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澳門土生葡人的革命情誼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澳門11月9日電 題:孫中山與澳門土生葡人的革命情誼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雖然很小,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其增添了厚度。孫中山等知名歷史人物都曾以此為基地,為祖國的崛起而奮鬥。」在澳門「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圖片展」上,記者偶遇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

  陳樹榮先生是位「老報人」,曾擔任《澳門日報》副總編輯16年,退休後沉醉於澳門的歷史文化研究,著有《孫中山與澳門紀事》《孫中山親屬與澳門》等專著。

  陳樹榮向記者講述了孫中山與澳門土生葡人一段「生死之交」的革命情誼。

  澳門是孫中山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孫中山的父親年輕時在澳門的板樟堂街當過鞋匠,孫中山自小常隨父母往來澳門與家鄉之間。1878年,孫中山12歲,第一次離開故土,隨母親到美國檀香山,就是經澳門出國的;1883年,孫中山17歲,再次往香港讀書,也是經澳門而去;孫中山在香港學醫的5年間,澳門成了返鄉的通道和落腳點。

  陳樹榮說:「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思想受鄭觀應的思想影響不少。其時鄭觀應居住在澳門,孫中山經常前往討教。1892年,鄭觀應編成《盛世危言》,孫中山寫的《農功》一文,經鄭觀應潤飾後收入書中。」

  到澳門行醫,是孫中山走向社會及革命生涯的開始。1892年9月,26歲的孫中山來到澳門鏡湖醫院,成為首位華人西醫。他一邊行醫,一邊從事革命活動。

  孫中山贈飛南第紀念品至今仍存

  在澳門,孫中山不僅與澳門的華人有深厚友誼,還跟眾多葡人成為密友。在《鏡海叢報》的創辦過程中,孫中山與澳門土生葡人飛南第結下了深厚友誼。

  陳樹榮向記者介紹,飛南第是土生葡人,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一個偶然的機會,兩人相識後志趣相投,成為知己,常在一起議論時事。

  孫中山到澳門行醫後,因醫術高明,很快便聲譽鵲起,求診者絡繹不絕,引起了葡萄牙籍同行的嫉妒,他們百般刁難孫中山。於是孫中山託飛南第幫辦合法執照,可惜澳葡當局以其沒有葡國文憑而拒絕,但孫中山與飛南第在交往中友誼漸深。

  1894年,孫中山被迫轉往廣州行醫。離開澳門時,孫中山將「中西藥房」的招牌、醫療器械和自己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作紀念。這些孫中山遺物,後來由飛南第的妹妹轉送還給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當中的幾件,至今還陳列在澳門「國父紀念館」內。

  創辦《鏡海叢報》宣傳革命救國主張

  孫中山在療救患者疾苦的同時,深切認識到「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其他慈善事業亦然....。.吾國人民之艱苦,皆不良之政治為之,若欲救國救人,非去除惡劣政府不可」。於是他決定創辦報紙,宣傳革命救國主張。

  孫中山的想法與飛南第不謀而合,於1893年7月18日創辦了《鏡海叢報》,這是澳門的第一家具民主傾向的中文報紙。

  陳樹榮將記者領到澳門下環正街3至5號,這是飛南第的祖屋,在祖屋的隔壁是當年辦《鏡海叢報》的場所,可惜早已拆毀。

  《鏡海叢報》創刊後,孫中山在報上撰稿針砭時政,宣傳革命思想。《鏡海叢報》也多次報導孫中山在澳門的行醫及救人事跡,「大國手孫逸仙先生我華人而業西醫者也,性情和厚、學識精明……」,飛南第對孫中山的傾力支持,可見一斑。

  飛南第與孫中山結下「生死之交」

  更難能可貴的,是飛南第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孫中山逃離澳門。

  據居澳葡人、歷史學家高美士記述,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連夜潛到澳門。此時,清政府已對孫中山發出通緝令,飛南第不顧安危,挺身而出,掩護男扮女裝的孫中山乘船前往香港,避過了清政府的搜捕而脫險,兩人自此結下了「生死之交」。

  陳樹榮介紹:「不但如此,飛南第還於廣州起義失敗的第10天,在《鏡海叢報》全文『特錄』孫中山《農學會序》,並加上類似『編者按』的評述,介紹和讚揚孫中山。事隔3天,又在葡文《鏡海叢報》刊登關於孫中山的文章,以此表達對孫中山的支持。」

  其後,孫中山與飛南第的關係長期不斷。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飛南第十分高興,建議澳葡當局在市政廳升旗慶祝。1912年1月11日,飛南第用英文寫了一封書信寄給孫中山,信中「衷心祝賀成功」,高度評價孫中山的豐功偉績,鼓勵孫中山繼續完成「偉大的任務」。

  對於飛南第的真誠幫助,孫中山銘記在心。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擬聘請飛南第為顧問,飛南第以年事已高為由,婉言謝絕。

