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繪畫藝術創作中的個性與共性

2020-12-15 騰訊網

試論繪畫藝術創作中的個性與共性

作者:李福林

藝術創作中的個性與共性的關係,首先是以一個哲學的問題被提出來的,它的由來已久。

早在十八世紀初,德國著名哲學家威廉 萊布尼茨在一次宮廷講學的活動中,他用形象的語言說出了一個深邃的哲理: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凡物莫不相異。可惜的是以後人們在談到這一命題時,大都只作為一個已被經驗所證實的事實。

在威廉 萊布尼茨細緻的觀察和生動的描述,忽視了在這個命題中隱藏的另一個命題:相異才能相存。山嶽星辰、螻蟻草葉,眾生萬物之所以能相互區別而存在,根本原因在於各自內部獨特的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即各事物具有的個性。

長期以來,我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畫出好畫和懂得欣賞好畫,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在這麼一個看似簡單,深思後又很複雜的問題中,也同樣隱藏的我們所要討論的內容:個性與共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那種關係。

恰恰相反的是,生活中很多的人會把它誤認為只是一個方面!

我們經常看到畫家與欣賞者「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互不相干的事實:一方面,畫畫的人畫出來的好畫,人們接受不了,無法欣賞(如洋人凡高、國人黃賓虹等人作品舉不勝舉的事例);另一方面,欣賞者的眼光似乎永遠都提不高,一直停留在只會欣賞「老一套」的那個原點上。

反過來,這種觀念還在影響著一些畫畫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學會了一味地去畫出「老一套」來迎合他們的胃口。這老一套(畫畫者)加那老一套(欣賞者)結合出來的後果,早已違背了「藝術需要個性與創造」的特性和規律性。長此以往,無論是誰,都必然會對這樣的結果產生審美疲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不敢越「雷池」半步,竟致於使人們對藝術失去耐心、信心和熱愛之心。這樣的環境之下出生的「藝術作品」,也必然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與魅力。

因此,我在思考著這個簡單的問題後面潛在著的複雜原因:這是一種慣性思維的使然。

在生活中依據經驗論,人們往往會在自覺與不自覺的狀態下,把某種「相似」的東西,即,「那種表面化的共性」,混同而成為一個事物的共性。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個性」被湮滅在「共性」要求下,藝術家不能盡情創作、不能隨意發揮自己的自由,而在藝術批評中,作為一個批評的重要原則,「個性」的發展歷程也極盡曲折。)。

可笑的是,這個無形中的「規矩」不知扼殺了古今中外多少藝術家們的想像力,總有些冥頑不靈的「掌權」人,不動腦筋就想指揮人們往「正本清源」的思路上去「發展」。這些錯誤觀念產生的根源,就是想讓後人把前輩(成功的藝術家)所用的、相同的物質材料創造出來的那「老一套」的技術、經驗,來一番「固化和僵化」後成了它們的「根本」和「源頭」,接下來所做的一切,就是簡單化、模式化地「傳宗接代」「光宗耀祖」。比如:畫中國畫就要像中國畫,畫油畫就要像油畫。這個「像」,慢慢地就成了人們要求每個藝術家必須達到的那個「相似」的、共同的「標準」,他們還會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藉口,讓我們為之而付出的代價,要求我們的藝術家犧牲自己的個性而強調藝術「共性」,如:「國展」評委的標準,致使產生出千人一面的「作品」。

這是一種對歷史毫無出息和作為的、極不負責任的思想!

實踐中,我們還沒得及沾上那個「規矩」的邊,很快就會發現那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因為,沒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是不具備藝術性的!任何個人都不能在「與別人的相似之中」消耗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靈魂。

真正的藝術家是不屑、更不會去製造那種千人一面的「作品」!真正懂得欣賞藝術之美的人,也不願意去欣賞那種千人一面的「作品」!

