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經照古人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2020-12-04 人民日報

  月,引發大海潮汐的月,也引發歷代詩人的歌詠吟唱。那是另一種隱性的潮汐,一代又一代,一波又一波地湧來,拍打著我們生命的堤岸。

  人的一生至少有一半時間,處於暗夜之中。黑暗中的我們,除了自己,不見有他。入夜,孤獨的我們一抬眼,便看到了月,渾身覆滿了琉璃般的清澈月光。月是天外的一隻眼,她與我們在億萬年間的相互凝望,總讓人情動於中。在那樣的凝望中,我們暫時忘掉了孤獨,忘掉了煩惱。因月亮的浩然存在,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李白於是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吟詠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生命是短暫的,永恆的只有時間。而漫長的時間裡,月光永駐,只是有時,我們視而不見罷了。要緊的在於生命是否曾被月色照亮過,或者說人生是否見過那樣的月色。無需循著月色去尋求光亮。月意味著的,並非光亮,而是清澈。月光不同於陽光。我們從來只會說陽光是明亮的、燦爛的,不會說它是清澈的。陽光強烈,卻極易造成陰影。陽光下的萬物,其「像」被明晃晃地照亮時,「影」卻因陰而渾濁。月光不同。月光如水,能浸潤並穿透物體,使之呈現出澄明之態,在幽暗中打開人與物的另一個方向,另一種可能,另一條路,另一道門。

  是的,柔軟的月光,有著那麼強的穿透力,可將人與物原本並不通透的內心、內裡,照成一片雪白透徹。於是我們的目光越過萬千時日,看見了過往,看見了豪飲的李白、灑脫的東坡,也看見了從古至今大大小小的吟月詩人,及詩人們筆下月華如水的時光。那輪當年照過他們的月,我們見過嗎?沒有。阻隔我們的,是山河般浩蕩起伏的歲月。但那輪此刻照著我們的月,也曾照過他們。於是那一抹月之清輝,讓我們從黑暗中走出,也從俗世中走出,讓生命有了詩性的清澈。

  人的一生,豈能只是活著?李白於自問自答中,體味到的正是一種非現世的人生。有沒有那樣一種人生,大不一樣。面對月色,詩人滄然有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孤獨的李白,那沖天一問,直抵人生三大終極之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其實又何止是人生之問,簡直就是宇宙之問。無人能答。天地無盡,時空浩茫,「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宵」與「曉」,既是時間之象,亦是空間之象。孤獨又渺小的人,處於無始無終的日夜輪迴之中,如一葉飄浮顛簸的小舟,隨時都可能傾覆。而這時,一抬眼,看見了月。也因看見了月,而想起了古人,方知我們的孤獨,也是古人當年的孤獨,或也會是後人必將經歷的孤獨。

  孤獨是人的宿命。深藏於皮囊肉身裡的靈魂,從來都是孤獨的,誰能體察它瞬息間的萬千變化?所有的人,都須在那樣的孤獨中,走完自己短暫的一生。或許,惟有愛,能稍減那種孤獨。當然該是真愛。真愛讓兩個或更多孤獨的靈魂抱團取暖,相互照見。在這個意義上,愛,成了人類的信仰與追求。有幸運者,也有失意人。多少人為此孜孜矻矻地追求一生,也未必如願。

  然而,惟有詩人發現,那樣的孤獨是以「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的空茫浩大為背景的。在那樣浩大的背景裡,無數的孤獨者,方能因與茫茫宇宙共生而覺幸運。他們雖各自相隔千百年,竟也如浩瀚大漠中傳遞烽火狼煙的夯土臺,相互凝視著,守望著。千萬個孤獨者因了那樣的相互凝視與守望,而找到了同道。遙望的目光詩性而又堅毅地連成一線,穿透古今,讓那空無的浩大閃爍出人性的光輝。人生之於天地間,是偶然的。詩人的出現,則更偶然。但有了那樣穿越時空的凝視與守望,孤獨者便不再孤獨。一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撫慰著億萬顆孤獨的心,而聯繫古今之人的正是那輪清澈的月亮。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李白聰慧。那「金樽」,豈只是手中之杯,更是生命之杯。當月光從它長照的那個生命金樽裡溢出時,生命如月光般的那種清澈,便有了明晰的由來,也有了長久的依據……

