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龜茲城牆上面觀望,感覺那起伏不定的土丘就好像是班超內心波瀾的寫照。一條路是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對羅馬的嚮往,也是向著未來前進的鏗鏘;另一條路是對家鄉的百轉柔腸,是心系古都洛陽,也是退回過去的平靜如常。
——by 陳舜臣
圖片來自平山鬱夫作品《前往樓蘭遺蹟》
同好歷史的蘇老師發來消息:「有本好書,你一定感興趣」。。。。原來是陳舜臣《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一看封面和標題,就深深吸引了我,是一本講述西域歷史和風情的遊記。
還沒拿到書,思緒就已飛往神奇的新疆。
曾三次去過新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竟然已是十幾年前。從烏魯木齊乘坐僅有數十座的小型螺旋槳飛機往哈密,並從哈密驅車,途徑鄯善、吐魯番、火焰山、託克遜、焉耆到達庫爾勒,一路經歷大漠戈壁、紅沙怪石、一望無垠的葡萄園、還有夕陽下不知疲倦地低頭又抬頭的抽油機那勤勞的剪影。
直到過了焉耆的一個山口,眼前一大片綠洲豁然開朗,巨大的孔雀河奔流而去,高聳的塔裡木油田指揮部直插雲天,山口處一個大廣告牌兀地出現在眼前:「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彼時彼刻,竟然沒來由地淚流滿面。從此,新疆之美,便永刻心中。
拿到書,封面就驚豔了我,精裝硬殼的書皮,充滿西域風情的色彩和宗教的神秘圖樣。
剛翻開書,以為是一本旅記,隨著閱讀的深入,才發現這是陳舜臣在1977年訪問新疆時寫的一本旅記散文,不僅記述作者走訪西域故地焉耆、莎車、疏勒(喀什)、吐魯番、高昌、庫車等歷史名城,還由此展開對東西方文明碰撞和融合、對抗與交流、歷史與現實的求知和探索之旅。
偌大新疆,有千年滄桑形成異域風情、有奇特的地理大觀、有數不清的朵頤美食、有法顯/鳩摩羅什/玄奘等的求法之旅、有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班超/左宗棠等血戰疆場的金戈鐵馬、有歷史上佛教伊斯蘭教拜火教的此消彼長、還有香妃/解憂公主悽美的傳奇故事。。。。不得不說新疆真是一個神奇的所在。
感謝這本《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在作者的思緒引導下,將以前很多混淆的時代、地理概念,以超越時空的方式串聯在一起。
這是一本遊記,卻勝似普通的遊記。它本不是一部嚴肅的歷史作品,但對希望了解西域歷史演變的朋友來講,又是一本激發思考和打通知識體系的著作。
作者是祖籍福建生在臺灣長在日本的華人,書中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懷鄉之情溢於言表,也對西域走出來的佛教成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紐帶,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所以他說起鳩摩羅什在庫車翻譯的佛經,卻在萬裡之外的日本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傳承至今,感嘆這文化的傳播超越時間跨越空間的神奇,也是萬千思緒凝為這一句:「山川異域,日月同天」!
每當提到西域,我們總是想到大漠孤煙,對月懷鄉。就是生於西域的李白,也從酒到月,從月到酒,從時間轉到空間,又從空間轉圜到時間,寫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千古名篇。
讀這本《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就有這首詩的意境。
《把酒問月》李白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圖片來自平山鬱夫作品《前往樓蘭遺蹟》
合上書,窗外的彎月,正在南國低淺的白雲裡穿行。
月光照見過去,也照見未來。
三個石頭 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