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27億美元建海底隧道,無奈的雞肋,因施工時間太長

2020-12-21 一壺春秋

中國人常講這樣一句話: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是地,想做成功事情,就要抓住大勢,這就是機遇。如果做事情拖拖拉拉,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再好的牌也會打糊了,自詡聰明的日本人就辦了這樣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青函隧道的建設,耗資27億美元,耗時23年。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的島嶼以及周邊若干小島組成。北海道是日本第二大島,地廣人稀,人口只有東京的一半,在寸土寸金的日本,這裡發展潛力巨大。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擁有日本三大都市圈,即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這裡人口密度極高,是世界上唯一擁有1億人口的海島。

如何促進北海道與本州島的平衡發展,發揮彼此優勢呢?日本人也是大費腦筋。在反覆論證之下,他們終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建設青函海底隧道,連通本州與北海道。

青函海底隧道一邊是本州的青森,一邊是北海道的函館。

青森是本州島最北端縣廳所在地,市內的鐵路青森站是奧羽本線和東北本線終點站,亦是東北自動車道、國道4號及國道7號的終點站。

函館是北海道島西南部的濱海城市,有"日本的香港"之稱,每年都會迎來眾多的中國遊客,從函館山眺望到的都市夜景號稱世界第一。函館港,港內水深,是天然良港,北海道的門戶。

以前的時候,青森與函館隔著津輕海峽相望,海峽風大浪高,除了飛機,人流、物流均靠渡輪,非常不方便。建設青函隧道,將極大緩解交通壓力,這是民用方面的考慮。

另一方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打算。日本的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二戰後一直懸而未決,一旦發生情況,津輕海峽被封鎖,北海道將成為孤島,守無可守,退無可退。而有了青函隧道的保障,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於是,反覆論證之下,1964年,青函海底隧道動工。這條大動脈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9公裡,其中海底部分23.3公裡,陸上部分本州一側為13.55公裡,北海道一側為17公裡,南起青森縣今別町濱名,北至北海道知內町湯裡。

當時的預算全部費用為8億3千萬美元。但是,施工難度超出了人們想像,幹到半截也不能停下來,當然日本也不差錢,預算反覆追加。在付出了27億美元,33名工人喪生,1300人傷殘的代價後,1988年,青函隧道正式通車,成為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創造了吉尼斯紀錄。隧道最大水深140米,最小覆蓋層厚100米。當年高倉健主演的電影《海峽》,就是描寫修建這個隧道的故事。

1988年3月13日清晨,首班電氣化列車滿載乘客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從此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靠海上運輸的歷史,整個通車時間僅用了30分鐘。當時使用的ED79型電力機車,專門用於牽引津輕海峽線的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

隧道通車,本該是萬眾歡騰吧,但是,決策部門卻樂不起來。因為在60年代決策之初,鐵路是老大,鐵路運輸佔據大半壁江山,然而到了23年後的1988年,航空運輸已經成功取代了鐵路的核心位置。

