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2020-07-31 隔壁老張啟示錄

王罡 收藏與鑑賞 昨天

【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

      翰墨風神

——林散之草書精品《李白橫江詞二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王罡


賞析提要:林散之認為,學草書要「以楷入草」,要「先剛後柔」,要「中鋒用筆」。這幅作品年代好,筆墨精,尺幅大,出版早,是反映林散之草書藝術最高水品的妙品力作。作品先後5次權威著錄。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被稱為「草聖」。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於南京江浦。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南京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名譽主席等。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裡行,60歲開始專攻草書。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 114×229㎝ 馬鞍山市博物館收藏


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是立軸,尺寸為 114×229㎝,約 23平方尺。落款散耳,鈐印是「林散之」(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宿墨。裱工精細,色質一般,發黃帶斑點。正文內容: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楊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這幅草書創作於 1977年,最早出版於 1982年 12月的《林散之書畫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86年刻成石碑,鑲嵌在馬鞍山李白紀念館太白樓內的牆壁上。之後又有4次著錄:1994年 11月,《林散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月,《林散之藝術館館藏精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5月,《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文物出版社。2015年4月,《華人時刊》雜誌第4期。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局部)


林散之被譽為「草聖」之後,不少書法家為他高唱讚歌,更有眾多的年輕人要求拜他為師,學習草書。林散之認為,學習草書,必須從楷入草。從草書自身的結體規律來說,無論是偏旁部首,還是間架結構,都有一定的規律,如筆畫長一點,短一點,多一點,少一點,甚至相當微小的變化,都會使其成為另一個字,或不成為字。所謂「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就是這個道理。寫草書是不能任筆為體的,草書除了自身規則以外,還要執行楷法。張旭、懷素最好野逸,筆走龍蛇,但不出法度。林散之的這幅草書《李白橫江詞二首》,看起來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滿紙菸雲,其實是用楷法寫成的,有章有法。如「漢」、「吏」、「波」,還有「可」等等,筆筆行得開,筆筆留得住,沒有一處是滑的,行中有留,留中有行。林散之說:「現在好多人下筆便草,寫得一塌糊塗,真是謬種流傳,我看了很心疼。」「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楷書應從唐楷入手,然後上臨漢隸、魏碑漢碑,如臨《張猛龍》、《賈使君》、《禮器》、《孔廟》,下臨唐宋行書。林散之對他的學生說,學習草書,要從剛入手,先剛後柔。楷書在臨顏真卿和柳公權時,林散之先生主張先臨柳公權的楷書,再臨顏真卿的楷書,柳公權的楷書比顏真卿的楷書來得剛,史上有「顏筋柳骨」之說,應以得剛為先。同樣,行書先臨《聖教序》,草書臨《孫過庭的書譜》、《懷素自序帖》,相比較這些都是剛性較強的碑帖,用長鋒羊毫筆練出一手剛性很強的字,然後再加上豐潤,由剛入柔,柔中見剛。林散之近一個世紀的書法實踐正是如此,六十歲以前的字,剛性十足。七十歲以後的草書,以剛入柔,外柔內剛,剛柔並濟。

請看這幅作品,「津」、「山」、「郎」、「行」的最後一筆渾雄剛強,很有力道。「風」、「餘」、「海」等,牽絲引帶,連綿不斷,看似柔軟,實是柔中有剛,那細細的線條如鋼似鐵,力量十足。林散之八十歲以後的草書,入靜入淡,仍然骨力不退。如果沒有早年的剛挺,就沒有晚年的遒勁。可見,剛是草書的立身之本。林散之之所以成為「草聖」,堅持中鋒用筆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林散之執筆法用的是黃山谷所說的唐以前的古法,叫回腕雙苞法。這種執筆法必須懸肘,用肘帶動腕指書寫,並做到腕平掌豎,筆筆中鋒。即使在1970年大年三十跌入浴池,右手嚴重燙傷,改用三指撮筆,林散之仍然堅持中鋒用筆,仍然堅持用長鋒羊毫筆。只有中鋒用筆,才能寫出「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的經典線條。只有筆筆中鋒,才能「力透紙背」、「千古不易」。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馬鞍山李白紀念館太白樓的牆壁上刻著林散之草書《李白 橫江詞二首》


