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因為鎬京被犬戎焚毀,而東遷至洛陽,從此拉開了春秋列國紛爭的帷幕。大爭之世,禮崩樂毀,周天子的威嚴如日落西山,對諸侯已失去了控制。在春秋早期,晉國卻發生了一起長達67年的同宗相殘的王位爭奪戰——曲沃代翼,這也成了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更對晉國後來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遠影響。
曲沃代翼是發生於公元前704年晉國的內戰,晉國軍隊與曲沃武公之間的戰爭。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通過賄賂周天子,讓周天子承認了自己晉國國君的地位,隨之攻破了晉國都城翼,取代了大宗正式稱侯,是為晉武公,並將都城遷至曲沃。這次國君爭奪戰是晉國小宗戰勝大宗,究其原因,早在幾十年前就埋下了隱患。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745年,晉文侯逝世,公子伯繼位,是為晉昭侯。晉昭侯按照宗法制度將晉文侯的弟弟成師分封到了曲沃,稱曲沃桓叔。並由靖侯之庶孫、桓叔的叔祖欒賓輔佐。曲沃比翼(晉國國都)大,土地更加肥沃,這就破壞了當時的宗法制度,禮制規定大宗的土地面積大於小宗,故事的起因也就在於此,當時就有智者說:「晉國的動亂就在曲沃了。末大於本並且深得民心,不亂還等什麼!」。
此時的成師已經58歲了,有相當豐富的政治經驗,而且很得民心,在其經營下,曲沃成為晉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與都城翼的晉公室展開了長期的奪權鬥爭。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弒昭侯而迎逢曲沃桓叔,桓叔想趁機入翼奪權,但被晉國國人起兵擊敗,退回曲沃,史稱"曲沃代翼第一戰",曲沃敗,晉君勝。
在隨後的數十年中曲沃系對國君系發動了六次戰爭,在"曲沃代翼第五戰"中曲沃武公一度攻下翼城,並殺了晉國國君,最後雖因周天子幹涉未能成功,但此時的曲沃已是強大無比,在與晉君的鬥爭中已佔據絕對優勢。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又伐晉侯緡,大獲全勝。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出兵幹涉,曲沃武公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剛即位的周釐王,拿人錢財為人消災,既然生米煮成熟飯,周釐王乾脆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稱為晉武公,正式成為晉國國君,並把都城遷到了曲沃。因為兩方以曲沃和翼為根據地,所以此次王位爭奪戰被稱為「曲沃代翼」,曲沃代翼為以後晉國的政治格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算下來,從曲沃桓叔初封曲沃,到武公滅晉,並代晉為諸侯,前後經過祖孫三代,長達67年,時間不可謂不長,鬥爭不可謂不曲折殘酷。這次小宗取代大宗的內亂,其本質上是一次公室操戈,公室對國君的威脅在此次內亂中得以充分體現,後來的晉獻公大肆屠殺公室,遷都於絳城,都是為了削弱公室的勢力,後來更是通過「假道伐虢」殺死了逃到虢國的公室。
之後晉文公創立了「三軍六卿」制度,讓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個家族輪流執政。這種制度保證了晉國朝堂人才源源不斷,國家經久不衰,但也為日後晉國的滅亡埋下了隱患,「趙盾弒君」就是最好的例子,六大家族架空國君,成了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以至於最後三家分晉,晉國正式滅亡。
曲沃代翼是春秋時代綿延時間最長、弒君最頻繁的諸侯國公族內部為爭奪權位而進行的流血鬥爭。小宗滅掉大宗,這是對周禮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周王室還接受了,可見周禮已遭到諸侯厭棄,連周王室也不在遵守了!在此之後,晉國公族不再受到重用,大量的有才之人,開始進入晉國朝堂,後來更是形成了卿大夫集團。新興的晉國充滿活力,開疆拓土,領土面積急劇擴大,國力迅速膨脹。為以後文公稱霸以及晉國延續150年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