另外,隨著形勢的發展,北海道也失去了當初的戰略價值,所以,花巨資建設的青函隧道,並沒達到當初的目的。無可奈何成為「雞肋」。

相關焦點

  • 世界超長海底隧道,耗時23年完工,33人獻出生命
    這座海底隧道1964年開始動工,全長54公裡,僅海底部分為23公裡,修建了23年,1987年完工,共有33人為這項工程獻出生命,工程複雜,施工難度高,僅防止海水滲入一項就獲得眾多專利。,北接北海道函館,這條隧道由三座隧道構成,即主隧道和兩座輔助隧道,主隧道全場53公裡,海底部分23公裡,兩條輔助隧道為施工期間進行地質勘探的先導隧道和搬運施工器材、運出砂石的作業坑道。
  • 海底隧道能不能建?
    原標題:海底隧道能不能建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翟婉明稱,現在選擇全隧道,因為技術方面的成熟,使得現在的施工能力已經能滿足高標準、高速度的交通方案了。 此前,在2001年對於海底隧道方案的論證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盧耀如就提出了隧道抗震的問題。煙大海底隧道地處郯廬斷裂帶和唐山地震帶之中,如何應對7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地震是隧道施工的核心問題。
  • 地鐵為何會滲水、海底隧道如何建 逐一解密
    浙江日報杭州11月14日訊  1751年,人類第一次提出建海底隧道的設想——英法海底隧道。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直到200多年後,這個設想才實現在了海底。而今,越來越多的隧道正穿越海底,從亞洲到美洲,從這片世界到那片世界。
  • 臺灣海峽建海底隧道可行嗎?
    海底隧道想像圖我們可以看看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是日本本州青森地區和北海道函館地區之間津輕海峽挖通的一條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經過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青函隧道的先導坑道打通。
  • 我國將再添世界之最丨計劃投資3000億建海底隧道,超越日本奪第一
    如今,旅遊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的休閒方式,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著名的項目,從古老的長城到港珠澳大橋,中國已經成為了熱門的旅遊勝地,即使是因為建設水平高,我國也一直被稱為「基建狂人」,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項目,計劃投資3000億美元修建海底隧道,超越日本,成為日本的「地下隧道
  • 土耳其馬爾馬拉海底隧道通車 4分鐘橫跨歐亞大陸
    連接歐亞大陸的馬爾馬拉海底隧道,於當地時間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90周年之際正式通車。馬爾馬拉海底地鐵隧道通車儀式,在位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亞洲區的於斯庫達爾地鐵站的廣場前舉行。土耳其總統阿卜杜拉·居爾、總理埃爾多安、大國民議會議長傑米爾·奇切克、索馬利亞總統哈桑·謝赫·馬哈茂德、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羅馬尼亞總理維克多·彭塔等國政要出席了通車儀式。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工程被譽為是「世紀工程」。早在1860年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蘇丹皇帝就設想打通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如今153年過去了,土耳其人歷時9年的施工,終於實現了貫通兩大洲的夢想。
  • 中國將再添世界之最,預計耗資2600億建海底隧道,超越日本奪第一
    一個個工程都是實力的證明,不僅僅造福國民帶來便利,還是經驗的積累,如今中國將再添世界之最,預計投資2600億建海底隧道,超越日本奪第一。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煙大海底隧道,煙大海底隧道即煙臺至大連海底隧道,目前已經將原來的"北隧道,南大橋"方案否決,最終確定建全封閉的鐵路海底隧道。
  • 中韓海底隧道:造價3400億-7000億人民幣
    許雲飛贊同距離最近的仁川-威海線,路線總長341公裡,按每公里海底隧道投資10億元投資,只需3410億人民幣即可,大大少於韓國提出的7000多億人民幣投資規模的方案。項目規劃中韓海底隧道,是連同中國和韓國的交通設施。
  • [分享]海底隧道方案資料下載
    一、工程概況 1、工程地理位置    3、工程建設規模 項目全長 8.695 km,其中海底隧道長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約70m,工程總投資約36億元人民幣。它是一座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的隧道。翔安隧道不僅是我國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隧道採用鑽爆法施工,按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80km/h。 目
  • 大陸首條海底隧道為建臺海通道提供借鑑
    新華網廈門4月26日電 題:大陸首條海底隧道建成將為臺灣海峽海底通道建設提供借鑑記者 鄭良中國大陸首條海底公路隧道——翔安隧道於26日上午9時在廈門通車,這是大陸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條採用鑽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 日本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要動工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數百萬年的時間,發展至今進入了一個科技的時代,整個地球都被不斷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以及出現方式等多方面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難以想像,曾經的人類在現如今上天入地潛海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後,各國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也不例外,毋容置疑的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在多個科技與基建方面都做到了突破領先於世界,就有日本人表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要動工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 青春奔跑在海底隧道復工一線
    新華社大連5月2日電(記者郭翔)「施工鑽機從正常計劃的10臺增加到15臺,施工人員也增加了20多人,現在就是要把因疫情耽誤的進度搶回來。」28歲的中交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項目部南岸施工隊施工員冀子龍快步行走在施工現場,檢查咬合樁施工質量。
  • 土耳其開通世界首條洲際海底隧道 歐洲到亞洲僅4分鐘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這是世界第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海底鐵路隧道。隧道全長13.6公裡,其中1.4公裡位於海峽下。隧道使用沉管法的施工方法,即將若干個預製段分別浮運到海面上,並將其一個接一個地沉放海底進行安裝。隧道位於海床下4.6米處,深度為海平面以下60米。
  • [分享]青島市膠州灣海底隧道資料下載
    一、海底隧道介紹 1、海底隧道概念及國內海底隧道的修建背景 (1)概念:在解決跨海峽、海灣等的交通問題時,為不妨礙船舶通航而建在海底之下供行人及車輛通行的地下建築物
  • 我國一「超級工程」,投資2500億建海底隧道,有望得「世界之最」
    現如今,我國又將修建一「超級工程」,總投資也會在2000億到3000億元,隨著修建的完成,也是有望再得世界之最的稱號。因為近些年我國創造世界紀錄的項目也是非常的多,剛有修建的消息時,也是取得多人的關注,其中就不乏別的國家,都想看看我國又將修建一座什麼樣的的工程建築,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一起來看看吧。
  • 泉州將建首條海底隧道:4分鐘從晉江直通東海
    原標題:泉州將建首條海底隧道:4分鐘從晉江直通東海   泉州將建首條海底隧道:東海通道   4分鐘從晉江直通東海,項目如何開建、開工時間等課題待定   泉州將建首條海底隧道——東海通道,連接晉江市東部片區與泉州市行政中心東海片區。建成通車後,晉江石獅的臨灣經濟發達區域與泉州市行政中心東海的距離將大大拉近。
  • 海底隧道基礎施工「神器」下水:將為深中通道「3D列印」
    因鋪設作業的高效率和自動化,該船被譽為深水碎石鋪設的「3D印表機」。由於整平精度為±40毫米,經「一航津平2」高精度整平後,沉管隧道的連接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而用於這座大橋沉管隧道基礎整平的核心裝備正是「一航津平2」,其投產後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海底隧道基礎施工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沉管隧道是將隧道管段分段預製,每段兩端設置臨時止水頭部,浮運至隧道軸線處,沉放在預先挖好的地槽內,完成管段間的水下連接。
  • 關閉兩周後,香港紅磡海底隧道終於重開
    11月27日凌晨5時,有香港交通「大動脈」之稱的紅磡海底隧道在關閉近兩周後重開。
  • 世界最棒十大隧道,中國入圍的兩條長什麼樣?
    聖哥達隧道也堪稱世界上最貴隧道。整條聖哥達隧道的建造花費約為103億美元(約合661.5億人民幣)。隧道途徑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帶,這一地區形似香蕉,因而被人們稱作「藍香蕉」。
  • 要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他 高喊要建兩岸海底隧道
    圖為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中時)海外網12月7日電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當選人羅智強於11月底宣布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他近日表示,如果當選,第一件事就是要興建兩岸海底隧道,連通兩岸高鐵。有網友表示,「兩岸跨海隧道計劃太棒了,有了這條隧道,人才會進來、貨才會出去,臺灣人才會發大財」,還有人表示,「要把臺灣發展成大陸的夏威夷,全力打造臺灣觀光旅遊、轉口貿易和高科技島」「力挺兩岸統,臺灣要發展!」不過也有網友擔憂,建隧道會有「風險」,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