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經照古人——讀《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

2020-08-28 三個石頭alex

我站在龜茲城牆上面觀望,感覺那起伏不定的土丘就好像是班超內心波瀾的寫照。一條路是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對羅馬的嚮往,也是向著未來前進的鏗鏘;另一條路是對家鄉的百轉柔腸,是心系古都洛陽,也是退回過去的平靜如常。

——by 陳舜臣



圖片來自平山鬱夫作品《前往樓蘭遺蹟》

1、引子:三赴新疆

同好歷史的蘇老師發來消息:「有本好書,你一定感興趣」。。。。原來是陳舜臣《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一看封面和標題,就深深吸引了我,是一本講述西域歷史和風情的遊記。

還沒拿到書,思緒就已飛往神奇的新疆。

曾三次去過新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竟然已是十幾年前。從烏魯木齊乘坐僅有數十座的小型螺旋槳飛機往哈密,並從哈密驅車,途徑鄯善、吐魯番、火焰山、託克遜、焉耆到達庫爾勒,一路經歷大漠戈壁、紅沙怪石、一望無垠的葡萄園、還有夕陽下不知疲倦地低頭又抬頭的抽油機那勤勞的剪影。

直到過了焉耆的一個山口,眼前一大片綠洲豁然開朗,巨大的孔雀河奔流而去,高聳的塔裡木油田指揮部直插雲天,山口處一個大廣告牌兀地出現在眼前:「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彼時彼刻,竟然沒來由地淚流滿面。從此,新疆之美,便永刻心中。


2、遊記,卻勝似遊記:《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

拿到書,封面就驚豔了我,精裝硬殼的書皮,充滿西域風情的色彩和宗教的神秘圖樣。


剛翻開書,以為是一本旅記,隨著閱讀的深入,才發現這是陳舜臣在1977年訪問新疆時寫的一本旅記散文,不僅記述作者走訪西域故地焉耆、莎車、疏勒(喀什)、吐魯番、高昌、庫車等歷史名城,還由此展開對東西方文明碰撞和融合、對抗與交流、歷史與現實的求知和探索之旅。

偌大新疆,有千年滄桑形成異域風情、有奇特的地理大觀、有數不清的朵頤美食、有法顯/鳩摩羅什/玄奘等的求法之旅、有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班超/左宗棠等血戰疆場的金戈鐵馬、有歷史上佛教伊斯蘭教拜火教的此消彼長、還有香妃/解憂公主悽美的傳奇故事。。。。不得不說新疆真是一個神奇的所在。

感謝這本《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在作者的思緒引導下,將以前很多混淆的時代、地理概念,以超越時空的方式串聯在一起。

這是一本遊記,卻勝似普通的遊記。它本不是一部嚴肅的歷史作品,但對希望了解西域歷史演變的朋友來講,又是一本激發思考和打通知識體系的著作。


3、結語:今月曾經照古人

作者是祖籍福建生在臺灣長在日本的華人,書中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懷鄉之情溢於言表,也對西域走出來的佛教成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紐帶,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所以他說起鳩摩羅什在庫車翻譯的佛經,卻在萬裡之外的日本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傳承至今,感嘆這文化的傳播超越時間跨越空間的神奇,也是萬千思緒凝為這一句:「山川異域,日月同天」!


每當提到西域,我們總是想到大漠孤煙,對月懷鄉。就是生於西域的李白,也從酒到月,從月到酒,從時間轉到空間,又從空間轉圜到時間,寫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千古名篇。

