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繪畫藝術創作中的個性與共性
作者:李福林
藝術創作中的個性與共性的關係,首先是以一個哲學的問題被提出來的,它的由來已久。
早在十八世紀初,德國著名哲學家威廉 萊布尼茨在一次宮廷講學的活動中,他用形象的語言說出了一個深邃的哲理: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凡物莫不相異。可惜的是以後人們在談到這一命題時,大都只作為一個已被經驗所證實的事實。
在威廉 萊布尼茨細緻的觀察和生動的描述,忽視了在這個命題中隱藏的另一個命題:相異才能相存。山嶽星辰、螻蟻草葉,眾生萬物之所以能相互區別而存在,根本原因在於各自內部獨特的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即各事物具有的個性。
長期以來,我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畫出好畫和懂得欣賞好畫,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在這麼一個看似簡單,深思後又很複雜的問題中,也同樣隱藏的我們所要討論的內容:個性與共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那種關係。
恰恰相反的是,生活中很多的人會把它誤認為只是一個方面!
我們經常看到畫家與欣賞者「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互不相干的事實:一方面,畫畫的人畫出來的好畫,人們接受不了,無法欣賞(如洋人凡高、國人黃賓虹等人作品舉不勝舉的事例);另一方面,欣賞者的眼光似乎永遠都提不高,一直停留在只會欣賞「老一套」的那個原點上。
反過來,這種觀念還在影響著一些畫畫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學會了一味地去畫出「老一套」來迎合他們的胃口。這老一套(畫畫者)加那老一套(欣賞者)結合出來的後果,早已違背了「藝術需要個性與創造」的特性和規律性。長此以往,無論是誰,都必然會對這樣的結果產生審美疲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不敢越「雷池」半步,竟致於使人們對藝術失去耐心、信心和熱愛之心。這樣的環境之下出生的「藝術作品」,也必然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與魅力。
因此,我在思考著這個簡單的問題後面潛在著的複雜原因:這是一種慣性思維的使然。
在生活中依據經驗論,人們往往會在自覺與不自覺的狀態下,把某種「相似」的東西,即,「那種表面化的共性」,混同而成為一個事物的共性。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個性」被湮滅在「共性」要求下,藝術家不能盡情創作、不能隨意發揮自己的自由,而在藝術批評中,作為一個批評的重要原則,「個性」的發展歷程也極盡曲折。)。
可笑的是,這個無形中的「規矩」不知扼殺了古今中外多少藝術家們的想像力,總有些冥頑不靈的「掌權」人,不動腦筋就想指揮人們往「正本清源」的思路上去「發展」。這些錯誤觀念產生的根源,就是想讓後人把前輩(成功的藝術家)所用的、相同的物質材料創造出來的那「老一套」的技術、經驗,來一番「固化和僵化」後成了它們的「根本」和「源頭」,接下來所做的一切,就是簡單化、模式化地「傳宗接代」「光宗耀祖」。比如:畫中國畫就要像中國畫,畫油畫就要像油畫。這個「像」,慢慢地就成了人們要求每個藝術家必須達到的那個「相似」的、共同的「標準」,他們還會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藉口,讓我們為之而付出的代價,要求我們的藝術家犧牲自己的個性而強調藝術「共性」,如:「國展」評委的標準,致使產生出千人一面的「作品」。
這是一種對歷史毫無出息和作為的、極不負責任的思想!
實踐中,我們還沒得及沾上那個「規矩」的邊,很快就會發現那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因為,沒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是不具備藝術性的!任何個人都不能在「與別人的相似之中」消耗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靈魂。
真正的藝術家是不屑、更不會去製造那種千人一面的「作品」!真正懂得欣賞藝術之美的人,也不願意去欣賞那種千人一面的「作品」!
當然,如果我們沒有用那種善於發現好畫的眼光,來「思維」、來行動,那就根本不可能創造出什麼好畫和欣賞什麼好畫。繪畫的個性和創造,是藝術價值產生的前提條件。真正的藝術家完全可以用相同的物質材料創造出不同的作品,任何死守「傳統」的重複製作和保守的言論,都不可能給他的創造力帶來合法性的解讀。他不可能安於躺在「傳統」的寶座上去享受,他會用他的智慧,帶上他的勞動工具去創造!從內容到形式,一直到全部的細節的表現和展示,都必須是「人人心中所有,個個筆下所無」。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彰顯出他的藝術的本性。
藝術作品中的「個性」,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個性,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理解、認識以及行為反映的表現,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更是如此。作為精神活動的繪畫藝術如果沒有個性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審美價值,也沒有真正的藝術可言。
我們要經常這樣來提醒自己:是你在畫畫,而不是你在畫著別人的畫。
藝術作品中的「個性」,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個認識,並不是隨著藝術作品的產生而進入大家視野的。我們常說「畫如其人」,風格就是其人,風格即我,「我」即個性。藝術風格的創造,就是藝術家個性的體現。但是,我們在肯定藝術創作中的個性因素時,並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社會屬性。正確的理念,應是主客觀的統一。也就是說個性存在於共性之中,是在共性中體現和區別出來的。
長期的探索和大量的事實證明了一個有趣但起初不敢相信的現象:藝術雖源於生活,其審美形式卻與生活相反(個性與共性主次位置顛倒)。
總之,繪畫藝術是十足的個性產物,而生活則充滿了十足的共性。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繪畫藝術創作中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李福林
寫於八閩沙溪東畔麒麟山下半邊齋
2014年6月18日正午
--------------------------
附圖
李福林中國寫意山水畫作品欣賞
--------------------
謝謝欣賞
歡迎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