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的由來及文化

2021-02-06 地名古今

中國地名的由來及文化


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人們根據自己的觀察、認識和需要,對具有特定方位、範圍及形態特徵的地理實體給以共同約定的文字代號。

地名,不僅是空間的坐標,而且也是文化的坐標;地名,不僅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

地名雖然是符號標誌,但又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象。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地名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它從一開始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中國」國名的由來

「中國」又稱「中華」,古代義稱「華夏」「九州」「神州」。

「中國」一名,由來已久。商代的領土包括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但是商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只有黃河中下遊一帶,更大範圍的地區分封給各諸侯國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後期,人們只把以王都為中心的王朝直接統治的區域稱為「商」。而「商」位於東、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為國中之國,所以當時稱「商」為「中國」。到了西周時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區也稱為中國。「中國」這一名稱含有京都及地區位於中央的意思,同時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國」一詞在古代也指華夏民族居住的地區。

「中華」兩字最早見於《三舊志·蜀書·諸葛亮》裴松之注。「中」指「中國」,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華」字則來源於「華夏」。「華夏」是中華民族的古稱。由於華夏民族興起於黃河流域一帶,並位於東、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稱「中國」為「中華」。

「華夏」是中國的古稱。「夏」,大地,指中國是有文明禮儀的大邦。《尚書·武成》孔穎達疏曰:「大國為華夏。夏為中國也。」又說:「中因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是說,中困講文明和禮儀,規模很大,地區很廣,所以稱為夏:中國人的服飾和詩文音樂非常美,所以稱作華。

「九州」得名於上古時代。大禹治水後曾把中國版圖劃為九個州,當時他指點名山大川作為各州的疆界,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九州」。

二、中國地名與社會文化

中國地名的由來、發展和變化,反映了漢民族的社會文化風貌,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心態和民間習俗等。

(一)地名與宗族

漢族社會是一種宗族的社會。宗族是漢民族社會構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當作皇家的王土,百姓自然將本宗族的居住地視為水族的樂土。在中國廣大的農村,人們的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個村落,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人姓命名。例如:

趙家莊、王家營、李家集、張家堡、陳家灣、鄭家屯、劉家鎮、許家寨、毛家衝、楊家莊、馮家嶺、韓家塢、馬家峪、彭家坪、孫家墟、蘇家港、何家溝、曹家谷、朱家場、吳村等。

中國姓氏數百家,幾乎每姓都有很多地名。遍及全國各地以姓氏命名的村莊表現了漢民族重宗族的社會心態。

(二)地名與經濟類型與文化產物

遍及全國各地以姓氏命名村莊中的「集」「市」「店」「場」「墟」「鋪」等,均為農村貿易、商業中心所在地。現在中國農村的許多商貿中心仍沿用「集」「市」「店」「場」「墟」「鋪」等稱呼。

歷史悠久的城鎮中的許多地名也反映出歷史上社會經濟、手工業、商業的狀況。許多街名、胡同名,同過去某個時代的社會市場、手工業、畜牧業等經濟活動有關係。例如:

珠寶市、燈市口、棉花胡吲、菜市口、絨線胡同、鮮魚巷、騾馬市大街、琉璃廠、粉坊劉家街等。

(三)地名與歷史

北京是元、明、清及民國初期的京都,官府、王府、衙門很多,其中有些官府的名稱仍保留至今。如:相府胡同(過去曾作宰棚官府的舊址)、國子監街(明清的國子監所在地)等。

北京的許多名園,大都是清朝皇家或王公貴族的園林及私宅府第,如:頤和園、圓明園、景山公園、釣魚臺、恭王府、天壇、故宮內的御花園等。

我國的某些縣、市名曾是古代帝王的年號。如浙江省的紹興市,漢代為山陰縣,宋高宗以自己的年號「紹興」更改山陰縣名,一直沿用至今。江西省的興國縣,是取自宋太宗太平興國的年號中的「興國」二字。上海市的嘉定縣,是取自宋寧宗的年號「嘉定」。

(四)地名與各民族語言接觸

中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地名中也有所體現。例如:

北京、天津等地的「胡同」便是從元代蒙古語而來。蒙古語的「胡同」一詞指水井。元代北京人喝水靠水井,許多胡同水而得名,至今北京市的許多胡同名就是漢語詞加胡同的混合地名。

北京地名「北海、什剎海、後海、中南海」中的「海」字來自蒙語。蒙語的「海」包括湖泊、水潭在內。

吉林省。取自滿語吉林烏拉。吉林烏拉是滿語沿著松花江之義。

西藏。來自藏語「烏思藏」。「烏思」為「中央」的意思,「藏」為「聖潔」的意思,又因它位於中國的西部,故「西藏」。

烏魯木齊。來源於蒙古語,其意為「優美的牧場」。古代也稱為「迪化」。

烏拉泊。來源於蒙古語,其意為「紅色靶場」的意思。

烏爾禾。蒙古語「 風城」 的意思。

克孜勒塔格。來源於維語,其意為紅山。「克孜勒」即紅色,「塔格」意為「山」。也又「火焰山」的意思!

