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然,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李白的《把酒問月》,本文由作者小然聊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把酒問月》(唐)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把酒問月》題下本有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是唐代詩人李白應友人之請而寫的一首詠月抒懷詩。全詩共十六句一百一十二字,每四句一換韻。在這首詩中,詩人把酒問月,向那永恆的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全詩意緒百端,似隨性揮灑而成,這樣的寫法在中國古詩詞中難得一見,非常特別。
詩歌開門見山,語言也是相當的流暢自然,幾乎沒有使用生僻字。詩人把酒問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天上已經有了明月?詩人停下酒杯,指天問月:人不可能攀登上月球,為什麼月亮卻一直與人相隨?明亮的月亮就像飛天明鏡照耀著紅色朱門,遮蔽月光的濃重的雲霧散去,月亮的光輝才會顯現?為什麼月亮每天從海上升起,卻在雲間沉沒?白兔一直在天宮搗藥,春去秋來,永不停止,那月宮裡的嫦娥是在與誰作伴?現下之人有誰見過古時的月亮,現在的月亮卻曾照射在古人身上。前人今人都像流水一樣會逝去,但是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亙古不變。只願我當歌對酒時,皎潔的月光常在,可以一直照進我的酒杯。
從李白的詩文中可以發現,李白對月亮似乎有著特殊的情感和情結。他的詩中經常出現月亮這個意象,如婦孺皆知的思鄉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詩人在情緒最高的時候想的是要摘取月亮,如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如《將進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句也是與《把酒問月》中的「月光長照金樽裡」相通的。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更是以友相待,將月亮視作一起飲酒舞蹈的好友。
古人對於宇宙總有許許多多的好奇,這樣的好奇心在當時科學發展的條件下是無法解答的。而月亮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更常引起古人的遐想。因而李白借著酒興在詩中對月亮提出了許許多多的疑問。這些疑問是一氣呵成接連拋出的,一個接一個,極有氣勢,也將詩人的好奇心表露無遺。而李白對於宇宙的思考實際上也是對自身命運及價值的探索。月亮是永恆的存在,它用清光普照人間,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和消亡,是歷史的見證者。
對於詩人而言,月亮是神秘而親切的,是有情卻無情的,是熱情卻冷漠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月亮對於人類而言,既遙遠,又親近。人類的難以攀登讓月亮顯得冷漠,但它對於人類似乎又依依不捨,緊緊相隨。在「皎如」兩句中,李白將月亮比作飛鏡,顯得月光如此明亮。「丹闕」、「綠煙」色彩明亮,相互襯託,用動態寫出了月亮之美。「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兩句寫月亮的升與落,卻不像太陽東山而升西山而落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它從海上出現卻從雲間消失,這對於詩人而言是多麼神秘。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是關於月亮的傳說,詩人表達了對嫦娥孤獨無伴的深切同情,而他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那般清高孤獨呢?接下來的四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寫人世短暫、月亮的永恆,並將這樣的短暫與永恆相對比。這四句詩歌有著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涼。在這裡,詩人的思考更加深入,似乎進入了哲學層面。最後,詩人提出了自己的願望: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既然人生短暫,那就珍惜當下,在瞬間中把握永恆。
李白的這首《把酒問月》行雲流水,縱橫恣肆,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描繪了月亮的形象,充滿了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層思考。蘇軾後來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承之處。蘇軾詞中開篇即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接著又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頗有李白把酒問月之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小然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