當然,如果我們沒有用那種善於發現好畫的眼光,來「思維」、來行動,那就根本不可能創造出什麼好畫和欣賞什麼好畫。繪畫的個性和創造,是藝術價值產生的前提條件。真正的藝術家完全可以用相同的物質材料創造出不同的作品,任何死守「傳統」的重複製作和保守的言論,都不可能給他的創造力帶來合法性的解讀。他不可能安於躺在「傳統」的寶座上去享受,他會用他的智慧,帶上他的勞動工具去創造!從內容到形式,一直到全部的細節的表現和展示,都必須是「人人心中所有,個個筆下所無」。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彰顯出他的藝術的本性。

藝術作品中的「個性」,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個性,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理解、認識以及行為反映的表現,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更是如此。作為精神活動的繪畫藝術如果沒有個性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審美價值,也沒有真正的藝術可言。

我們要經常這樣來提醒自己:是你在畫畫,而不是你在畫著別人的畫。

藝術作品中的「個性」,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個認識,並不是隨著藝術作品的產生而進入大家視野的。我們常說「畫如其人」,風格就是其人,風格即我,「我」即個性。藝術風格的創造,就是藝術家個性的體現。但是,我們在肯定藝術創作中的個性因素時,並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社會屬性。正確的理念,應是主客觀的統一。也就是說個性存在於共性之中,是在共性中體現和區別出來的。

長期的探索和大量的事實證明了一個有趣但起初不敢相信的現象:藝術雖源於生活,其審美形式卻與生活相反(個性與共性主次位置顛倒)。

總之,繪畫藝術是十足的個性產物,而生活則充滿了十足的共性。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繪畫藝術創作中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李福林