克拉瑪依。來源於維語,其意為「黑色的油」。 「克拉」即「黑」的意思,「瑪依」即「油」的意思。為我國主要產油區之一。

哈密:由「昆莫」轉音而來,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另一說則來自突厥語「庫木爾」,其意為「沙子多的地方」。哈密古稱「昆莫、昆吾、伊吾、伊吾盧、哈梅裡、哈密裡」。

(五)地名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觀念

地名有歷史的穩定性,許多地名沿襲下來。然而地名並非一成不變。地名的改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觀念的不同。例如:

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市,過去漢族統治者推行大漢族主義政策,先後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歸化」(明朝) 「歸綏」 (民國初年)等名稱。1954年把歸綏市改名為蒙語的音譯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語是「綠色的都市」的意思。

為了實行民族團結和睦鄰政策,還把一些原來不平等的地名或反映大漢族主義的地名改為平等、和睦、友好的地名。例如把與朝鮮接壤的安東市改為丹東市,把廣西與越南交界的鎮南關改為友誼關。

有些地名,是為紀念那些為國家或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或民族英雄,而用他們的名字作地名。孫中山為廣東省香山縣人,後來為了紀念他,把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再如陝西省的志丹縣,山西省的左權縣,吉林省的靖宇縣,

黑龍江省的尚志縣,分別紀念革命烈士劉志丹、左權、楊靖宇、趙尚志等。

(六)地名與軍事

北方地區的許多村名、地名都帶有「營、屯、堡、盤、寨、衛、關、旗」等字。「屯」是軍隊屯田的地方,「營」是軍營,軍隊駐紮的地方,「盤」也是營盤,駐軍的地方,而「堡、寨、衛、關」都是與軍隊的防禦工事有關的名稱。

東北的村名用「屯」的很多,如範家屯、鄭家屯、皇姑屯,用「堡」的如雙城堡、黃旗堡。

「衛」有天津衛、威海衛:「關」有山海關、嘉峪關、平型關等。

北京的地名用「旗」的字很多,如:話山旗、藍旗營、東三旗、正藍旗等。「旗」在最初是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的單位,清兵入關之後,逐漸成為軍事組織,有

八旗軍的組織形式,所以北京還留有八旗的地名。

(七)地名與人民的感情

由於歷史上中國長年戰亂,因此社會上普遍產生一種求天下太平、安寧,求福壽、昌盛的心態,把安居樂業、福壽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當作美好的理想。這種心態也反映到地名上。

全國各地的市名、縣名、鄉鎮村名多取太平、安寧、福壽、康、泰、祥、和、昌、盛、永、祿、順、利、富、惠、寶、華、德、清、明等。例如:長春、吉安、泰安、安慶、平安、福建、福州、玉樹、永寧、金華、福田、永吉、宜昌、吉祥、延慶、延安等。

(八)地名由俗變雅反映了人民的求雅心理

近代以來,許多城市的街道、胡同、巷裡的名稱中,把過去一些俗陋的名字改為比較文雅的名字。改名而保持原有的發音,大部分採取諧音的方法。

如臺灣省基隆,原稱雞籠,反映了該地當時的生產狀況,1883 年改為基隆。高雄市原名打狗港,1920 年更名為高雄。再如北京的一些胡同名,原名很粗俗,便用諧音的方法改為比較文雅的新名。如母豬胡同改為墨竹胡同,啞巴胡同改名為雅寶胡同,豬尾巴胡同改名為朱葦泊胡同,牛蹄胡同改名為留題胡同,屎殼郎胡同改名為史可亮胡同等。

(九)地名與宗教信仰

許多地名反映了舊時人們的宗教信仰。中國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建築物多用寺、庵命名。例如:白塔寺、萬壽寺、彌勒庵、觀音寺、香山寺。道教建築多用觀、宮、堂、廟、閣命名。如:玉皇閣、龍王廟、山神廟、九天廟、老君堂、崇元觀等。伊斯蘭教(清真)的建築物多稱寺,如清真寺或禮拜寺。天主教的教堂為天主堂。位予北京市宣武門的天主堂,是明末羅馬公教耶穌會教士利瑪竇等到北京興建的第一個天主常。