相關焦點

  • 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李白以「月」和「酒」為題材所作的詩有許多首,相比之下,這首詩寓意更深廣,集中體現了詩人對宇宙、歷史及人生諸問題的深刻思考。原文: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之隨筆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無論古今,莫論中外,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輪一彎一抹月影,在心頭起伏徘徊縈繞穿行,為之歌吟,為之舞蹈,為之沉醉,曾經或者現在亦或將來。還好,月,沒有辜負我,在我心裡深深淺淺踩下了真真切切的腳窩。關山月,古道月,滄海月,雪野月,草原月,深林月,大漠月,農家月,鬧市月,荷塘月,樓角月,金月,銀月,紅月,粉月,藍月,弦月,環月……都在我心裡定了格,真是各種滋味難消說。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陳昌文解讀:古代的人看不見現在的月亮,因為他們已經死了。現在的月亮,曾經照耀著古人,當然也照耀著現代人。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陳昌文解讀:古代的人看不見現在的月亮,因為他們已經死了。現在的月亮,曾經照耀著古人,當然也照耀著現代人。
  • 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正式上線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張勇)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6日正式上線,邁出人民日報海外版數位化轉型的重要一步。    本社記者6日從海外網上線儀式上獲悉,海外網(www.haiwainet.cn)是人民日報海外版數位化轉型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平臺,定位為「當代中國的權威解讀,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 牛一兵履新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迎新。7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詢人民網人民日報社領導介紹一欄注意到,此前擔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的牛一兵現已履新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這首詩是古人的科幻世界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前言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古人的詠月詩多不勝舉,而李白更是對月情有獨鍾,據統計李白流傳下來的100多首詩中,幾乎每三首就有一首詠「月」。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這首詩是古人的科幻思索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前言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換入聲韻(月韻):闕、發、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唐)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題下本有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是唐代詩人李白應友人之請而寫的一首詠月抒懷詩。全詩共十六句一百一十二字,每四句一換韻。
  • 每天學一詩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這句名詩出自李白的《把酒問月》,句意是:今天的人看不見古時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曾照臨著古人。中國古代與月亮有關的詩可謂不可勝數,但李白的《把酒問月》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賞月詩中的極品!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秋賞月賞古詩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晚的月亮直圓】
    漫步堤邊抬頭,今晚的月亮真亮真圓,又是一個十五,恰逢中國道家學術創始人老子李耳誕辰2590周年,難怪今晚的月更亮圓,緣來是月亮在向老子致敬呢!《賢文》一書上所說「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是呀!
  • 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也可見古月
    你是否渴望著,乘著船在暮色新上之時,泛遊建德的江上,遇見水霧氤氳、遇見明月大江,仿佛就在這江、山、月、島構築的時間縫隙中遇見了唐朝那個心緒複雜的詩人,和他一起吟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或許不再是你的幻想,如今在乘舟移步間,便可實現。
  • 傳媒湃|王慧敏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再度換將。9月6日晚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人民日報社官網「領導介紹」欄目已於當日更新。更新後的信息顯示,王慧敏已於今年8月出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 牛一兵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5日訊 據人民網人民日報社「領導介紹」一欄更新顯示,此前擔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的牛一兵現已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據中國經濟網中直機構人物庫資料顯示,此前,王樹成擔任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他出生於1957年10月。
  • 人民日報社簡介--關於我們--人民網
    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裡莊創刊,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併而成,為華北中央局機關報,同時擔負黨中央機關報職能。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人民日報題寫報名。l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隨中央機關遷入北平。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並沿用l948年6月l5日的期號。
  • 今月曾經照古人——讀《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
    3、結語:今月曾經照古人作者是祖籍福建生在臺灣長在日本的華人,書中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懷鄉之情溢於言表,也對西域走出來的佛教成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紐帶,充滿了無限的感慨.每當提到西域,我們總是想到大漠孤煙,對月懷鄉。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同一片天空卻有不一樣的明月?
    這裡有幾句描寫月亮的詩詞:「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很有哲理性的一句詩,其實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點上的明月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人。此句詩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具體的創作時間不詳。根據《把酒問月》題下自注,此詩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的。有人認為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
  • 王樹成任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張德修不再擔任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2日綜合報導 據人民網官網「領導介紹」欄目顯示:王樹成任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張德修不再擔任。  據中國經濟網中直機構人物庫資料顯示,王樹成此前擔任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張德修,1954年9月出生,2010年3月起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編委委員。
  • 走進古村落:今月曾經照古人
    保山日報2019年2月16日文化風景明清時期,騰衝進士共有6人,分別是明代的陳彝典、胡璉、胡璇,清代的許爾超、江鱸、寸開泰。江艫是騰衝史上清代第2位進士,字濟佔,號仁齋,鎮邑關人(今屬騰衝市清水鄉)。自幼敏慧勤奮,「少負文名」。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貢,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舉,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進士。歷任山西懷仁縣、絛縣知縣。他居官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有「江青天」之頌,後病卒於絳縣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