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機制,國企鳳凰涅槃(新國企 新起點之三:機制篇)

2020-12-12 人民網

  數據提供:本報記者 李麗輝
  製圖:宋 嵩

  用「嗆水」來形容上世紀90年代的國有企業,一點都不為過。當時,洶湧而來的市場經濟浪潮,一度令國有企業手足無措。

  高負債、嚴重虧損、搶不到訂單,「原本轟鳴的廠房突然一片死寂」、「過中秋了,連個月餅都發不出來」、「再不改變企業肯定就死了」……經歷過那場劫難的人都記憶猶新。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在一本書的序言中解釋這種手足無措的原因:中國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原本是為計劃經濟而建立的,是計劃經濟的組成部分。這些企業自規劃、立項開始,就沒有打算讓它們參與市場競爭,因此這些企業的管理體制、結構特徵、社會定位、職工觀念都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後,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重大挑戰:能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不變就死,應變求生。通過產權改革、董事會試點、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破舊立新,國有企業瞄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逐漸由被市場經濟大潮裹挾的「嗆水者」,變成主動學習、適應、運用市場規則的「弄潮兒」。

  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市場化、股權多元化,公有制不再「千人一面」

  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名符其實的「扳機」。 

  一大批國有企業從跌入「市場海洋」的那一刻起,就被浸了個「透心涼」。2000年,由78家軍需企業脫鉤組建的新興際華集團,60%以上的企業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額高達24.62億元。2002年,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全年銷售總收入20多億元,負債卻高達30多億元。「資不抵債,財務室都被貼了封條。曾經是那麼驕傲,一夜之間變成了最落魄、最失敗的一群人。」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回憶說。

  痛定思痛,國企的經營者們發現,除了勇敢邁向市場之外沒有任何後路可退。國有企業先後通過出售、政策性破產、債轉股等方式,卸下低效資產,輕裝上陣。十多年來,僅中國建材就陸續清理了218家劣勢企業,又通過聯合重組和資產劃轉,吸納了480餘家民營、外資、地方國企等不同所有制企業,真正實現了國企資產「有進有出」。

  產權市場化,令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了公眾化公司,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打下堅實基礎。2006年,中國建材在香港上市。隨後,中國建材果斷放棄原來以新型建材、新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集中精力投身大產業水泥,十年間快速發展成為世界500強、全球第二建材公司。

  產權市場化,為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外資有效融合搭建起平臺。利用境內外股票市場、產權市場和債券市場,國有企業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不斷引進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企業改制重組。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953家國有控股公司在A股上市,佔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38.5%,市值合計13.71萬億元,佔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的51.4%。

  國企產權市場化改革,令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不再「千人一面」,令國有資本快速流動、高效運轉,更開啟了民營資本、外資參與國有企業的大門。國有企業與市場融合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加快……

  完善以董事會試點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企業管理不再「一言堂」

  在現代企業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董事會擁有「兩頭兼顧」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董事會代表股東利益,體現出資人職責到位;另一方面,董事會負責企業的重大決策、戰略監控,並承擔選聘、評價、考核、激勵經理人員任務,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制度基礎。可以說,董事會能否充分發揮作用,決定著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成敗。

  然而到本世紀之初,我國的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仍相對滯後,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少數企業建立了董事會,但董事會與經理層「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更有甚者「三會合一」,董事會、總經理會、黨委會都是同一撥人。

  國有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內部管理必須跟上。2006年,國資委選取了11個現代企業制度基礎較好的中央企業,開展董事會試點工作。

  外部董事,是新型董事會最大的亮點。國資委規定,試點的董事會中,外部董事的人數一定要超過半數。外部董事不在企業擔任其他職務,能夠有效避免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合的現象;外部董事是國資委從社會甚至是國外選聘的行業專家,經驗豐富、視野開闊。推行之初,很多人懷疑:會不會換湯不換藥?也有很多人不服氣:是不是不信任管理層?寶鋼集團第一次召開新董事會時,特意允許中層幹部來旁聽,大家一聽就發現,這撥人跟原來的董事會水平大不一樣。以後,不僅慢慢都服了,還要求再多派兩個外部董事。

  有效制衡,是新型董事會的最大作用。神華集團董事會在討論收購東南亞某國一家電廠項目時,外部董事認為項目面臨社會風險,否決了收購議案。如今,董事會否決、延緩或者多次審議才通過的情況,在各試點企業已經屢見不鮮。「這標誌著一種制衡關係的建立,以外部董事為主要內容的董事會,不再是看一個人的眼色說話、圍著一個人發表意見,而是跳脫企業內部關係的牽絆,真正獨立發表意見。」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說。