(十)地名與自然、地理

鎮江、清河、綏芬河、蕪糊、湖州、秦皇島、龍溪、青島、白洋澱、青海、塘沽、都江堰等是與江、河、湖、海、灣、島、澱、沽、堰等水系有關係的地名。

湖南,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為境內湘江流經全省,故又簡稱「湘」。湖北,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黑龍江,因境內的黑龍江而得名。浙江,因境內的錢塘江(古稱浙江)而得名。雲南省省會昆明有滇池,故簡稱「滇」。贛水自南而北流經江西全省,因此江西簡稱「贛」。上海,位於中國東海的上洋, 「上洋」就是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出海」又說「上海」,因此而得名。


與浦、窪、港、埠等有關的地名有:連雲港、香港、蚌埠、青浦。與山、川、橋梁、關口、陵、峽有關的地名有:四川、鐵嶺、山海關、張家口、海口、青銅峽、武夷山等。貴州,因境內的貴山而得州名稱貴州,自清代至今。山西,因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陵」係指丘陵。例如江蘇揚州,古名廣陵都,因以境內丘陵崗地廣布,故名。安徽銅陵縣,以境域大部分為山地丘陵,盛產銅而得名。

對於中國來說,地名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就如同,人們說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僅僅因為杭州的山水美麗,蘇州的園林迷人,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橋都有美麗的故事和傳說,如保俶塔有吳越王錢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斷橋有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靈隱有飛來峰的傳說,嶽廟有嶽飛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澱著歷史文化,給人們一種情操的陶冶,寄託著一種美好的嚮往。

真可謂是一個地名一段歷史;一個地名一疊文化!

來源:鐵血社區、網絡綜合整理


地名古今 長期約稿函

約稿需求如下:

1、地名故事:講述你知道或所在地地名變遷的歷史。也可以講述你所在地的地名歷史故事(可以是沒變遷)。

2、我的地名史: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經歷不同的地域變遷,可以就自己走過的這些年,經歷過的地名講述自己的故事。

3、地名掌故:包括消失的地名、容易念錯的地名、容易搞錯的地名、重名的地名等等。

4、名人故居:名人故居是最有標識意義的地名,可以通過探訪名人故居,講述地名背後的故事。

5、圖說地名:影像是最真實的記錄方式,如果有歷史圖片和當下圖片作為佐證,用圖說的方式講述地名故事更精彩。

6、回家的路: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提倡每個人都可以回到故鄉,看看家鄉的變 遷,聽老人們講講過去的故事。

參與徵稿回報如下:

