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維談藝術》論徐裡繪畫的多元藝術

2020-09-05 中國發布網

  論徐裡繪畫的多元藝術,首先是觀察他的作品和發展路徑,以及去了解他繪畫的成長曆程,深度去解讀他作品的變化和藝術符號。關於徐裡的繪畫藝術,我是從熟識他的作品開始的,他的油畫特別之處在於沒有沿襲歐式風格的繁雜與寫實,而是包容了中國畫的元素和抽象語言,以及歐式的色彩補給,西式的浪漫情懷和誇張。徐裡的繪畫藝術呈現的是多元文化,從他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深厚美學功底,加上傳統基因沉澱其間的緣故,他的畫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和趣味。儘管他的繪畫風格受學院派的影響,但不難發現筆墨侵染了中西結合的多元特性。關鍵是他作品的母體元素來自於生活,側重在對理論與實踐的精準把握,從而附加給作品一種宏大的氣象與厚重感。



  因中國繪畫在歷史發展的久遠性,每個時代都會留下璀璨的藝術經典,經過傳承與發揚會形成一種堅實的民族文化坐標,他能夠檢測和衡量流傳下來的瑰寶與糟粕。尤其是歷代名家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時刻觀照著繼承者行走的軌跡,清潤著後人迷茫時的心境,又像一座巍峨雄壯的高山讓攀登者難以跨越。縱觀徐裡的繪畫藝術,同樣是在承接了古人的精髓而創新,他在研究與梳理審美趣向中去發現藝術的輝煌。他尤其對意境中的初始點和源泉給予了關注,在學術理論的縫隙間提練個性語境與神韻,讓筆墨作為支撐他作品結構的多元精神。徐裡從習畫開始就追隨國畫的「六法」規則,無論接受歐式西畫的外來因素,倘或是因傳統繪畫脈絡的學養,他的畫終究都彰顯出唐代張彥遠的「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境界。關於繪畫藝術的多元性,遙望二十世紀蔣兆和的人物,李可染的山水等多數名家作品,他們從傳統意義上的變新形成一種跨越,但無論如何變化始終沒有脫離中國畫的母體,僅僅是在繪畫技法和表現形式上的革新。繪畫藝術的多元化實際上從「八五思潮」後開始,徐裡的藝術成長正是經歷了期間茫然和覺醒過程,在混亂的中西藝術思潮衝擊和碰撞中,他沒有迷失方向而去隨波逐流,在解脫了陳舊筆墨理念束縛走向開放的視野。



  誠然,中國繪畫若離開了筆墨是很難確定它的民族屬性,而線墨猶如中國畫的框架和骨骼,繪畫作品如果缺失了框架結構與筋骨的支撐,無論賦予的意境多麼高尚悠遠,內在蘊含的靈魂也無法安放。所以去觀察徐裡的繪畫語言和格局,他尤為注重筆線結構的沉穩與協調,對於筋骨的表達都映現在紮實而流暢間。從徐裡作品中筆線個性可以看出他的學識與修養,他的個性化線墨語言流露在自己的創作的痕跡中,形成了一種獨具風韻的藝術圖景。徐裡的繪畫風格曾經歷過許多變化,是因他受過多元文化的影響,才賦予到筆墨上的語言豐富多彩。尤其他繪畫上的抽象意識,無論是借鑑西式油畫的抽象語境,但也正切合了白石老人的「作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似則媚俗」的畫理。所以他的作品總給人感覺暢快淋漓,色彩在亮麗的瞬間會落入溫潤,讓筆觸凝結成厚積的文化而增加出質感。又因徐裡經常深入藏區寫生的實踐所得,從而對民族文化與特性化語言有著透徹的醒悟,才能表達出了人性關注大自然的殷切希望。縱觀《吉祥雪域》系列作品,其間濃鬱的藏民風情,莊重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交融,如同一條鮮活的河流,肅然而寧靜。尤其他的《雲峰》作品包容了清雅與豁達,淡雅的繪畫語言讓畫面呈現出通透,體會到山水形式多元上的審美與流暢。翻開他的《中國山水》系列,皆因在筆墨間流瀉出的藝術多元性,感觸到那種雄渾磅礴的大氣態勢,他多數作品都蘊藏了一種張力,因他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所表達了對時代審美上的最佳意象。



