安康」,主要是和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還有祈福的寓意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之外還有很多,大部分都與驅邪祈福有關。
一、賽龍舟吃粽子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最傳統的習俗了,民間傳說屈原大夫投江之後,人們爭先恐後地劃著龍舟去救他,直到追到洞庭湖不見蹤跡方才作罷。之後人們為了懷念屈原大夫,紛紛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水裡的魚蝦吃了粽子,就不會毀壞屈原的屍體,後來慢慢養成了端午包粽子的習俗。
其實賽龍舟早在戰國之前就有了,是非常古老的用來祭祀神靈的習俗。而粽子也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時代,很多學者考證認為粽子在炊具出現之前就有了,遠古的人們只能吃燒烤的食物,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上加熱,既容易烤糊又會導致水分和營養的流失,聰明的古人於是用荷葉將食物包裹起來,代替炊具進行加熱,這就是粽子的雛形。
二、系五彩繩,貼五毒
系五彩繩據聞一多考證是由百越民族的「紋身」習俗衍化而來的,紋身後似「龍子」,蛟龍會視為同類從而免受其害。五毒指的是蠍子、蛇、蜈蚣、壁虎以及蟾蜍這五種毒蟲,端午節時候天氣已經很熱了,各種毒蟲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因此貼五毒寓意驅蟲闢邪。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還有穿五毒鞋、吃五毒餅等習俗,都是寓意祛除毒蟲。
三、喝雄黃酒、懸掛艾葉、蘭湯沐浴
喝雄黃酒也是為了祛除毒蟲,尤其蛇類天生懼怕雄黃。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防瘟避災、驅蟲闢邪的植物,五月正好也是艾葉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把艾葉插在門口、床頭等位置,蚊蟲等都不會靠近了。端午節蘭湯沐浴也是古有的習俗,大詞人蘇東坡「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的詞句正是寫了端午節蘭湯浴的情景。古代人洗浴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而端午節這種驅邪避蟲的日子,沐浴清潔更能保證安康體健。
端午節還有吃鴨蛋等習俗,小時候媽媽把鴨蛋塗成五顏六色,給小孩子的我們玩一天之後再吃掉,這是關於端午節最深的記憶。端午的習俗很多,大部分都是關於驅邪祈福的。古時候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所以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年之中毒蟲出沒的時候,驅蟲闢邪就成為了節日的主題。而賽龍舟更是代表了強健的體魄和向上的精神,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福。
古代統治者們把屈原和粽子聯繫在一起,又把粽子和端午聯繫在一起,於是屈原大夫忠君愛國的思想就和人們的生活緊緊聯繫了起來。中國人歷來是「民以食為天」,我們在吃飯的追求上面遠遠超過其他民族,每個節日都有對應的美食。吃到嘴裡的真實感要比任何形式主義的東西更深地鐫刻到百姓的日常,在古代一想到端午就會想到粽子,一想到粽子就會想到屈原,就會想到忠君愛國的情懷。中國這麼多傳統的節日,傳統節日中的這麼多習俗也美食,為當時意識形態的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我們生活已經非常富足了,環境衛生都要比以前好太多了,不再受到毒蟲的困擾,但是大家幸福安康的祝福卻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無論是「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代表的都是希望家國無恙,都是對於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祝願,只是我們這些年習慣了說「節日快樂」,覺得「安康」說起來多少有些彆扭。我們把所有的祝福和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都融進了「快樂」兩個字裡面,我們現在祝賀生日都說「生日快樂」,而以前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樣的祝福語已經很少見了,並不是我們的祝福淡了,只是換了一種更平常也更真摯的表達。
所以無論是「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大家只要習慣了就好。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都是祝福我們的祖國和家人,無論哪種祝福的方法,中華兒女都能深切地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