1、獲贈「醉醒客叢書」六本中的其中一本。

2、文章發表後,打賞金額全部歸作者所有。

3、文章被傳統媒體選中發表後,稿費歸作者所有。

4、參與投稿者,拉入「地名古今」群,共同享受社群福利。

5、入選稿件將在未來結集出版。

歡迎踴躍賜稿,來稿請寄:liugen6@126.com

請在稿件中註明個人身份及聯繫方式,便於聯繫

—END—

關注地名古今

相關焦點

  • 吉林省縣級各地地名由來
    農安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置縣,取隆安、龍安諧音而名,並寓農業豐登之意,俗名龍灣;據民國《吉林地誌》:縣治旁古塔,建於遼聖宗時,相稱龍安塔,音訛又似農安,故名吉林市船營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此造船,俗稱船營,區名始此龍潭區:因龍潭山(土城子、尼什哈山)而得名;據《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
  •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Togtoh之異譯,意為保住、固定、傳宗接代和林格爾縣:1912年由和林格爾廳改設,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清康熙時在此設驛站名二十家子,蒙古語HorinGer譯作和林格爾,意為二十間房子,故名武川縣:1912年由武川廳改設,沿古武川鎮得名,因地處大灘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年設自治縣,以漢代名儒尹珍字道真為名,意在紀念先賢開南域文化之功;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漢名儒尹道真得名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隋開皇十九年(599)置務川縣,據《元和郡縣誌》:內江水(涪陵水、烏江)在縣西四十步,因川為名;元至元十八年(1281)因婺星隕石降此改婺川縣;1959年簡化生僻字和繁體字復名務川縣,務、婺同音而改
  • 深挖地名文化讓地名活起來汝陽縣精益求精編纂《汝陽縣地名辭典》
    】深挖地名文化讓地名活起來,汝陽縣精益求精編纂《汝陽縣地名辭典》。汝陽縣民政局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中,聘請本縣地名專家認認真真審核縣內每一個地名的含義、來歷、歷史沿革,力求以《汝陽縣地名辭典》的形式展現,再現汝陽縣特定的時代風貌與歷史文化。
  • 你知道家鄉名字的由來嗎? 陝西啟動地名文化徵集
    你知道家鄉名字的由來嗎? 陝西啟動地名文化徵集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2月09日 11:58 A-A+   2月8日下午,一場旨在宣傳和展示地名文化的徵集活動在陝西西安啟動。活動主題為「提起家來家有名」,陝西省民政廳聯合陝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西部網在即日起至6月30日期間面向全省徵集地名故事,尋找「最美地名」。
  • 眾說紛紜北京石佛營地名由來
    眾說紛紜石佛營地名由來對於其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以訛傳訛的說法有兩種:而著名清史學者馮其利先生,對此地名進行過考查他說:石佛營地名真正的由來是,清初,清兵部尚書、鎮海將軍、忠勇伯、漢軍由此看來佛教文化深入人心,有益於百姓的人物,都被民間百姓褒稱之為佛。
  • 中國風水文化的誕生地——「三僚」地名由來
    中國文化素來講究「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個好名字是自帶魔力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來寮溪只是南方的一處荒僻之地,世代以農耕為生,因楊筠松授徒傳業,將堪輿理論傾囊相授,用風水奇術扶危濟貧,開創了中國南方風水文化之先河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   11、清水  清水舊稱為「牛罵頭」,這是譯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罵頭」社,民國九年時,鑑於該地有良質泉水「埤仔口泉」之湧出,乃更名為「清水」,光復後沿襲至今。
  • 北京普查老地名建"家譜" 揭秘那些奇葩地名的由來
    北京街景(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許心怡)2015年新年伊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活動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距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近三十年之後,地名及其背後的地名文化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北京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全國各大城市一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目前北京市的地名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而在很多部門的「家譜」中,記錄著的地名信息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對此,國務院從去年7月啟動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這項工作將一直持續到2018年6月。
  • 【光山地名故事】文殊鄉東嶽村「四方井」的由來
    編 者 按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苗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苑裡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3、通霄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遊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 談談舉辦中國地名文化文物展的必要性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因此,舉辦中國地名文化文物展可以讓觀眾零距離接觸附著地名文化符號,解讀地名文化密碼,合理開發其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充分發揮其文化功能和形象功能,這不僅有助於中國地名文化深入人心,也有助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現實意義十分明顯。
  • 文史大觀:儒釋道三教對中國地名文化的影響
    而其中有一類的地名非常特殊,它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中華文明數千年,儒釋道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它幾乎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一篇文章淺析了中國古人的山川河流自然崇拜對中國地名的影響,本篇文章簡單解讀一下儒釋道對中國地名的影響。
  •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許昌市魏都區:1986年由縣級許昌市改設,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三國魏時,許昌曾為五都之一,故名建安區:秦設許縣,魏黃初二年(221)因「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更名許昌縣;2016年11月改現名,因許昌建安文化突出,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南昌老地名的文化探析
    從文化的角度追溯與探析南昌老地名的歷史由來,進而思考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於展示南昌古城的獨特魅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四)宗族姓氏中國是一個宗族觀念很強的社會,同姓宗親往往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個以姓氏冠名的聚居地,南昌也同樣廣泛分布著此類地名,比如戴家巷、湯家園、裘家廠、付家坡、樊家隴、謝家村、張家山、趙家莊、熊家地、羅家灣、彭家頭等,它們反映了千百年來南昌人口遷徙、屯田墾荒、家族興衰的歷史。
  • 地名「高雄」的由來:中國臺灣高雄與日本京都高雄
    最近看到關於中國臺灣南部高雄市的名字由來之談,順便自己也來談一下高雄地名的事情。不少臺灣的朋友和名人都已經提到,臺灣高雄來自於日本京都市右京區的地名「高雄」。在此之前,高雄的原地名是「打狗」,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是來自於「竹林」的馬卡道語 Takau。
  • 台州:探訪台州有趣地名——「台州」由來
    記者小輝:「節目的一開始小輝先問大家一個字,就是我手上的這一個字,這個字估計大家都很熟悉吧,是念tái臺長的臺啊,一臺桌子的臺啊,但是如果說這個字用到地名當中的話,它這個音又是念什麼呢,我們去問一問。」   「tāi」第一聲這一念法似乎只「台州」、「天台」獨有。從小讀到大的字到底有沒有讀錯呢?記者還特意查閱了《康熙字典》。
  • 柳州及其各縣地名由來,基本都跟山、水有關
    柳州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早古人類之一的「柳江人」發祥地,有2100多年建置史,目前柳州市管轄城中區、柳南區、柳北區、魚峰區和柳江區以及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縣和三江縣五個縣。作為一個擁有2100年多年建置史的一個地區,柳州各地的地名都有著其歷史由來。
  • 【光山地名故事】紫水街道前樓的由來與聚龍灣文化公園的傳說
    、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