  事實上,藝術屬於一門人文學科,從而構建在人類社會學基礎之上,是一種超越物質與精神的情感文化。觀察徐裡的繪畫藝術走向,無法跳過他從藝的過程軌跡,大凡侵染過學院派的洗禮,作品中不難發現民族元素與西式風格的碰撞。從他早期的油畫作品上看,他是在厚厚的民族文化溫床中成長,筆墨抒發了肥沃的地域文化味道,從而展示出了蓬勃的藝術創作激情和魅力。中國藝術長河可謂浩如煙海,但繪畫佔據了璀璨藝術的首位,繪畫講究線墨與個性的統一,筆墨運用上的個性化涵蓋了修養與功力,以及理念在創新中的突破,讓線與創新意識裹挾在時代精神間,成為繪畫藝術創作多元化的根基。徐裡的藝術創作承載了對「道」與「形」深度理解,作品的筆墨與結構深化了對「理」和「韻」的準確把握,從理論上賦予藝術多元化的學術體系,所以他的創作有一種飽滿的精神,他的繪畫作品有一股氣勢,能夠讓讀者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力。

  解讀徐裡繪畫藝術的多元性,關鍵是從他個性的畫風去解讀,他的繪畫是在傳承中和對民族文化理解所形成的概念,使他對風格多樣的繪畫藝術探索與包容,也正迎合了他對藝術變革和多元文化的尋根。藝術無國界,探索無止境,因為藝術的相互借鑑與承襲,在歷經數千年的大浪淘沙,每一個時代都會發生蛻變與創新,從而形成了當下繪畫藝術觀念上多元化。正所謂「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從關注徐裡繪畫的獨特風格與發展,他作品的藝術多元化呈現一種積極態度,無論抽象或是民族文化元素,倘或是吸納了歐式的經典理念,但相同的是他的作品都具有鮮明個性,呈現出一種鮮活陽光般的生命活力。因為在一個多元與個性化的時代理,徐裡繪畫的多元符號將成為美術歷程的坐標,隨著時代腳步會登上藝術的高峰。(作者:喬維,藝術評論學者。)