讀這本《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就有這首詩的意境。

《把酒問月》李白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圖片來自平山鬱夫作品《前往樓蘭遺蹟》

合上書,窗外的彎月,正在南國低淺的白雲裡穿行。

月光照見過去,也照見未來。


三個石頭 2020.07.20

相關焦點

  • 《一路向西》貫穿東西方3000年文明史
    《一路向西》是由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所著,他的歷史作品頗多也因其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從絲綢之路到張騫再到香妃、玄奘的西域之路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是來自於東西方文化交流下的產物,它是連貫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也是讓東西方文化從碰撞到融合,從對抗到共存的契機。
  • 日本文學大師眼中的西域——陳舜臣《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上市
    不知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還是因為其中的地理環境,即天山崑崙山以及沙漠這種天然的阻隔,使得東西方各自的文明在向外擴張和傳播的過程中,到了西域,原本強勁的勢頭頓時大減,最終沒能走得更遠,都落在了這裡。這些不同的文明之間彼此對抗,逐漸融合,從而造就出西域獨特又絢爛的文化。
  • 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也可見古月
    從詩中之月,到空中之月,從字裡行間,到夜幕星間,我們借著皎皎月光望見了古人的時光,我們借著五言、七言讀到了古人眼中的月光而現在,我們在建德新安江的月亮島上,從一次沉浸式的體驗之中,近在咫尺的看見古人與古月。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秋賞月賞古詩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李白以「月」和「酒」為題材所作的詩有許多首,相比之下,這首詩寓意更深廣,集中體現了詩人對宇宙、歷史及人生諸問題的深刻思考。原文: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之隨筆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無論古今,莫論中外,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輪一彎一抹月影,在心頭起伏徘徊縈繞穿行,為之歌吟,為之舞蹈,為之沉醉,曾經或者現在亦或將來。尤其於我,一個多年終年奔波的人,見慣了,聽慣了,親吻了,邀約了,掬起過,挽留過各種各樣的月光月色。還好,月,沒有辜負我,在我心裡深深淺淺踩下了真真切切的腳窩。關山月,古道月,滄海月,雪野月,草原月,深林月,大漠月,農家月,鬧市月,荷塘月,樓角月,金月,銀月,紅月,粉月,藍月,弦月,環月……都在我心裡定了格,真是各種滋味難消說。
  • 今月曾經照古人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月是天外的一隻眼,她與我們在億萬年間的相互凝望,總讓人情動於中。在那樣的凝望中,我們暫時忘掉了孤獨,忘掉了煩惱。因月亮的浩然存在,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李白於是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吟詠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讀《太白祠記》小感
    太白死當塗,葬青山,唐故有祠,今不庇風雨。太守尚書虞公命鼎新之,且封其墳。一日,要震過祠下,吊其遺蹟,徘徊太息久之。謂震曰:「太白生於蜀,葬於吳,遇我輩似非偶然,此不可無記也。」震曰:「然。」先是敵人傾國南傾,尚書公自西掖出,董師破之採石,武夫為之奪氣。退為此州,而雍雍問禮樂,不愧書生。蓋功名之會,因時乃建,吾又以悲二子之不遇也。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這首詩是古人的科幻世界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前言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古人的詠月詩多不勝舉,而李白更是對月情有獨鍾,據統計李白流傳下來的100多首詩中,幾乎每三首就有一首詠「月」。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這首詩是古人的科幻思索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前言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換入聲韻(月韻):闕、發、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唐)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題下本有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是唐代詩人李白應友人之請而寫的一首詠月抒懷詩。全詩共十六句一百一十二字,每四句一換韻。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晚的月亮直圓】
    漫步堤邊抬頭,今晚的月亮真亮真圓,又是一個十五,恰逢中國道家學術創始人老子李耳誕辰2590周年,難怪今晚的月更亮圓,緣來是月亮在向老子致敬呢!《賢文》一書上所說「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是呀!
  • 每天學一詩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這句名詩出自李白的《把酒問月》,句意是:今天的人看不見古時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曾照臨著古人。中國古代與月亮有關的詩可謂不可勝數,但李白的《把酒問月》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賞月詩中的極品!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陳昌文解讀:古代的人看不見現在的月亮,因為他們已經死了。現在的月亮,曾經照耀著古人,當然也照耀著現代人。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陳昌文解讀:古代的人看不見現在的月亮,因為他們已經死了。現在的月亮,曾經照耀著古人,當然也照耀著現代人。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同一片天空卻有不一樣的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很有哲理性的一句詩,其實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點上的明月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人。此句詩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具體的創作時間不詳。根據《把酒問月》題下自注,此詩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的。有人認為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
  • 走進古村落:今月曾經照古人
    保山日報2019年2月16日文化風景明清時期,騰衝進士共有6人,分別是明代的陳彝典、胡璉、胡璇,清代的許爾超、江鱸、寸開泰。江艫是騰衝史上清代第2位進士,字濟佔,號仁齋,鎮邑關人(今屬騰衝市清水鄉)。自幼敏慧勤奮,「少負文名」。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貢,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舉,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進士。歷任山西懷仁縣、絛縣知縣。他居官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有「江青天」之頌,後病卒於絳縣任所。
  • 走進騰衝鎮邑關:今月曾經照古人
    保山日報2019年2月16日文化風景江艫是騰衝史上清代第2位進士,字濟佔,號仁齋,鎮邑關人(今屬騰衝市清水鄉)。自幼敏慧勤奮,「少負文名」。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貢,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舉,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進士。歷任山西懷仁縣、絛縣知縣。他居官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有「江青天」之頌,後病卒於絳縣任所。
  • 10句唐詩經典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這兩句詩只用六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景。隨著一陣雞啼,行人從借宿的茅店出來,在殘月之下繼續趕路。鋪了一層霜的板橋上已經有了足跡,說明還有人起得更早。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一)
    然困惑之聲不絕於耳,對月「天問」不斷,其實這正是探求的藝術表現。從詩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屈原的「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到李白和蘇軾 「青天有月來幾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更是在其不朽詩篇《把酒問月》感慨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對酒當歌時,月光長照金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