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的由來及文化
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人們根據自己的觀察、認識和需要,對具有特定方位、範圍及形態特徵的地理實體給以共同約定的文字代號。
地名,不僅是空間的坐標,而且也是文化的坐標;地名,不僅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
地名雖然是符號標誌,但又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象。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地名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它從一開始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中國」國名的由來
「中國」又稱「中華」,古代義稱「華夏」「九州」「神州」。
「中國」一名,由來已久。商代的領土包括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但是商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只有黃河中下遊一帶,更大範圍的地區分封給各諸侯國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後期,人們只把以王都為中心的王朝直接統治的區域稱為「商」。而「商」位於東、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為國中之國,所以當時稱「商」為「中國」。到了西周時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區也稱為中國。「中國」這一名稱含有京都及地區位於中央的意思,同時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國」一詞在古代也指華夏民族居住的地區。
「中華」兩字最早見於《三舊志·蜀書·諸葛亮》裴松之注。「中」指「中國」,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華」字則來源於「華夏」。「華夏」是中華民族的古稱。由於華夏民族興起於黃河流域一帶,並位於東、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稱「中國」為「中華」。
「華夏」是中國的古稱。「夏」,大地,指中國是有文明禮儀的大邦。《尚書·武成》孔穎達疏曰:「大國為華夏。夏為中國也。」又說:「中因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是說,中困講文明和禮儀,規模很大,地區很廣,所以稱為夏:中國人的服飾和詩文音樂非常美,所以稱作華。
「九州」得名於上古時代。大禹治水後曾把中國版圖劃為九個州,當時他指點名山大川作為各州的疆界,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九州」。
二、中國地名與社會文化
中國地名的由來、發展和變化,反映了漢民族的社會文化風貌,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心態和民間習俗等。
(一)地名與宗族
漢族社會是一種宗族的社會。宗族是漢民族社會構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當作皇家的王土,百姓自然將本宗族的居住地視為水族的樂土。在中國廣大的農村,人們的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個村落,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人姓命名。例如:
趙家莊、王家營、李家集、張家堡、陳家灣、鄭家屯、劉家鎮、許家寨、毛家衝、楊家莊、馮家嶺、韓家塢、馬家峪、彭家坪、孫家墟、蘇家港、何家溝、曹家谷、朱家場、吳村等。
中國姓氏數百家,幾乎每姓都有很多地名。遍及全國各地以姓氏命名的村莊表現了漢民族重宗族的社會心態。
(二)地名與經濟類型與文化產物
遍及全國各地以姓氏命名村莊中的「集」「市」「店」「場」「墟」「鋪」等,均為農村貿易、商業中心所在地。現在中國農村的許多商貿中心仍沿用「集」「市」「店」「場」「墟」「鋪」等稱呼。
歷史悠久的城鎮中的許多地名也反映出歷史上社會經濟、手工業、商業的狀況。許多街名、胡同名,同過去某個時代的社會市場、手工業、畜牧業等經濟活動有關係。例如:
珠寶市、燈市口、棉花胡吲、菜市口、絨線胡同、鮮魚巷、騾馬市大街、琉璃廠、粉坊劉家街等。
(三)地名與歷史
北京是元、明、清及民國初期的京都,官府、王府、衙門很多,其中有些官府的名稱仍保留至今。如:相府胡同(過去曾作宰棚官府的舊址)、國子監街(明清的國子監所在地)等。
北京的許多名園,大都是清朝皇家或王公貴族的園林及私宅府第,如:頤和園、圓明園、景山公園、釣魚臺、恭王府、天壇、故宮內的御花園等。
我國的某些縣、市名曾是古代帝王的年號。如浙江省的紹興市,漢代為山陰縣,宋高宗以自己的年號「紹興」更改山陰縣名,一直沿用至今。江西省的興國縣,是取自宋太宗太平興國的年號中的「興國」二字。上海市的嘉定縣,是取自宋寧宗的年號「嘉定」。
(四)地名與各民族語言接觸
中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地名中也有所體現。例如:
北京、天津等地的「胡同」便是從元代蒙古語而來。蒙古語的「胡同」一詞指水井。元代北京人喝水靠水井,許多胡同水而得名,至今北京市的許多胡同名就是漢語詞加胡同的混合地名。
北京地名「北海、什剎海、後海、中南海」中的「海」字來自蒙語。蒙語的「海」包括湖泊、水潭在內。
吉林省。取自滿語吉林烏拉。吉林烏拉是滿語沿著松花江之義。
西藏。來自藏語「烏思藏」。「烏思」為「中央」的意思,「藏」為「聖潔」的意思,又因它位於中國的西部,故「西藏」。
烏魯木齊。來源於蒙古語,其意為「優美的牧場」。古代也稱為「迪化」。
烏拉泊。來源於蒙古語,其意為「紅色靶場」的意思。
烏爾禾。蒙古語「 風城」 的意思。
克孜勒塔格。來源於維語,其意為紅山。「克孜勒」即紅色,「塔格」意為「山」。也又「火焰山」的意思!