  徐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美術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主任、全國美展總評委,評委會主任、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兼創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財政部、中國文聯、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創作工程」組委會秘書長、創作指導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顧問,十屆中國文聯全國委員,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異質同構寫大千——讀喬維先生《論徐裡繪畫的多元藝術》有感
    正如範迪安、吳悅石等著名畫家對徐裡先生的評述:徐裡先生是一位勇於創造敢於實踐的油畫家,他把油畫藝術的本體語言特質,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手法相融合,借鑑傳統山水畫的章法、布局、境界、意韻,同時在運筆設色等繪畫性表現中呈現出鮮明的油畫藝術的語言特色和現代性的審美趣味。
  • 《喬維談藝術》漫談徐裡繪畫的審美意識
    而從當下中國畫的發展走勢看,藝術家們企圖在美術長河中留存下顯著的位置,都竭盡全力融合了多元的創作路徑,努力行走在泥古而創新的探索進程中。徐裡屬於這一代畫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藝術領域涉獵之廣泛,除了具備深厚的油畫功底和寫意能力之外,擅長耕耘在書畫領域而遊刃有餘,且具有獨立的審美理念和藝術造詣。他在作品的立意審美上能做到運籌帷幄,尤為是畫山水或對作品內容的物像布局,首先賦予了構圖中的美學理念與精準把握。
  • 論徐裡繪畫藝術的學術價值
    縱觀當下中國美術的整體發展面目,徐裡的繪畫實踐可以說已經抵達到一定高度,無論從思想或學術,包括作品的藝術價值及生命力,在中國美術界都屬於實力派人物。中國畫的審美本質決定著作品是否能深入人心,從而達到淨化靈魂與升華感情,在審美過程中能夠陶冶情操,同時表達出時代的意義和作用。當深入徐裡繪畫藝術的學術性研究,發現他的作品繪畫意識多表現在筆墨與意境的高度融合,你會捕捉到他的創作軌跡流動一種精神。
  • 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徐裡
    淺論徐裡繪畫的抽象語言喬 維探索和研讀徐裡的繪畫藝術,經常會發現作品中的抽象語言,他的抽象屬於一種思維意象空間的審美意識,讓朦朧與意念構造出生動的藝術圖景,往往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裡繪畫的抽象藝術能夠吸引業內的目光,是他捕捉了生活中最鮮活的瞬間,並賦予了思維空靈間的寫意理念,所以他的畫生動而迷離。關於抽象繪畫的理論體系,學界並沒有形成系統的探究,抽象相對於寫實繪畫往往不被大眾接受,也無法去和西式的裝飾畫「抽象」相比較,其實抽象藝術在中國一直頗為尷尬。透觀徐裡繪畫的抽象語言,正因他構思巧妙與審美理念相結合,而對抽象的思考與理性保持了謹慎態度,儘可能讓畫面散發出活躍的氣息。
  • 淺論徐裡繪畫的抽象語言
    觀摩徐裡繪畫中的抽象語言,引人深入的是個性和鮮見的藝術表現手法,畫面的視覺衝擊力會形成強烈的感染,構成一道特殊的繪畫風格。他的抽象語言提煉了國畫元素的本質,是繼承傳統繪畫基礎上的誇張寫意變化,所展現出對時代審美觀念的藝術傾向。「抽象」一詞的原義是指對事物表象因素的捨棄和對本質因素的抽取,實際上,「抽象」是一種寫意繪畫的維度變換,給想像的空間增添了幻美的迷離感。
  • 《喬維談藝術》圈裡圈外
    但不知從那年那月起,寫字畫畫的也趕起了時髦,張嘴開口談藝論道先說圈子。牙齒一咧開,首先是把自己弄成了書畫聖人,然後撇開嘴高談闊論,言語都是圈裡圈外。我認識的一位說不上太熟,見面就知道是混書畫圈的人,經常穿一件中式唐裝,喜歡把自己「弄」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這位「大仙」擅長畫潑墨,號稱中國潑墨第一人,見面總是高談闊論,他的話題不是你我平常百姓能聽懂的。
  • 《喬維談藝術》書畫圈的「官僚」化
    看似富麗堂皇的高雅藝術盛典,其實質,所有的展示都遠離了檢閱與討論的範疇。不知從何年何月起,在書畫圈形成了一種潛規則,觀察一個舉辦的書畫活動檔次高低,首先是看參加活動的體制官僚們出場級別,其次才是藝術。而書畫僅僅是秀「官僚」的道具,你很難看到能賦予給藝術多少借鑑的價值。
  • 徐裡油畫的中國理念
    解讀徐裡油畫的創作歷程與理論觀念,是無法跳開油畫進入中國的發展軌跡,因中西文化碰撞而閃爍出的光斑,影響著中國畫家對世界美學的價值取向。油畫因歷史性的演變與藝術延伸,賦予了創作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讓五彩繽紛的色彩拓展出多元的創新軌道,油畫藝術能否抵達到一定高度是每位畫家思考的界限。
  • 《喬維談藝術》之當代美術大家批評——丁紹光
    丁紹光「藝術現象」喬維在當代美術界丁紹光藝術現象是個例外,大凡被學術界認可的優秀畫家,無論是藝術筆墨還是風格都有自己的藝術特性,而丁紹光先生的繪畫藝術,儘管有強烈的色彩和華美的視覺效果以及鮮明而濃厚的藝術魅力,但終究沒能走出民間裝飾的範疇
  • 《喬維談藝術》什麼叫藝術
    什麼叫藝術?這是一個近乎弱智的標題,因為「藝術」已經普及到人類生存的角角落落,就連三歲的孩童都懂得何為「藝術」,更別說遍地的「藝術家」們每天奔忙著創造「藝術」。因近日斷斷續續接觸了許多叫「藝術」的東西,所以就在琢磨當下藝術的繁華似錦,隨著對藝術欣賞的沉澱也許是一些浮淺理解,突然有了一種藝術被魔幻化的感覺。因在煩忙中想尋求一點情緒的調節,敲打一些無聊的文字,切勿對號入座,僅僅是自己的休閒而已。
  • 《喬維談藝術》讀青年畫家王聰
    尤其他繪畫的風格表達了獨立性,他讓筆墨沉浸在一種超然的氛圍,從而把藝術的感染力融入到作品中。王聰還很年輕,他卻以詩人的眼界去體味山水風情,營造出了豁達與寧靜的藝術世界,他的作品流溢著一股激情,洋溢出一面溫暖的意趣風韻。讀他的作品,能夠體察到其間積累的傳統底蘊,以及對物像表達出的創新理念,可以說他的畫具備了入古求新的氣度。