  1923年,飛南第病逝,終年60歲,葬於澳門西洋墳場。

  「直到今天,飛南第與孫中山的革命友誼仍廣為傳頌。如今澳門有條孫逸仙大馬路和飛南第街,以紀念這兩位歷史名人,而且這兩處相距很近。」陳樹榮說。(完)

相關焦點

  • 澳門土生葡人
    據澳門政府1998年的統計資料,澳門現有居住人口約43.53萬人,其中土生葡人約2萬人左右。所謂土生葡人,一般公認指的是在澳門出生、具有葡萄牙血統的澳門居民,包括葡人和華人或其他種族人士結合所生的混血兒,以及長期或數代居澳的葡人及其後代。
  • 熱愛澳門,建設澳門——走近澳門土生葡人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新華社澳門12月15日電(記者齊悅)澳門開埠400多年,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一些歐洲、東南亞等國家的商人在這裡落腳安家,造就了澳門中西合璧文化風貌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族群——土生葡人。  「土生葡人」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官方定義,在澳門主要指當地土生土長的葡萄牙裔人士及其後代。
  • 澳門回歸專欄:澳門「土生葡人」是一個特殊階層
    香港中國通訊社十一月十一日澳門回歸專欄:澳門「土生葡人」是一個特殊階層          香港中通社記者 思良  澳門葡裔人俗稱「土生葡人」,經過數百年繁衍,已成為澳門社會的一個特殊階層。今年底澳門回歸後,「土生葡人」的地位和權利,是一個新的問題。
  • 濠江夜話:「土生葡人」是澳門活的歷史
    「土生葡人」這個稱謂,對於居住在澳門的人來說,是一個再熟悉再親切不過的稱謂了。他是特指澳門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族群,即葡萄牙人與亞洲人通婚後在澳門所生的混血後代,主要是葡萄牙人與華人所生的後代。可以這麼說,要想真正解讀澳門今昔,沒有比先了解土生葡人更直接更快捷了。因為,土生葡人是澳門開埠400多年歷史的產物,是澳門活的歷史。
  • 澳門人樂隊:土生葡人的自在生活
    澳門人樂隊:土生葡人的自在生活 2019-12-19 12:37:19 20年)澳門人樂隊:土生葡人的自在生活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澳門人樂隊:土生葡人的自在生活  中新社記者 鄭巧  「澳門是我的家,我出生在這裡、喜歡這裡,將來也打算死在這裡」,62歲的土生葡人左文軒近日在澳門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動情地說。
  • 【日新月新 聽·見澳門】土生葡人佐治:澳門很溫暖
    土生葡人:指在澳門居住,或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葡萄牙後裔居民。他們長著歐亞混血人種特有的面孔,說著流利的中葡兩種語言,甚至生活方式也於其他族群不盡相同。幾百年來兩種血緣、兩種文化在土生葡人這個族群的身上相伴、相融形成了獨特文化隨著歷史的演進越來越少澳門的土生葡人懂得這種語言「澳門人樂隊(TunaMacaense)」卻堅持將這種語言改編成流行歌曲「澳門人樂隊」魅力先睹為快
  •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信念堅定,曾經擁有四位妻子
    但年輕的孫中山,常在外學習,並為著理想而奮鬥,這樣一來,他就與盧慕貞逐漸聚少離多。加之他與盧慕貞完全屬於兩個世界的人,兩個人思想差異極大,盧慕貞是那種裹著小腳的舊式女性,整天只懂得圍著小家轉圈圈,這與心懷天下,並崇尚革命的孫中山格格不入。
  • 孫中山:幹革命擇善而固執
    本欄開篇講中山。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被尊稱為「國父」。他由「農家子」到醫生,最終成為反對軍閥獨裁、為改善民生而奮鬥的革命者,其中少不了對民主革命的偏執精神。■大膽狂言鍥而不捨孫中山一生為民權、民生而竭心盡力,不斷提出深具改革意義的措施,為「恢復中華」而奮鬥不息。一直支持孫中山為革命殫心竭慮的是他的偏執性格。
  • 第四屆澳門土生葡人青年社群聚會圓滿閉幕
    人民網澳門10月30日電(記者蘇寧)由澳門土生葡人青年協會主辦、澳門土生國際聯誼會協辦、澳門特區政府支持的「第四屆澳門土生葡人青年社群聚會」 28日晚圓滿落幕,100多名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共襄盛舉。 為期7天的社群聚會活動豐富多彩,來自世界各地13個澳門土生葡人聯誼會的50名青年土生葡人參加了世界旅遊經濟論壇,遊覽了澳門歷史城區,學習烹飪了澳門土生葡人特色美食,體驗了葡萄牙土風舞以及中國傳統舞獅表演,也參觀了位於路環石排灣的熊貓館,加深了他們對澳門歷史、自身土生葡人文化背景以及澳門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
  • 入中國籍土生葡人第一人:澳門就是我「老家」
    中新社澳門十二月十一日電 題:入中國籍土生葡人第一人:澳門就是我「老家」  中新社記者 路梅  如果你走在街頭,見到一座色彩瑰麗的天主教堂,教堂裡舉行著正宗的葡語彌撒,彌撒結束後,幾位西方樣貌的人相互用葡語道別。你或許會認為,自己身處異國。
  • 回歸十年:土生葡人對澳門、對中國認同越來越強烈
    在工作便利性方面,土生葡人跟華人也沒什麼差別。因為他們是土生的,所以廣東話也都講的很流利。我們理工學院有很多同事、學生都是土生葡人。比如我們一個班裡有土生學生,也有華人學生,大家相處得都很融洽,有很多孩子都是好朋友。所以目前的這種身份差別並不影響大家的和睦相處。這些土生的葡人,從族群屬性上來講,他們認為自己是葡萄牙人,尤其是在澳門回歸以前。
