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源》裡另有一首漢樂府歌辭《上邪》,這是一首以女性身份表達堅貞愛情的詩。全詩寫道: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毛主席讀《古詩源》時,在這首詩的標題前,連畫了三個圈。標題旁,畫有著重線。開頭和結尾的幾句旁畫著曲線。全詩每句都加了圈。在「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句的旁邊,分別標著「1、2、3、4、5」的數字,明確標示詩人是用了五種違反自然的現象,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生死不渝的決心。這些圈圈畫畫和標示,表明毛主席對此讀得非常認真仔細,並且感觸頗深。
清代王先謙說:「五者皆必無之事,則我之不能絕君明矣。」詩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內心,以不可能實現的五種自然現象反證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確實具有一種強烈的主觀色彩。詩短情長,撼人心魄。清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評此詩說:「首三,正說,意言已盡。後五,反面竭力申說。如此,然後敢絕,是終不可絕也。迭用五事,兩就地維說,兩就天時說,直說到天地混合,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局奇筆橫。」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評價說:「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在毛主席傳世的書法作品中,有一幅硬筆書寫的《上邪》一詩,可能是憑記憶默寫「長命無絕衰」一句,毛主席寫成了「永世無衰歇」。
讓毛主席詠誦再三的這首《上邪》,屬於樂府詩。樂府本為音樂機構的名稱。後來把由這一機構收集編制的「歌詩」稱作「樂府詩」或「樂府歌辭」,也簡稱「樂府」,又稱其中來自民間的詩歌為「樂府民歌」。這樣「樂府」又成了詩體的名稱。
漢武帝時利用樂府機關大規模搜集民間歌辭,據記載當時從各地採集的民歌有138篇,在數字上已接近《詩經》的「國風」。而從思想意義上看,由於這些詩歌的作者大都是勞動人民或一些出身於下層社會的文人,故皆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的作品,很能深切地反映老百姓的思想感情。但很可惜這些作品並沒有全部保存下來。現在所能見到的大約40多首漢樂府民歌大多數是東漢時期的作品。在這些民歌中,與《詩經》民歌一樣,有的反映嚴重的階級剝削、階級壓迫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有的表現統治階級發動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也有反映男女愛情與被壓迫婦女的詩篇,及揭露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的作品。其中反映男女愛情及婦女地位的詩篇佔有很大比重。《上邪》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毛主席曾把《上邪》這首感人至深的詩作,推薦給二兒媳邵華讀。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1960年,毛主席的次子37歲的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結婚。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毛主席家也不例外。而毛岸青和邵華的婚後生活自然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再加上岸青的精神不能經受一點刺激,小夫妻之間自然而然就不可避免地發一些小誤會、小矛盾。
對這一切,毛主席十分理解邵華。毛主席於1962年5月2日離京南下,7月6日才回到北京。在接到毛岸青和邵華兩人要分別給他寫信的消息後,匆匆行程中的毛主席在6月3日上午7時給邵華回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來,想看。要好生養病,立志奔前程,女兒氣要少些,加一點男兒氣,為社會做一番事業,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讀。餘不盡。
父親
六月三日上午七時
這封家書沒有寫抬頭,這也是毛主席家書中唯一沒有抬頭的信件。家書中,毛主席首先勸慰兒媳邵華「要好生養病,立志奔前程」,而且「女兒氣要少些,加一點男兒氣」,希望邵華勇敢地面對生活中、學習上暫時的困難和挫折,要有一股不服輸、不怕苦和戰勝困難的精神,要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氣,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做一番事業」,這是毛主席所「企予望之」的。「《上邪》一篇,要多讀。」七個字,筆力千鈞,意味深長。
毛主席唯一的嫡孫毛新宇在《母親邵華》一書中也提到了毛主席要邵華多讀《上邪》一詩的往事。毛新宇寫道:
那時,母親和父親居住在東城一個小胡同的民居之中,母親成天重複著北大、中南海、家庭的三點一線。時間長了,家務、學業都成了壓力,兩人難免也鬧些小矛盾。母親一度情緒低落,也生病了。爺爺和外婆得知小兩口產生了誤解,紛紛使出自己的招數來勸和。
……
母親收到爺爺的信,覺得自己沒處理好夫妻關係,給爺爺添了亂,心裡一陣羞怯之後,按老人家說的要多讀《上邪》,於是翻開了《樂府詩集》: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邪者,耶也,語氣助詞。母親明白,這是一個女子對心上人的山盟海誓:蒼天作證!我要與你結為知音,我對你的忠貞永遠不會凋謝。除非高山夷平,江河乾涸,隆冬響雷,炎夏飄雪,天地毀滅,到那時我們的愛情才會終結!
古代女子如此痴情,如此堅貞,深深觸動了我母親的心。她明白這是爺爺對她的信任,爸爸的期盼,爺爺真誠地希望她一輩子唱好一首甜美的愛情之歌!
毛主席以其淵博的學識巧妙地告訴兒媳一個做人處世的道理,鼓勵並希望邵華堅強些,既要以事業為重,又要堅信美好的愛情可以成為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家庭中的糾葛和煩惱的武器。毛主席兒媳「要多讀」《上邪》可謂用心良苦。邵華理解了父親這封家書的含蓄不盡之意。此後,邵華的性格慢慢地變得開朗了、豁達了、從容了,對岸青也更加關心和體貼了。「與君相知」的她沒有辜負毛主席的「企予望之」,與毛岸青患難與共,白頭偕老,恩恩愛愛地度過了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