寫於八閩沙溪東畔麒麟山下半邊齋

2014年6月18日正午

--------------------------

附圖

李福林中國寫意山水畫作品欣賞

--------------------

謝謝欣賞

歡迎常來

相關焦點

  • 轉自人民日報 汪金林:論書畫藝術的「共性」與「個性」
    汪金林:論書畫藝術的「共性」與「個性」 古城紹興以人文薈萃聞名於世,在中國數千年書畫藝術史中,紹興地位顯赫,書聖王羲之、大寫意鼻祖徐渭等等名家,都在紹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積定了深厚的藝術文脈,在書畫藝術的鑑賞、收藏、修復上也是人才輩出、藏龍臥虎。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促進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知道風格是指語言表達的手法或方式,藉助藝術作品中構圖、色彩、肌理等形式呈現出來。藝術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在創作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
  • 金庸小說創作元素的共性與個性
    作品陣容的共性與個性一、作品陣容的共性與個性1.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陣容共性:神鵰俠侶其實是射鵰英雄傳的續集,射鵰英雄傳裡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是金庸天馬行空創作出來的,到了神鵰,年代背景和人物陣容都可以拿來用,射鵰裡的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等,都是現成的,所以在寫神鵰的時候,根本就可以直接用。
  • 徐悲鴻與徐志摩的「二徐之爭」,探討的是藝術要共性還是要個性
    徐悲鴻與徐志摩的「二徐之爭」,探討的是藝術要共性還是要個性文·段宏剛1929年4月10日,是中國美術史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繪畫創作時,要先認真觀察物象形體,待心中胸有成竹後才動筆創作,造型準確完整才是畫家的首要追求。如果沒有形象的真實,哪來的神韻?又哪來的審美?因此,藝術創作中,不必先套用什麼主義,什麼流派來框定自己的思維,遵循古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才是根本。
  • 論中國畫藝術創作的標準
    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對於藝術創作和藝術鑑賞和作品價值的界定卻局限在另外的視角上,某些傳統觀念認為,藝術創作本乎自由,藝術欣賞又各有所好,這與統一之標準之間似有不可跨越之鴻溝,尤其當人們拈出倪瓚「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的觀點時,更在客觀上拉大了標準與自由之間的距離,殊不知,二者的機械對立,必將會成為藝術亂象的助推劑,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二者之間對立統一的有機結合點,並使其成為助推藝術健康發展的積極力量
  • 詩詞在藝術的共性中得以延續
    藝術的共性就在於展示出來的才能與技巧,傳達著永恆的真,善,美。無論是西方的油畫,還是中國的國畫;無論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地區的民歌(俗稱美聲),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民歌,無一不是運用自身的生活情調和技法技藝,展現出對生活態度的感受與表達。其實,中國的民歌在這一方面其歷史更加久遠。
  • 《喬維談藝術》論徐裡繪畫的多元藝術
    論徐裡繪畫的多元藝術,首先是觀察他的作品和發展路徑,以及去了解他繪畫的成長曆程,深度去解讀他作品的變化和藝術符號。關於徐裡的繪畫藝術,我是從熟識他的作品開始的,他的油畫特別之處在於沒有沿襲歐式風格的繁雜與寫實,而是包容了中國畫的元素和抽象語言,以及歐式的色彩補給,西式的浪漫情懷和誇張。
  • 試論潘天壽的書法藝術
    學習和研究它應該是有價值的………試論潘天壽的書法藝術文 |梅墨生整理編緝 |《書法當代》文章來源 | 網絡★★★★★著名畫家潘天壽畫名蜚聲海內外,而其書法也是獨具風格。卓然不群的,但似乎並未得到人們應有的評價和重視。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在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創造者頭腦中的「無意識」狀態對心靈的每一次外在顯現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藝術作品的呈現一直處於一個傳承延續與對傳統顛覆的景象中交替進行著。而影響藝術家這一行為的因素包含多種方面,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藝術作品的變化卻來自與生理結構出現在同一時期的心靈結構。
  • 論中西方繪畫藝術各自特點、聯繫、借鑑和創新一秦國健
    它既是繪畫的造形手段,又是精神表現的載體。筆墨的具象因素,它具備造型功能 ; 筆墨的抽象因素,使它遊高於形象之外,抽化於形式因素而總結規律,傳承下來為後人學習和利用。筆墨還是畫家自我個性的表現、情感的發揮。中國畫主要依靠墨色和線條的變化來作畫的,筆墨為主、色為輔的繪畫藝術。
  • 黃勇: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繪畫性」(論文較長,建議收藏)
    2004-2016年執教廣州美術學院,任造型藝術基礎部主任。2016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本文通過對「繪畫性」的內涵作歷史梳理,並將其議題限定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繪畫性以及與之相應的圖像化問題上。通過對當代藝術創作中圖像轉化的現實語境分析,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繪畫性的處境與相關問題。