克拉瑪依。來源於維語,其意為「黑色的油」。 「克拉」即「黑」的意思,「瑪依」即「油」的意思。為我國主要產油區之一。
哈密:由「昆莫」轉音而來,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另一說則來自突厥語「庫木爾」,其意為「沙子多的地方」。哈密古稱「昆莫、昆吾、伊吾、伊吾盧、哈梅裡、哈密裡」。
(五)地名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觀念
地名有歷史的穩定性,許多地名沿襲下來。然而地名並非一成不變。地名的改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觀念的不同。例如:
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市,過去漢族統治者推行大漢族主義政策,先後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歸化」(明朝) 「歸綏」 (民國初年)等名稱。1954年把歸綏市改名為蒙語的音譯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語是「綠色的都市」的意思。
為了實行民族團結和睦鄰政策,還把一些原來不平等的地名或反映大漢族主義的地名改為平等、和睦、友好的地名。例如把與朝鮮接壤的安東市改為丹東市,把廣西與越南交界的鎮南關改為友誼關。
有些地名,是為紀念那些為國家或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或民族英雄,而用他們的名字作地名。孫中山為廣東省香山縣人,後來為了紀念他,把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再如陝西省的志丹縣,山西省的左權縣,吉林省的靖宇縣,
黑龍江省的尚志縣,分別紀念革命烈士劉志丹、左權、楊靖宇、趙尚志等。
(六)地名與軍事
北方地區的許多村名、地名都帶有「營、屯、堡、盤、寨、衛、關、旗」等字。「屯」是軍隊屯田的地方,「營」是軍營,軍隊駐紮的地方,「盤」也是營盤,駐軍的地方,而「堡、寨、衛、關」都是與軍隊的防禦工事有關的名稱。
東北的村名用「屯」的很多,如範家屯、鄭家屯、皇姑屯,用「堡」的如雙城堡、黃旗堡。
「衛」有天津衛、威海衛:「關」有山海關、嘉峪關、平型關等。
北京的地名用「旗」的字很多,如:話山旗、藍旗營、東三旗、正藍旗等。「旗」在最初是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的單位,清兵入關之後,逐漸成為軍事組織,有
八旗軍的組織形式,所以北京還留有八旗的地名。
(七)地名與人民的感情
由於歷史上中國長年戰亂,因此社會上普遍產生一種求天下太平、安寧,求福壽、昌盛的心態,把安居樂業、福壽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當作美好的理想。這種心態也反映到地名上。
全國各地的市名、縣名、鄉鎮村名多取太平、安寧、福壽、康、泰、祥、和、昌、盛、永、祿、順、利、富、惠、寶、華、德、清、明等。例如:長春、吉安、泰安、安慶、平安、福建、福州、玉樹、永寧、金華、福田、永吉、宜昌、吉祥、延慶、延安等。
(八)地名由俗變雅反映了人民的求雅心理
近代以來,許多城市的街道、胡同、巷裡的名稱中,把過去一些俗陋的名字改為比較文雅的名字。改名而保持原有的發音,大部分採取諧音的方法。
如臺灣省基隆,原稱雞籠,反映了該地當時的生產狀況,1883 年改為基隆。高雄市原名打狗港,1920 年更名為高雄。再如北京的一些胡同名,原名很粗俗,便用諧音的方法改為比較文雅的新名。如母豬胡同改為墨竹胡同,啞巴胡同改名為雅寶胡同,豬尾巴胡同改名為朱葦泊胡同,牛蹄胡同改名為留題胡同,屎殼郎胡同改名為史可亮胡同等。
(九)地名與宗教信仰
