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莫奈(1840—1926),法國著名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古斯塔夫·熱弗魯瓦寫:「只有在吉維尼見到克勞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個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內心世界」, 古斯塔夫是莫奈的傳記攥寫者,與此同時,也是莫奈在世時的好友。
可以說,吉維尼的花園是了解莫奈的一把鑰匙。莫奈在吉維尼的花園,由他親自參與設計和布置。了解這座園林,對深入理解莫奈的作品有觸類旁通的作用。我國先秦哲學家孟子有「知言養氣」一說:「我知言,我善養我浩然之氣」,一個人的作品如何與他本人的修養脫不了干係。同理可知,藝術修養的深造,不單單體現在作品之中,還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畫家雷諾瓦、塞尚、畢沙羅對園藝的熱愛也不輸莫奈。他們對美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園林逐漸成他們共同追尋美的另一種裝置語言,與他們的繪畫作品互為註解。印象派畫家們的園林審美影響了歐洲近現代園林。
一、 造園:吉維尼花園是莫奈自認最美的作品
莫奈這樣評價自己在巴黎外的吉維尼花園:「這是我最美的作品。」可見他在建造這座花園時花費了巨大心血。這位印象派大師,不僅將自己獨特的藝術審美表現在畫作上,他的花園也同樣是藝術實踐的產物。無法令人忽視的是,他的後期的繪畫與這座花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莫奈以吉維尼花園為主題的作品,就有大於500張。
莫奈於1926年去世,距他1890年搬來這裡,已經36年。在這裡,他度過了繪畫生涯最黃金的時間。他依戀吉維尼,至死都不願意離開。
1900年8月23日,莫奈在吉維尼寫信給馬拉梅「如果離開吉維尼,我會很難過。尤其是現在我已經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整好房子和花園了。我越來越不願意出遠門了。我眼前有許多美麗的東西,看到它們我的心情非常舒暢。」
8年後,他寫信感謝貝爾南·熱納出價買他的畫,但同時也表示他不願意離開吉維尼的決心「不論別人說什麼,也不管魯昂博物館已經空了,我可不相信我會被迫離開吉維尼。」他為吉維尼花園的建成勞心勞力,這裡是他的安樂窩,也是他選擇終老一生的地方。
(一) 空間與布局
吉維尼花園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呈規則長方形狀的諾曼園,即花園,佔地約10000平方米。一個則是不規則形狀的水園,受日式園林風格影響。
諾曼園延續了義大利和法國園林規則式的園林的設計,這點從格朗達萊小徑就可以看出來。格朗達萊小徑是一條由石子鋪砌而成,寬兩米,橫貫房子的大門與花園的正門。這條中軸線將園林中的景物清晰地調派在軸線兩側。這樣,整體布局就顯得層次分明,井然有序。
格朗達萊小徑與莫奈畫作(圖片來源記錄片《印象派大師莫奈的花園》)
莫奈的繪畫風格一度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他的園林品味也同樣如此。水園顧名思義,就是一座水上花園。池上有一座小橋,這道橋就是莫奈名作中的《日本橋》。橋邊野藤、細竹環繞,隱隱約約,欲說還羞,言有盡而意無窮,頗有日式庭院風味。
一邊是以秩序與規整為代表延續歐洲傳統開闊風格的諾曼園,一邊是以多變不規則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水園。兩個園子一動一靜,對比強烈,引人入勝。也體現了莫奈審美的多元性,融貫東西方風格。
(二) 色彩與光影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說吉維尼花園是「一座色彩和色調的園林」。莫奈人為將顏色相近的花種在一起,當花期相近的花同時開放,藍色與粉色相連。這時候苗圃就成了畫家的畫布,各色花朵成了繽紛的顏料任意塗抹。
莫奈喜愛的綠色,所以花園中的一座長條形房子的窗子和樓梯的顏色是綠色,房子外牆的顏色則是粉紅色。紅色、棕色、橘黃、藍色等色調在花叢中達到了高度的協調。紅色的天竺葵和藍色的虎耳草交織成為整個花園的基礎色調,同理還有黃色金盞花和藍色的鳶尾。這種被稱為「黃金與海藍寶石」的色彩搭配,也常常出現在他的畫作中。
(三) 花卉與裝飾
1. 莫奈是怎麼裝飾花園的?