  • 論徐裡繪畫藝術的學術價值
    縱觀當下中國美術的整體發展面目,徐裡的繪畫實踐可以說已經抵達到一定高度,無論從思想或學術,包括作品的藝術價值及生命力,在中國美術界都屬於實力派人物。中國畫的審美本質決定著作品是否能深入人心,從而達到淨化靈魂與升華感情,在審美過程中能夠陶冶情操,同時表達出時代的意義和作用。當深入徐裡繪畫藝術的學術性研究,發現他的作品繪畫意識多表現在筆墨與意境的高度融合,你會捕捉到他的創作軌跡流動一種精神。
  • 蜂巢評論 | 王嘉驥試論周力的藝術創作:生生如環
    >——試論周力的藝術 文/ 王嘉驥(Chia Chi Jason Wang)  「線」是藝術家周力構形的核心,一如其作品命名。值得注意的是,線性風格雖然是中國藝術史根本的特色之一,傳統書論與畫論並不討論線條,而只談「用筆」。周力作品中所見的表現性的自由線形,體現的其實正是中國書畫的「用筆」。她的線條迴旋、轉折、穿越、交錯;並在運腕轉筆的過程中,跌宕起伏,賦予了線條豐富的形式變化,隱喻多重空間。
  • 「繪畫死了」之後一論攝影術的發明對藝術創作思維的影響
    藝術和技術並不是對立無關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背景下可以相互影響甚至轉化的,我們應當正視並接受技術對於藝術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藝術在這一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並且據此探索符合時代發展的藝術創作。在傳統繪畫美學影響下形成的視覺習慣中,繪畫強調畫面構圖的完整性。無論畫作尺幅大小,總要受到一定「視覺框架"的規定和限制,故而它需要在一定的視野內保持事物或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產也正因如此,在傳統繪畫中,少有描繪不完整的人體構圖,而在攝影作品中,這種情形屢見不鮮。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繪畫材質在創作中發揮的作用繪畫材質在創作中發揮的作用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體現:一是繪畫創作的基礎作用;二是繪畫材質與藝術觀念的相互促進作用;三是畫材質促進繪畫藝術發展的作用。這三個作用貫穿於繪畫創作的整個過程,對藝術作品最終呈現的內容、形式、情感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 陝西當代山水畫從創作共性到多維取向的轉型
    近幾十年來,伴隨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不斷繁榮,陝西當代山水繪畫又有了長足的發展,不但創作群體多,作品數量大,而且形成了新的創作面貌。如果說長安畫派是當代陝西的第一代畫家群體,那麼經過第二代山水畫家苗重安、崔振寬、趙振川、徐義生、陳國勇等人的實踐,到目前非常活躍的第三代山水畫家萬鼎、孫文忠、王保安、李雲集等人的探索,陝西的山水畫創作發生了從創作共性到多元差異的轉變。
  • 論公共藝術的表現形態與創作,值得一看!
    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與非公共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公共」的範圍也是很難界定的,表現形式也較複雜。如果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說,藝術作品通常都是公共的,因為人類情感具有共性,個性是建立在這種共性的基礎上的。當這種藝術創作沒有為大多數人所了解和理解時,其公共性是極小範圍的,但由於時間和空間以及媒介的變化,藝術作品就可能由「非公共」成為「公共」藝術,且「公共」的程度也在變化。這是從廣泛的文化意義上來理解公共藝術。雖然公共藝術滿足社會公眾利益和多層次文化的需求,但並不是簡單地迎合大眾審美和通俗文化,而是一個時代進步文化的藝術化實踐。
  • 中國山水畫論理與技法論文十一論中西方繪畫藝術特點、借鑑與創新
    一,中、西方繪畫藝術各自的特點。 西方畫是形象藝術。是用透視的理念、素描的技法、寫實造型的手段,多用排筆和油彩反覆疊加的方法來作畫的。 中國的山水畫和西方的風景畫,兩者的共性是 : 無論西畫的寫實和中畫的寫意,都原於客觀世界、源於大自然。只不過西畫重原始真貌的寫實,而中畫從原始真貌中,畫家作了提煉和升華,並加入了畫家的心境和意境。
  • S1 藝術本質論-藝術的認識本質03
    【2】創作傾向上表現性藝術偏重於表現主體意識,直抒胸懷、藝術中表現的真實,即藝術形象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家的真誠與真摯。【3】表現性藝術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點。(3)藝術典型的特徵【1】藝術典型同社會生活的本質、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關a.藝術典型是創作主體根據他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創造出來的高度真實的藝術形象,其表現出社會生活的本質,概括出事物或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 一種內在的藝術邏輯——試論麥可·弗雷德的藝術本體論傾向
    這一次他首先關注的對象是作為藝術的攝影,把目光投向了傑夫·沃爾、託馬斯·魯夫、安德烈·古斯基、杉本博司這些攝影家,他在《作為藝術的攝影何以像今天那樣重要》(Why Photography Matters as Art as Never Before)中這樣寫道「新的藝術攝影找到了其不得不做的事——我認為的本體論工作」[1],弗雷德並不是拋棄了以往的主張,或是放棄了以往繪畫為主的研究範圍,相反這正接續了其藝術批評生涯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