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150年前廈門長這樣》後續>>
鼓浪嶼番仔球埔是中國最早的專業足球場之一。
圖為鼓浪嶼正道院,損毀後原貌重建,原址上是現在的馬約翰紀念館、鼓浪嶼藝術展廳。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昨日,本報《瞧!150年前廈門長這樣》報導見報後,引發市民關注,100多年前的廈門地標性建築、歷史風貌,通過一張張蛋白老照片呈現在大家眼前,這些老照片留下哪些歷史信息?本報記者聯繫了本土文史專家盧志明,文史愛好者、研究者李世偉,請他們介紹幾張老照片背後的歷史故事。
【鼓浪嶼番仔球埔】
147歲「高齡」仍在使用
微皺發黃的蛋白老照片上,呈現出一幅棕褐暖色調的畫面,寬闊的空地中央,人們三五成群聚集著,依稀可辨穿著制服的外國人。
「Recreation Ground(公共娛樂場),」看著照片下方的英文備註,李世偉告訴記者,1872年,美國領事李仙得租下通往鼓浪嶼田尾、港仔後、日光巖三岔口的一片土地,圍起矮牆,闢成球場,專供外國人使用,照片中正是這個球場。
「那時廈門人把外國人叫番仔(閩南話),整個場地也因此被稱為番仔球埔(閩南話)。」李世偉介紹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各國水兵到訪,這裡又增設了足球、棒球、橄欖球等團體競技項目,還有不少外國人時常在這裡舉行家庭迎新運動會。
1898年,廈門二中的前身英華書院成立後,足球也走進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李世偉查閱到,作為福建省乃至全國最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學校之一,英華書院足球隊還曾在番仔球埔與外國水兵舉行過足球比賽,這也進一步證實,番仔球埔是中國最早的專業足球場之一,廈門鼓浪嶼也是中國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之一。
「後來,曾經建立的主席臺還被當作僑辦中學的校舍。」李世偉介紹,新中國成立後,番仔球埔改名為「人民體育場」,從運動場所逐漸轉型成集會場所;1956年,體育場修建完工,從此真正成為群眾性運動場所;2011年,這個體育場又被改名為「馬約翰體育場」……直到如今,這個體育場仍在使用,經常舉行各項體育活動與賽事。
【廈門港】
國內外知名軍艦在此停泊訓練
國內外知名軍艦曾在廈門港停泊、訓練。
老照片裡,19世紀70年代的廈門海岸邊,虎頭山光禿禿的,沿岸都是些低矮的平房,畫面中的海面上停泊著一艘大船,吃水頗深。在照片下方,一行清晰的小字標註著「Dock-Amoy」——廈門港,右上角還有一行模糊不清的英文小字,依稀可以分辨「from(來自)」「pacific(有時指太平洋)」等單詞。
盧志明認為,從照片中的虎頭山及水面礁石角度來看,拍攝者可能位於鼓浪嶼或某條船舶上,向廈門本島拍去。據他介紹,當時的廈門港集漁港、軍港、商港、旅遊港、造船港於一體,可以說是「五港合一」。明末清初,鄭成功在日光巖水操臺操練水師時,正前方應該就是虎頭山下的位置,與照片中的角度如出一轍。李世偉也告訴記者,作為一個天然軍港,國內外一些知名軍艦也曾在廈門港停泊、訓練。
在一本《福建海防史》中,李世偉翻閱到,北洋艦隊曾在廈門港訓練過兩個多月。書中說,根據《海軍大事記》(未刊本),北洋艦隊曾向英、德兩國訂購了「致遠」「靖遠」「經遠」「來遠」4艘巡洋艦,1887年11月在鄧世昌等人的駕駛下自歐抵閩,在廈門操練了兩個多月後北航歸建,當時,還有不少福建官兵參加迎送,配合操練。
根據記載,1908年10月30日,來自美國的大白艦隊也曾到訪廈門港,這是美國海軍進行環球「海軍外交」的最後一站,清政府十分重視,不但修整街道、搭建彩棚、興修碼頭迎接,還特地從天津港用輪船運來發電機,在迎賓會場點亮了5000盞電燈,「據說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次點亮電燈。」李世偉說。
【廈門老船塢】
通過控制塢內水位修理船舶
圖為19世紀廈門老船塢場景。