我們從這幅作品《李白 橫江詞二首》可以看出,「江西」、「漢水」、「館」等字,勢圓氣滿,線條堅挺,直中有曲,都是中鋒用筆的結果。林散之用了40多年的時間學習楷書、隸書、行書,臨碑臨帖,臨帖臨碑,在打牢草書基礎之後,六十歲才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的草書主要得力於王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林散之得到《王鐸書草書詩卷》後,愛不釋手,日日揣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還是隨時攜帶,不忍離身。歷時七八年,在臨摹中反思,在感悟中臨摹。以王鐸為主,取各家之長,通融化解各體之勢,一改往常面目,從而創立了「瘦勁飄逸」的「林體」,成為一代草聖。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橫江詞二首》,現為馬鞍山市博物館收藏。


——原載《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書

相關焦點

  •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精品《李白橫江詞二首》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認為,學草書要「以楷入草」,要「先剛後柔」,要「中鋒用筆」。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 114×229㎝ 馬鞍山市博物館收藏 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是立軸,尺寸為 114×229㎝,約 23平方尺。
  • 曠世鴻篇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手卷《李白草書歌行》賞析
    《李白草書歌行》 32×225㎝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縱 32公分,橫 225公分,落款散之。懷素的草書秀穎超群,跌宕起伏,精妙絕倫,獨樹一幟,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懷素草書就多達 101件,可是流傳至今卻只有幾件,如《自敘帖》、《藏真帖》、《千字文帖》。古往今來讚頌懷素草書的詩歌數不勝數,只有李白的這首《草書歌行》影響最大。
  • 林散之草書精品《王安石 烏塘》賞析
    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草聖」林散之草書《王安石 烏塘》,創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縱91釐米,橫33釐米,約 3平方尺。
  • 惡浪橫江嘆路難,品李白《橫江詞六首》!
    這是李白《橫江詞六首》的第四首。詩以誇張反襯手法極寫橫江風浪之大。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極度誇張是他常用的藝術手法。此詩首二句先以寫於神話色彩的筆觸描繪橫江的惡風險浪,古時傳說,海神行於水上,乘風而來,逐潮而往。所以北周庾信說:「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 《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出版發行 第一草書價值千萬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王罡先生的專著《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近日在北京出版發行。專著由林散之研究會編,林散之長子、著名書法家林筱之擔任主編,江蘇省美協主席、江蘇省國畫院原院長、中國著名畫家宋玉麟執行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著名書法理論家衡正安先生說:「《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在研究林散之草書歷史上是裡程碑式的著作,是研究林散之的的代表作。」
  • 枯筆典範——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先生在這幅作品中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林老在這裡用的是很稠的濃墨,筆畫粗壯老辣,線條拙樸厚實,體現了「大字難於密結而無間」的原則,是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的沈鵬先生在江浦求雨山林散之紀念館看到這幅巨作時十分讚嘆:「83歲的老人,能寫出這麼大這麼精的字來,十分難能可貴。」
  • 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為仲華先生雅存》賞析
    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林散之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書畫三絕」,尤以草書名揚海內外,有「當代草聖」之美譽。
  • 林散之草書精品《孟浩然 春曉》賞析
    草書《孟浩然 春曉》是典型的「林體」,字字力可扛鼎是難得的精品之作。作品先後3次權威出版,與已出版的同樣內容的作品相比,此作更為精到。林散之(1898-1989),草聖。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飲譽世界,被稱為「草聖」。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於南京江浦。
  • 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十六字令》賞析