  在董事會試點的帶動下,試點企業通過董事會對經理層的考核、評價,通過董事會與黨組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通過職工董事制度,不僅提高了董事會決策控制力,還令監事會監督力、經理層執行力、黨委引領力、工會職代會親和力都得到加強,董事會決策、經理層執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形成。

  今年3月,國資委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納入建設規範董事會試點範圍。截至目前,建設規範董事會試點的中央企業達到52家,接近中央企業總數的一半。

  打破「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市場化選人用人、決定薪酬

  一切發展中,人是決定性因素。

  「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一度是國企用人的固有特徵,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也曾是國企備受詬病的主要原因。「破三鐵」令國企用人市場化成為可能。

  2010年,在央企中較早實施用人市場化的中化集團,總部就有2名「不在狀態」的關鍵崗位人員「原地起立」,免職後重新參加競聘。2011年,中化集團又有18名關鍵崗位人員因綜合考評只是「基本稱職」而受到主管領導的誡勉談話,有4人因「不稱職」而直接免職。經過多年探索,對人員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在國有企業中已普遍推開,企業內部擇優、競優已成為常態。

  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在飽受外資、民營企業「挖角」之痛後,一大批國有企業主動遵循與市場接軌、等價交換的原則,將薪酬與績效直接掛鈎,吸引社會優秀人才,激勵員工追求高績效。

  人才的自由進出,令國有企業成為了國內專業領域高端人才的「孵化器」和「聚集地」。「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人力資源運營機制,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一大批高級經理人才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青年在這裡快速成長,成為行業的主力軍。如今,在世界500強、2012年預計營業收入1800億元的新興際華集團的總部裡,只有58名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員工在運作管理。

  人事、用工、分配製度的改革在國有企業已經日漸深入。

  今年年初,國資委全年工作安排中指出,要繼續深化企業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改革,加大市場化選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有別於行政幹部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考核、獎懲和退出機制,建立更加科學的考核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

  著名國際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在「對中國國企重新評估」的報告中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界限已經變得相當模糊,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比私營企業更加開放,能夠成為全球跨國企業更好的合作夥伴。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今國有企業面臨比十年前更複雜、更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國企改革也進入深水區,要想繼續破浪前行,必須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繼續推進內部機制改革。