船塢,是指修造船用的塢式建築物,灌水後可容船舶進出,排水後能在幹底上修造船舶。這幾張蛋白老照片中,就有3張展現了十九世紀廈門老船塢的場景。照片中可以看到,老船塢三面接陸,一面臨水,塢口的擋水塢門阻攔住外面的海水,一艘大船被牢牢固定在塢室裡。
看著照片背景中露出的島嶼一角,盧志明從島上建築外觀判斷,這片水中陸地應該是鼓浪嶼,由此可以推斷,照片中的船塢疑似來自當年廈禾路附近的廈門船塢有限公司,位於現在的第一碼頭附近原廈門造船廠舊址內,不過,應該已經在城市建設中被改變了模樣。
李世偉介紹,據資料稱,這種船塢叫幹船塢,當船舶需要修理時,先向塢內充水,然後將船舶慢速牽入塢內,之後關上擋水塢門,抽乾塢室中的水,使船舶坐落於龍骨墩上。修完或建完的船舶出塢時,也要先向塢內灌水,當塢門內外水位齊平時,再打開塢門,牽船出塢。
1908年全英文版的《二十世紀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國商埠志》中提到,「一個海港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效能和船塢提供的容量,在這方面,廈門是得天獨厚的。」李世偉告訴記者,廈門文博研究員何丙仲曾經就此做過深入研究,了解到廈門曾有一個頗為知名的新廈門船塢有限公司,它的前身就是和記洋行屬下的「廈門船塢有限公司」,早在1858年就已存在。
【廈門賽馬場】
賽馬運動曾在廈門盛極一時
賽馬大會上,一群外國人在合影。
在4張賽馬場主題的蛋白老照片裡,一張照片中呈現的是俯拍視角下的賽道,賽道兩旁聚集著上百名觀眾,賽道中央依稀可見有幾人騎著馬匹奔跑,或許是因為動作太快,身影在照片中變成一道虛影。另一張照片裡,數十名外國人作正裝打扮,戴禮帽穿長裙在合影。前一張照片下方標註著「Race Course-Amoy(廈門賽馬場)」,後一張照片下方標註著「Race Meeting(賽馬大會)」,由此可見,這是一場賽馬的盛會。
「一百多年前,賽馬運動在廈門曾盛極一時。」李世偉告訴記者,1840年,廈門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國人湧入廈門,西方風靡一時的賽馬運動也逐漸在廈門興起。據說當時每次賽馬比賽時還設有賭馬,被稱為「馬票」,吸引了不少商人、官員參加。李世偉介紹,1983年版的《中國賽馬》中有記載,外國人在鼓浪嶼修建了賽馬場,1842年秋舉行首次賽馬。後來,賽馬場從鼓浪嶼改到廈門島的海後灘,然後又遷移到如今廈門大學的演武體育場舊址。不過,也有人認為,現在廈門大學的上弦足球場才是廈門賽馬場的舊址。
除了賽馬場的具體位置之外,廈門賽馬為何而止也同樣是一個謎團。盧志明告訴記者,在《廈門市志》上只記載了「光緒34年(1908年),停止跑馬。」據說,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曾根據考證,認為隨著廈門茶港地位的下降,茶葉貿易大量流失,導致舉辦賽馬比賽的洋人們缺錢,最終被迫中止了賽馬比賽。也有史料記載在1910年7月24日至25日,在廈門還舉辦了一場賽馬比賽,在這之後,就沒有洋人在廈門舉辦賽馬比賽的消息了。
【徵集令】
照片裡的老廈門,您認識嗎?
12張蛋白老照片,照映出一條條船舶、一棟棟建築、一片片場地。棕褐暖色調的清晰影像,仿佛讓人穿梭回150年前的廈門,領略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時代風貌。
照片裡的廈門,您熟悉嗎?您是否知道它們在哪,發生過什麼?儘管物是人非,舊地卻仍有可能重逢於今,找到這些地點,能否從相同角度再拍一張照片,跨越150年光陰對照古今?
《廈門日報》向廣大讀者徵集:若您了解這些老照片裡的故事或者知道其他線索,歡迎撥打本報熱線968820或通過廈門日報微信公眾號、「潮前智媒」App聯繫我們。
曬曬您手中的老照片
歲月長河漫漫,輕按快門,將珍貴瞬間化為永恆。您家中是否存有廈門老照片?是否有可以反映廈門時代特性或廈門特色風貌、具有地標性質的歷史影像?如果您有這些老照片,歡迎與廣大讀者分享!
您可以選擇掃描或翻拍手中的老照片,然後發送至郵箱xmrbsh@163.com,標明拍攝的具體時間與地點,並簡要介紹照片內容,記得留下您的姓名和聯繫方式。
本版文/本報記者柯笛本版圖/本報記者林銘鴻翻拍
掃掃二維碼,看更多蛋白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