許多地名反映了舊時人們的宗教信仰。中國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建築物多用寺、庵命名。例如:白塔寺、萬壽寺、彌勒庵、觀音寺、香山寺。道教建築多用觀、宮、堂、廟、閣命名。如:玉皇閣、龍王廟、山神廟、九天廟、老君堂、崇元觀等。伊斯蘭教(清真)的建築物多稱寺,如清真寺或禮拜寺。天主教的教堂為天主堂。位予北京市宣武門的天主堂,是明末羅馬公教耶穌會教士利瑪竇等到北京興建的第一個天主常。
(十)地名與自然、地理
鎮江、清河、綏芬河、蕪糊、湖州、秦皇島、龍溪、青島、白洋澱、青海、塘沽、都江堰等是與江、河、湖、海、灣、島、澱、沽、堰等水系有關係的地名。
湖南,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為境內湘江流經全省,故又簡稱「湘」。湖北,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黑龍江,因境內的黑龍江而得名。浙江,因境內的錢塘江(古稱浙江)而得名。雲南省省會昆明有滇池,故簡稱「滇」。贛水自南而北流經江西全省,因此江西簡稱「贛」。上海,位於中國東海的上洋, 「上洋」就是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出海」又說「上海」,因此而得名。
與浦、窪、港、埠等有關的地名有:連雲港、香港、蚌埠、青浦。與山、川、橋梁、關口、陵、峽有關的地名有:四川、鐵嶺、山海關、張家口、海口、青銅峽、武夷山等。貴州,因境內的貴山而得州名稱貴州,自清代至今。山西,因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陵」係指丘陵。例如江蘇揚州,古名廣陵都,因以境內丘陵崗地廣布,故名。安徽銅陵縣,以境域大部分為山地丘陵,盛產銅而得名。
對於中國來說,地名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就如同,人們說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僅僅因為杭州的山水美麗,蘇州的園林迷人,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橋都有美麗的故事和傳說,如保俶塔有吳越王錢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斷橋有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靈隱有飛來峰的傳說,嶽廟有嶽飛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澱著歷史文化,給人們一種情操的陶冶,寄託著一種美好的嚮往。
真可謂是一個地名一段歷史;一個地名一疊文化!
來源:鐵血社區、網絡綜合整理
地名古今 長期約稿函
約稿需求如下:
1、地名故事:講述你知道或所在地地名變遷的歷史。也可以講述你所在地的地名歷史故事(可以是沒變遷)。
2、我的地名史: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經歷不同的地域變遷,可以就自己走過的這些年,經歷過的地名講述自己的故事。
3、地名掌故:包括消失的地名、容易念錯的地名、容易搞錯的地名、重名的地名等等。
4、名人故居:名人故居是最有標識意義的地名,可以通過探訪名人故居,講述地名背後的故事。
5、圖說地名:影像是最真實的記錄方式,如果有歷史圖片和當下圖片作為佐證,用圖說的方式講述地名故事更精彩。
6、回家的路: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提倡每個人都可以回到故鄉,看看家鄉的變 遷,聽老人們講講過去的故事。
參與徵稿回報如下:
1、獲贈「醉醒客叢書」六本中的其中一本。
2、文章發表後,打賞金額全部歸作者所有。
3、文章被傳統媒體選中發表後,稿費歸作者所有。
4、參與投稿者,拉入「地名古今」群,共同享受社群福利。
5、入選稿件將在未來結集出版。
歡迎踴躍賜稿,來稿請寄:liugen6@126.com
請在稿件中註明個人身份及聯繫方式,便於聯繫
—END—
關注地名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