  • 《喬維談藝術》之當代美術大家批評——郭石夫
    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日本現代中國美術館名譽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曾創建北京第一個畫會——百花畫會(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前身)及中國水墨聯盟。出版《中國書畫名家技法》光碟系列。2010年入選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重點案例課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名家·郭石夫》。
  • 《喬維談藝術》之當代美術大家批評——蔣採蘋
    中國重彩人物畫發揮色彩與材質運用上的特殊性,借鑑西方的抽象架構以及裝飾的美感,強調繪畫藝術的本質特徵。人物畫在美學要素的基礎上,強調人物的精神面貌,藝術作品需要有獨立的思想價值觀,而不是單純地以色彩豔麗來展示。人物畫創作如果缺失了最基本的精神意識,是無法表達時代的人性與社會思考的,如果畫面中顏色和技法成為主體,就會缺失對精神審美的批判價值,很難創作出具有藝術高度的作品。
  • 新世紀新視覺——徐裡藝術表現
    當然還有對繪畫語言技術技巧的掌握,如此才能博古通今,在某一藝術領域中真正達到創新性、引領性的積極作用」。  博古通今或是展望未來,徐裡的繪畫藝術在常理與創新中,選擇了新世紀新視覺的形質表現。  以實驗性與知識性的視覺符號,或許更接近了科學與視覺形式的結合,已由固有的繪畫形質,轉換了觀念性與精神性的符號,不僅得在視覺藝術的認知上判斷優劣,也得在思想上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包括探求美的價值或藝術的功能,不論西方在近百餘年前的印象主義來自人文社會景象與科學色彩的發掘,擺脫以宗教為美的聖經體藝術,東方美學為基調的中國繪畫精神,文人意象與自然景象的思考,都能深入繪畫藝術的核心。
  • 徐裡,一位跨界的藝術家,畫油畫,也畫國畫,畫鍾馗,還畫仕女!
    觀摩徐裡的眾多繪畫作品,可以看出他對抽象的表述始終區別於西方美學觀。他展示出的具有中國韻味、形神兼備的繪畫姿態,給物象附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不拘泥於對自然繪畫的寫實性訴求,從而建立起一種對藝術神秘感的企及與遙望,這也成為他繪畫途徑的一個重要準則。黃賓虹曾說過:「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
  • 徐裡駐守廈門25載,助力鷺島藝術事業發展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徐裡的藝術創作,就開創了獨具東方藝術神韻的樣式。28歲的他,曾以一幅《天長地久》的油畫作品,勇奪第七屆全國美展的銅獎,引發轟動。徐裡與廈門的感情也很深。他在這裡生活、工作了25年,更見證了這座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  本期,我們走近徐裡,講述他與廈門的藝術情緣。  1961年,徐裡出生於福建建陽。他從小熱愛藝術。
  • 《喬維談藝術》當代美術大家批評——劉國輝
    藝術評論界對他的人物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糾正古代文人畫錯位,構建現代人物畫大廈」的藝術之道。如果說劉國輝先生的藝術創新,代表著構建現代人物畫的大廈,不屬於古代人物畫的錯位,難道是評論界讓繪畫的概念混淆在藝術之外?劉先生的人物畫可以稱之為優秀,但融入到中國人物畫河流,只能是飛濺起幾滴閃光的水珠,在架構近現代人物畫的大廈中,缺少在歷史沉澱中的深遠意境。
  • 《喬維談藝術》之當代美術大家批評——範曾
    他以流暢的線條,個性的人物造型,以及古代人物的塑造,把清爽和飄逸的筆韻帶入畫面,形成了一種「範曾體」的藝術模式。但在藝術的創造與突破上,始終沒有走出任伯年的表現手法,其作品題材多數局限在傳統故事的框架內,在繪畫技法上依舊沿襲著傳統而熟練的功底,但終究沒有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除在技法與構圖上需要創新之外,更多的是體現在美學的審視角度上,展示歷史承載的使命。
  • 徐裡——回歸傳統,油畫技法寫山水意境,開拓了新的藝術天地
    他是膽魄為先的藝術家徐裡,他把油畫藝術的本體語言特質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手法相融合,從開闢新徑——探索意象油畫的文心詩性,到回歸傳統——師油畫技法寫山水意境,徐裡始終以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探索著具有民族傳承性的中西交融的藝術之路;他是肩負重任的徐書記,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後,徐裡將繁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美術事業作為首要工作
  • 徐裡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館展「高峰之路」藝術家推薦
    他的作品從內在涵養上完全不同於20世紀以來中國畫領域延伸出來的新中國畫、新水墨和現代水墨等諸多藝術樣式的作品。中國寫意畫的語言形態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反映著畫家對於寫意精神的不同認識。雖然油畫家出身的徐裡具備很強的造型能力,但他選擇了承繼「苦鐵畫氣不畫形」的大寫意繪畫脈絡。傳統大寫意繪畫由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王一亭等藝術大家一路延續下來,往往流露著一種牢騷氣和酸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