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烈軍: |
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當知行合一的踐行者 |
李烈軍
■朱漢斌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李烈軍教授看來,身處偉大的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奮鬥者、奉獻者和堅定者。
三次高考,三次考研,從一名大學生爐前工成長為新一代冶金和材料專家,從一名企業技術高管跨界成為知名的大學教授,正是「知行合一,致真立人」讓李烈軍在挫折與彷徨中堅持果敢與剛毅,在段段曲折中得以次次柳暗花明。
作為一名教學與科研人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如何用好教育資源、科技利器,服務國家,貢獻於新時代?這是華南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工)教授李烈軍在今年新學期伊始,為自己布置的一道「兩會作業題」。
3月3日起,中國進入「兩會時間」。這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的首次兩會,也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首次會議,必將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共識,激蕩起奮進新時代的改革強音。
在李烈軍看來,身處偉大的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奮鬥者、奉獻者和堅定者。他說,作為一名教學與科研人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努力做到敢為新時代的奮鬥者,勇當知行合一的踐行者,做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融通創新作出自己的貢獻。
筆者與李烈軍相識多年。無論是成長曆程、育人理念和行為方式,李烈軍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教授不太一樣。2016年3月、2017年3月的兩會期間,《中國科學報》分別刊發《李烈軍:知行合一接地氣 致真立人勇登攀》和《李烈軍:「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等文章。時值2018年3月,筆者第三次見到李烈軍。
用行動詮釋人生價值
2017年9月,廣東省科協、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公布「廣東省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團」43名專家名單,李烈軍榜上有名。同時入選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何鏡堂,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謝先德等。
李烈軍的宣講題目是:知行合一,致真立人。於他而言,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是他一生的踐行與體悟。
三十年如一日,他曾日夜躬耕在鋼鐵第一線,是業界公認的科技「大咖」、鋼鐵「戰士」,是同事公認的「技術能手」「攻堅能手」「創新能手」,多年擔任廣州鋼鐵企業集團的技術高管。
職業發展前景光明,他卻毅然放棄集團研發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主任職務,棄企從教,於2010年成為華工一名教學與科研人員。7年多來,他成功將企業實際需求和大學科研相結合,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時培養了一批實踐性優秀人才。
他是學界中精通產業的鋼鐵人,也是產業界德高望重的學者。而他在教學與科研崗位上所踐行的不僅是對知識疆域的拓展,更是「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德行修養。
「『知行合一』就是要接地氣,永遠紮根生活。『真』就是『立人』的靈魂,創新的保證。」李烈軍表示,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任重而道遠,自己將與其他宣講專家一道,共同推動廣東省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學生加強品格修養和道德自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好的踐行。
每一位宣講或育人者最希望告誡聽眾自己走過的經歷,並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傳遞於眾。三次高考,三次考研,從一名大學生爐前工成長為新一代冶金和材料專家,從一名企業技術高管跨界成為知名的大學教授,正是「知行合一,致真立人」讓李烈軍在挫折與彷徨中堅持果敢與剛毅,在段段曲折中得以次次柳暗花明。
千錘百鍊終圓立人夢。李烈軍不平凡的成功道路引起媒體廣泛關注,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科學網、《中國科學報》、《科學中國人》雜誌、《廣東科技報》、《玉林日報》、廣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紛紛採訪報導。其中,《科學中國人》雜誌以封面人物的形式給予他報導關注。
回顧李烈軍的成功歷程,不管是擁有鋼鐵夢想的一代鋼鐵人,還是兼濟天下的傳遞者,他從來都是一個具有自己思想的奮鬥者。30多年前,李烈軍用自強不息的信念,譜寫知識煉造鋼鐵;如今走上三尺講臺的他,繼續用鋼鐵的意志鍛造新時代的人才。
2017年11月,創維集團創始人、南京金龍客車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宏生與李烈軍團隊及相關人員在華工「宏生科技樓」進行座談交流。黃宏生對李烈軍躬耕鋼鐵戰線30多年,以一名企業技術高管的身份進入華工表示讚賞。李烈軍指出,產學研合作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極力倡導的一種科技創新模式。
黃宏生和李烈軍有共同之處。李烈軍年近半百,從企業技術高管到大學教授,完成華麗轉身;黃宏生年過半百,從家電到新能源汽車,人生再次起航。他們積極、樂觀、忙碌,充滿正能量。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永不言棄,用行動詮釋著人生價值。
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
2016年9月,人民網刊發的一篇文章《這個教授不尋常》:「轉型不尋常:從行業高峰歸零重新開始,五年實現華麗轉身」「招生不尋常;從勸說招學生,到學生慕名而來」「教學不尋常:博導兼任本科班主任,多個崗位一肩挑」「教育理念不尋常:傳授知識竟是第三位」。
文章廣為傳播。而這「不走尋常路」的教師,正是李烈軍。他2015年9月提出了新的育人理念:「知行合一、致真立人」,從2016年開始,他受邀到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分享和傳播這一理念。
「我覺得一個老師傳遞給學生的理念和思想遠遠比知識更重要。」提起教育理念,李烈軍認為,有三樣東西最重要:一是給學生正確的理念和目標方向,即授理念,第二是給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方法,即教方法,第三是給學生專業知識,即傳知識。
他帶著這套理念,在6天內走遍了河南三個城市的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他也帶著這套理念,應邀在第十一屆全國高校冶金院長暨冶金學科高層論壇和第七屆全國高校礦業、石油與安全學院院長學術論壇上作報告。