    筆走龍蛇——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十六字令》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通篇以焦墨而為之,散鋒入草,一枯再枯,墨似盡而筆仍在運行,只見殘墨化作絲絲飛白,在似有若無中盡顯神韻。
  • 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秋思》賞析
    力透紙背——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秋思》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從數千件作品中選出近 500件佳作,經過反覆論證,最後精選出 180件,草書《自作詩 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 林散之草書《自作詩 昔遊十八首之一》過眼錄
    「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 【名畫欣賞】林散之人物畫代表作《鍾馗》賞析
    林散之人物畫代表作《鍾馗》賞析——謹以此文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王 罡提起林散之,人們都知道是「草聖」。林散之的《鍾馗》從創作至今歷時75年,在傳播快速、信息共享的今天,仍然沒有發現第二幅,這與當時的特殊環境、林散之不出名等多種因素有關。孤品,有三六九等。有的是應景之作,有的是失敗之作。林散之畫的《鍾馗》是代表作中的孤品,是既奇又珍的孤品。奇在林散之畫人物畫相當少,珍在相當少中風格又大不相同。林教授說《鍾馗》是國寶,聽起來有點誇張,其實不然。這是林教授對《鍾馗》的深刻感悟,這是林教授有一定的預見性。
  • 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賞析
    筆精墨妙——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草書巔峰時期的精品之作:運筆流暢,剛健渾厚,俊偉茂潤,開合得體,行氣如虹。「草聖」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
  • 林散之《李白草書歌行》手卷,曠世鴻篇,莫可窮測
    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縱 32公分,橫 225公分,落款散之。先後 5次著錄,是林散之草書作品中極精之代表作。我們認為:僅就草書而言,能與書法史上的「草聖」張旭、懷素、王鐸等相提並論者,也許只有林散之先生一人而已。林散之先生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散之先生的書法在筆墨上開拓了傳統書法的新格局。他的用筆既守法則又不拘陳規,以深厚的筆墨功夫豐富了書法點畫的表現力。
  • 剛柔相濟兼夾奔放縱逸,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欣賞
    草聖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為手書長卷,通篇瘦勁遲澀,剛柔相濟;奔放縱逸,騰躍跌宕;鮮妍滋潤,血肉分明;疏密交錯,渾然天成,是林散之先生草書精品。如何欣賞林老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草書作品,體驗草書一瀉千裡之美和狂放不羈之情?
  • 不激不勵 風規自遠——林散之草書欣賞
    林散之草書《自作論書絕句十三首長卷》3林散之草書《自作論書絕句十三首長卷被譽為「當代草聖」林散之的草書藝術就達到了這樣的藝術高度,也是他的草書超越同儕,齊肩古人的獨到之處。他的《自作論書詩十三首絕句長卷》是其草書的代表之作,真正達到了「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的藝術境界。該長卷長720cm,高32cm,紙本,創作於1977年,現藏於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館。
  • 林散之書法、《千字文》作品精品展在馬鞍山舉行
    10月8日上午,作為第31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採石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當塗縣委縣政府主辦的林散之書法、《千字文》作品精品展在市博物館和圖書館分別開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夏勁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章正,市政協副主席宋金虎,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禮奇,安徽省書畫院院長劉廷龍及我市和周邊城市的書法愛好者等出席了開展儀式並觀展。
  • 風華正茂·林散之作品展|——林散之|草書|啟功|水墨|趙樸初|林散之
    《百年巨匠——林散之》開機儀式暨學術研討會2015年4月16日在南京林散之紀念館舉行。趙樸初先生贊他「散翁當代稱三絕,老辣文章稱霸才」;啟功教授譽之「吳生畫筆杜陵詩,紙上依稀兩見之」部分展覽作品林散之 黃山勝境設色紙本 立軸 1976年作96×34cm. 約2.9平尺林散之 草書題畫詩 水墨紙本 立軸 1980年作 97×33cm.
  • 林散之草書手卷《中日友誼詩》過眼錄
    《人民中國》雜誌介紹林散之草書手卷《中日友誼詩》(日文版)林散之草書手卷《中日友誼詩》,又叫《林散之中日手卷》、《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開國大典》 油畫 董希文 作「《林散之中日手卷》從技法上講可能比不上
  • 林散之草書唐詩,率意揮灑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裡行。書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明清。無論碑帖,無論何派,各取其長,隸真行草,功力深厚。60歲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