  • 藍皮書:澳門土生葡人更願意讓子女到海外發展
    2012年《澳門藍皮書》指出----在澳門的土生葡人更願意讓自己的兒女到葡國、美國或海外發展中國網3月29日訊 今天居澳的土生葡人,絕大部分都是近一二百年以來抵澳葡人的後代。姑且不論較早時期那些葡人的最終歸宿,即使是近百年來,在居澳土生葡人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更在他們心中留下撕心裂肺的傷痛。例如:20世紀初大批土生葡人赴上海謀生,1949年後,他們被迫回到「老家」——澳門,從這裡又奔向世界各地;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移民潮的直接結果就是土生人口的不斷下降,這就是為什麼經過數百年繁衍,土生葡人的人口一直徘徊在1萬人左右而無法增加的原因。
  • 盧慕貞晚年:與孫中山離婚後定居澳門,嚴禁孫氏後輩賭博抽鴉片
    孫中山和盧慕貞離婚後,在他病逝前的十年間,一直關心著盧慕貞的健康和生活,並經常寄錢給她,繼續負擔著盧慕貞的開銷。在寄給盧慕貞的信中,孫中山也多次稱盧慕貞為「科母」(其子名為孫科)或是盧夫人,自己署名則為「科父」。從這我們不難看出,在孫中山眼裡,盧慕貞永遠都是孫家人。
  • 孫中山:借錢革命被稱作「孫大炮」[組圖]
    中新社發 【一邊開炮一邊說法】早些的時候,孫中山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得比較響:孫大炮。 大炮一是指空想的和不現實的。因為他夢想建立一個健全的、民主的政府,一個對人民施行仁政的政府,在帝制年代無異於痴人說夢。 另外,革命是要花錢的。他四處借錢,不斷許諾。
  • 辛亥中山:廣州起義失敗 孫中山取道小欖出走
    次日晚,他從側門潛出,經小欖鳳山繞道鶯哥咀登船抵達澳門,隨後輾轉至香港、日本。16年後,他所組織領導了辛亥革命起義成功,一舉推翻盤踞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孫中山在家鄉的這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被小欖人何作權寫入《小欖鎮初志(稿)》。
  • 陸皓東:為共和革命犧牲的第一人,設計青天白日旗的孫中山發小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闖將) 陸皓東:為共和革命犧牲的第一人,設計青天白日旗的孫中山發小 陸皓東,1868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的一個商人家庭,祖籍廣東中山翠亨村,與孫中山是同村人。
  • 一位澳門土生葡人的「兔子燈」情結
    又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看花燈、猜燈謎,是澳門人過節的傳統習俗。今年的澳門花燈節在南灣湖畔舉行,中西風格混搭的「兔子燈」展覽引來市民和遊客紛紛駐足。  這些兔子燈是由澳門文化界知名人士、建築師和畫家馬若龍,與澳門本地以及北京的多名藝術家共同參與設計的。類似的兔子燈展覽,自從2009年起就在澳門舉行,成為當地一道文化風景線。
  • 打了孫中山兩巴掌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孫中山結束讀書學習的生涯後,幾經輾轉,在1892年12月,於澳門大街開了一家中西醫相結合的藥店。為了開辦藥店,實現自己單獨行醫,孫中山四處奔波,人上託人,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向鏡湖醫院貸款本銀2000元,才解決了最基本的資金問題。
  • 振興中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與他創立的興中會
    【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振興中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與他創立的興中會新華社廣州11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並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孫中山寫了長達8000多字的《上李鴻章書》,建議清政府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通過改良途徑實現救國,但李鴻章並未接見年輕的孫中山。孫中山曾希望借上書李鴻章取得機會以施展自己改造中國的政治抱負,當這種和平改良的嘗試碰壁後,他「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逐漸走上了尋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 孫中山胞兄孫眉在 廣州灣
    在孫眉資助下,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和香港等地接受西方教育。1894年10月,孫中山回到檀香山與孫眉商討「反清復國」大計,孫眉稱讚孫中山「志大言大」,對此表示贊成,劃撥一部分財物給孫中山。同年11月,興中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口號是「振興中華」,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孫眉成為興中會最早的會員之一,擔任茂宜分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