英國園林設計代表人物威廉姆·羅賓森在《野生花園》一書中提倡種植色彩結構分散的植物,對比傳統按幾何圖形栽種和修剪花木的法國花園模式。這無疑是一種創新。這種造園理念使莫奈大受啟發,並很快身體力行。
相較於將花木修剪成固定的形態,莫奈更樂意看到花木按照原本生長形態來生長。他最為推崇的就是自然的規律,這和我國道家「道法自然」很相似,都是講究一派天然去雕飾。莫奈也確實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
莫奈的妻子艾麗絲·奧什德說莫奈能明確知道他能從配置特定地塊的植物中獲得什麼樣的效果,「通過選擇它們獨有的顏色,進行混合或隔離這些組成團塊的花朵,取得預期的效果。」莫奈十分清楚它們開花之後與相鄰植物之間的關係,並且能夠與整個花園融為一體。無論花卉布置和作畫一樣,他都能做到對全局的穩定把控。按照植物本身的特點進行搭配與組合。他選擇長莖花類的鳶尾、百合等搭配較矮的植株如罌粟花青草,完成了花叢的設計。
莫奈即使在旅途中,吉維尼的花開花敗,綠肥紅瘦也沒少讓他掛懷。他不忘寫信叮囑艾麗絲把結霜的菊花做成花束。他問艾麗絲「花園裡還有花嗎?我希望我回來時花園還有菊花。」可謂真是「花痴」了。
2. 莫奈是怎麼選擇花卉與綠植品種的?
莫奈在購買異國花草上也是一擲千金。當地吉村民對莫奈購入的奇花異草即是陌生又是恐懼。其中就有睡蓮他們認為這個「新品種」有毒,毒還會擴散到河流中去。
莫奈沉迷於日本文化與藝術是顯而易見的。他畫過第一任妻子卡美伊身著日本和服的作品,畫中有許多日本風格的裝飾。日本朋友給莫奈寄過銅版畫,他十分開心。
莫奈託日本的朋友弄來日本的植物,有櫻桃樹、李子樹、蘋果樹、杏子樹、水仙花等。(根據1916年2月8日莫奈給皮埃爾·奧什德的信中總結)
莫奈在搭配這些花的時候,為了使一年四季都花開不斷,充分考慮到了花期的交替與更迭和植株的高度。
春季,人們仰起頭可以看到蘋果花和櫻花爭相開放,等到落英繽紛又是另一幅景象。與此同時,黃水仙、紫羅蘭和鐵線蓮位處低矮,俯視就可看到依偎在腳邊。遠遠看去,高處與低處的花朵簇擁著莫奈園中的建築物。
夏季,紅色的天竺葵、玫瑰花與黃色向日葵、金盞花疊加在藍綠色的虎耳草上,紫色的牽牛花點綴其間。在烈日的照射下,鮮豔的色彩越發明亮,奏成熱烈的夏日序曲。睡蓮恬靜地躺在水園的池面上,與世無爭。
秋季,就是繡球花、風鈴草、秋麒麟、菊花等登場的時候。這是一年四季中樹葉顏色最奪目,也是變化最大的時候,黃色的銀杏葉,紅色的楓樹葉,在天幕中織起一段華貴的繡錦緞。岸邊蘆葦細芒飄揚,如同點點雪絨降落到湖面。
冬季寒風凜冽,花朵一齊搬到溫室觀賞。
二、 畫園:世界名畫《睡蓮》在這裡誕生
莫奈在吉維尼的畫室
吉維尼花園與莫奈油畫的審美異曲同工,莫奈將在花園中觀察到的自然光線和色彩應用到畫布上,產生了大家最為熟悉的《睡蓮》《日本橋》等系列名畫。
在莫奈的畫作《睡蓮》和《垂柳》中,色彩如同火焰將事物的輪廓燃燒殆盡。
莫奈一生都在琢磨那些即時性、暫時性的東西如何繪畫。光影難以捕捉,也最讓他痴迷,他似乎成為了一個光的囚徒。為了捕捉光線與即時景象,他總算是很早起床。他凌晨三點就開始動身,只為趕得上日出的光線。他的作品《日出·印象》曾被評論家大加嘲諷,更有甚者畫了諷刺漫畫唾棄這種日常、抽象、輪廓不分明的繪畫風格。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也由此冠名。
印象派部分起源於現實主義,部分起源於荷蘭及英國風景畫,他們的目標是脫離官方藝術學院的統治與刻板風格。
印象派的主要題材是風景與日常生活場景,主角都是普通人,但本質上他們所關注的是光線在每一個時刻轉瞬即逝的效果。他們創造的繪畫充滿了明亮的色彩,仿佛是即見即成的,創造的雕塑也都是充滿動感的時刻。(蘇西·霍奇《藝術的原始碼》中國畫報出版社)
現代技術的發展,包括攝影、可攜式顏料及新的人工合成色彩為印象派觀察並記錄光線,戶外寫生,創作藝術成品提供了物質條件。
小結
吉維尼花園是莫奈一家活動的樂園;是他寫生的最佳場所;是他進行印象派美學實驗的實驗室;也是他展出作品的畫廊。畫作與花園一起,成為他繪畫理論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法)克勞德·莫奈《莫奈手稿》, 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8.
[2](法)帕坦《莫奈——捕捉光與色彩的瞬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 劉半甜《園如其人 花園:印象派實驗的完美主題》世界博覽,2016,(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