相關焦點

  • 國企改革: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
    原標題:國企改革: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4年"兩會"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時表示,國企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強。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丨「鳳凰涅槃」獲重生——河南國企改革攻堅...
    在平煤神馬集團尼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星看來,從全面停產的飛行化工到發展勢頭強勁的尼龍科技,就是一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過程。「先生產自救、後預重整,華麗轉身後的煤層氣,從生產經營到職工風貌,都煥然一新。」河南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託管組組長李永久經歷了企業由衰到盛的變化。
  • 中證報頭版評論:健全國企治理機制重在引入積極股東
    □本報評論員  在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全面實施之際,國企改革將聚焦治理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實施更深層次改革,以有效提升企業活力和效率。
  • 德陽市啟動國企工資決定機制改革
    德陽市啟動國企工資決定機制改革 增強國有企業活力 提升國有企業效率
  • 深化國企改革 加快機制轉換
    半數以上實施混改,近五成企業降低管理人員佔比,「雙百行動」——深化國企改革 加快機制轉換2018年8月,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啟動實施了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先後選取400餘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地方國有骨幹企業,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
  • 國資報告: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健全 國企活力動力明顯增強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如下目標:優勝劣汰、經營自主靈活、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機制更加完善。 5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更加完善,運行的質量、效率,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也不斷提升。
  • 【國資國企改革樣本⑧】中國電信翼支付:以「混資本」促「改機制...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分別在大連、廣州兩地召開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和「雙百行動」現場推進會,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大決策部署,總結交流國資國企改革的好經驗、好做法。
  • 突破體制機制束縛 上海大國企躍出一批「輕卒銳兵」
    、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歲末年初,上海國資國企中頻頻傳來破繭之聲:近兩個月來,上汽集團等三方投資成立智己汽車並發布量產計劃,上海電氣風電公司宣布科創板IPO。盤點上海國資領域,還有多家從大型國企中孵化出來的創新型企業在人工智慧、新材料、生物醫療等新興行業風口加速成長,正在成為機制靈活、發展動力強勁的行業獨角獸,個別企業已在衝刺登陸資本市場。目前,上海市場競爭類和金融服務類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企業已佔總數的2/3以上,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已是高度市場化、治理結構較完善的公眾公司。然而改革並不止步於此。
  • 評論:山東國企轉調創升級騰籠換鳥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山東省關於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意見即將出臺。這意味著佔市場經濟主體較大的國企通過轉調創升級,通過鳳凰涅盤、騰龍換鳥走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山東省關於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意見即將出臺。這意味著佔市場經濟主體較大的國企通過轉調創升級,通過鳳凰涅槃、騰籠換鳥走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 綠地新一輪深度混改揭幕 再樹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新標杆
    >(600606.SH)再次迎來發展歷程中體制機制改革的新節點、新機遇、新動力。綠地將再度扮演國資國企改革先行者、排頭兵的角色,作為「混改樣板」實現整體上市5年後,在今年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區背景下,率先啟動新一輪深度混改。下一步,綠地將以此作為進軍世界一流企業的全新起點,釋放新動能,加速發展,以此次引入實力戰略股東為新起點,將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再樹深化國資混改新標杆。
  • 「混」出新機制 「改」出新活力——東北製藥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
    新華社瀋陽10月26日電題:「混」出新機制 「改」出新活力——東北製藥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觀察新華社記者張非非、石慶偉具有7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東北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一年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力推進建立現代企業治理體系和模式,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活力,實現了企業效益、上繳利稅和職工收入的大幅度增長
  • 深化國企改革可從五方面發力
    經過多輪國企改革的實踐積累,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為新時代國企改革提供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已經梳理出國資委管資本、投資公司管股權、混合所有制管機制的改革思路。隨著今年6月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全面啟動,這將促進國資國企改革迸發新活力,對持續推進提質增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 國企混改不能「一混了之」——大連市政協專題協商「深化國資國企...
    作為國企「重鎮」,大連市同步謀劃《關於新時代深化國資國企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確定了該市未來三年國企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大連市國資委出資企業中,現有直接監管企業31家,目前多數尚處於改革起步階段。如何走出一條適合本地特點的國企改革發展新路徑?今年年初,市委書記譚作鈞將這一協商課題交給了市政協。
  • 廣東國企如何破局?
    抓時機國企改革進入新階段2020年作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啟動之年,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著《方案》落地,國企混改、重組整合、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等方面將進入快速推進、實質進展的新階段。展望未來三年的國企改革工作重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透露了行動方案的主要思路。其中,重點工作將包括: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一直走在國企改革前沿。
  • 「國企病」的病根在哪?
    在市場體制還不夠完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漠,監督機制尚不太健全的情況下,哪種所有制企業都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感染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所不同的是,由於病菌不同,產生病菌的原因不同,有的病是致命的,有的病是不傷及生命的,有的病是能讓患者得到他人同情的,有的病則很難讓患者得到他人同情。
  • 國企工資決定權交給企業,將帶來哪些新變化?
    以國企工資決定機制改革為契機,新一輪國企薪酬改革啟動。這場改革是否能觸及多家央企關注的工資總額制度?4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會對工資總額進行分類管理,對於充分競爭領域的商業一類企業,工資總額完全實行備案制,由企業董事會自主決定。這是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的重要舉措,將加速企業市場化步伐,有利於煥發企業的活力。
  • 新時代國企改革的新策論
    「在解決國企改革矛盾中形成的新理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是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焦點」「董事會及公司治理的要害是權力授予與制衡」「聯通混改是國企改革突破的『關鍵一戰』」「供給側改革是轉變國企經濟困境的戰略突圍」「央企重組是為新經濟體系形成而洗牌」「國資改革引領國企改革的內在邏輯」「走向全球市場的空間突圍與世界經濟發言權」「以國企黨建為核心的政治治理是對國企改革方向的校正」,每一篇目都別開生面、鞭辟入裡
  • 三年行動將啟 國企混改政策打造「升級版」
    中國企業研究院院長李錦也認為,國有企業在「六保」中發揮「頂梁柱」「壓艙石」的作用,改革步伐只能加快,《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有望在兩會後推出。 據彭華崗介紹,今年是落實三年行動方案的第一年,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推動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等七大改革重點領域發力。
  • 新時代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徑探究
    它使得生產和資本的社會化推進到新的高度,在一定範圍內適應了全球化時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有企業作為國有資本的代理人和政府投資出資人代表,是我國社會經濟群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有序高效發展,也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
  • 萬科、信達財險、天音控股新劃歸深圳市屬國資國企
    萬科、信達財險、天音控股新劃歸深圳市屬國資國企 微信公眾號「深圳國資」 2017-03-28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