「大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要有思辨能力。」李烈軍從育人、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成果轉化五個方面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引導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刻苦學習。李烈軍寄語同學們要堅持知行合一,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更要行動起來。他強調,我們要「知行合一、致真立人」。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李烈軍和江蘇大學副教授霍向東一直在思考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他們凝練出一個字——「真」。佛教講「實相」,道家做「真人」,儒釋道的核心內涵可以歸結為「真」。
而現代的科學研究是為了追求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層面部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包含了對「真誠」的表述,甚至可以說,「真誠」是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
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生生不息,就在於它始終以包容的姿態、創新的品格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李烈軍說,我們結合時代精神,把「真」作為「知行合一」的落腳點,形成了致真追求,實現了立人夢想。他強調,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每個人都應成為「知的踐行者,行的思考者」,身體力行。
2017年8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遺體捐獻給母校武漢大學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為國家的教育科學事業作出最後的貢獻。
消息傳來,李烈軍和霍向東的心情十分悲痛。他們紀念柯俊先生,撰文《致真立人 中華驕傲》發表在9月8日的《中國科學報》上。他們呼籲廣大教師學習柯先生的創新精神和立人情懷,學習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人格,學習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歷程和「致真立人」的崇高境界。
「我們都有幸聆聽過先生的教誨,是名副其實的『鋼鐵人』,並且都成為了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教育和鋼鐵研究兩個領域繼承先生的事業,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霍向東說,李烈軍教授是我的至交好友,他曾在北京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經常聆聽先生教誨,非常敬重先生。
李烈軍認為,柯先生是老一輩科學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他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我們要像先生一樣,在這片古老而生機勃勃的神州大地上演繹精彩人生,用無數的精彩人生描繪出絢麗多彩的偉大中國夢!
奮鬥在新時代徵程上
1979年,李烈軍第三次參加高考,終於如願以償,從鄉村步入大學校園;1987年,他第三次考研,進入鋼鐵行業的最高學府——北京科技大學;2010年,他毅然放棄大型國企要職,投身高校。從事先進金屬材料研發及產業化30多年,李烈軍先後主持了包括國家「863」、「973」在內的各級科技項目35項,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
儘管有著從事冶金技術開發30多年的經歷,但從企業來到大學,由專事開發和管理轉為教學和科研,角色的轉換,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頭再來,這對於李烈軍來說,確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為了儘快適應新身份,李烈軍一有空就去調研,廣東省內的鋼鐵和材料加工企業跑了個遍。
2011年,經過充分準備的李烈軍,一口氣申報並獲批了多個課題……短短一年,李烈軍就完成了獲得碩導、博導資格所需的課題、經費要求。「我一年幹了多年才能完成的活,很充實。」李烈軍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6月26日,李烈軍獲華工碩導、博導資格並招錄第一個碩士生彭政務;2015年底,李烈軍擔任班主任的2012級金屬材料成型與控制班榮獲華工「校園十佳班集體」;2018年1月,李烈軍培養的一位博士後評為華工教授。
此外,李烈軍帶的首批三位2013級碩土生中有兩位到華為工作,他帶的第一位博士生寫的第一篇論文被行業頂級刊物錄用,一位博士後也在行業頂級刊物發表了3篇論文。2016年2月,李烈軍出席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並榮獲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7年5月12日,廣東博士創新發展促進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李烈軍當選新一屆會長。他指出,博士作為高層次人才,對廣東省的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他呼籲廣大博士積極投身到廣東和全國的科技創新事業。
廣東博士創新發展促進會成立於2012年11月8日,是由廣東省科技廳主管、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成立至今已會聚全國上萬名博士會員,對接會員科研成果1000多項。2017年,在李烈軍的帶領下,博促會多次到廣東各地開展交流活動,積極為廣東的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諮詢等方面的支持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李烈軍表示,在新時代的偉大徵程中,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凝聚起最廣泛的共識和力量,團結奮鬥,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闊步前行。
時代需要創新精神,創新已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李烈軍認為文化和創新兩者是統一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從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只有厚德載物才能自強不息,才能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知行合一成大道,致真立人好揚帆!李烈軍說:「我要讓『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理念傳播出去、流行起來,培養出更多卓越的人才。」讓我們期待無數像李烈軍一樣的教育工作者奮發勇為,不忘初心,奮進新時代,共圓中國夢,肩負起人民教師的光榮使命!
《中國科學報》 (2018-03-15 第6版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