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歲月稠,熱血寫春秋。在120師及中共晉西北區黨委的領導下,嵐縣廣大群眾集合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眾多嵐縣青年踴躍參加抗日部隊,嵐縣遊擊中隊、遊擊大隊、武工隊等各種抗日力量在120師的領導指揮下,奮勇殺敵,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
抗日烽火燃遍山峁溝梁
1938年12月,120師師部及358旅主力移師冀中後,120師714團、警衛6團、獨立2團、獨立6支隊等部留在晉西北,組成新358旅,旅長彭少輝,政委羅貴波。此後,日軍數次犯境,新358旅在人民配合下給敵重創。1940年6月,日軍發動夏季「掃蕩」,嵐縣被日軍佔領。此後,日偽軍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多次掃蕩,實行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全縣抗戰形勢處於低潮,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歲月。
就是在這艱苦的歲月中,120師新358旅與嵐縣人民同仇敵愾,將抗日的烽火燃遍嵐縣的山峁溝梁。
1940年8月,為儘快扭轉不利局面,在120師指導下,嵐縣各區都組建成立了遊擊隊。1941年5月底,又在各區遊擊隊的基礎上成立了嵐縣遊擊中隊,番號由晉西北軍區三軍分區統一規定為七中隊,中隊長為陝西人張克山。裝備奇差、武器奇缺的遊擊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開對敵戰爭,有力地配合了120師新358旅的抗戰工作。
1941年11月,嵐縣遊擊中隊擴編為嵐縣遊擊大隊,番號為三大隊,轄原七中隊。嵐縣遊擊大隊成立後,新358旅將湖南人黃林調來任大隊長。1941年12月,八中隊組建成立,後成立九中隊。1943年春,新358旅六團又調河北人尤文斌任大隊長,嵐縣縣委書記苗逢樹兼大隊政委。
「嵐縣一、三、五區遊擊隊及岢一區、靜四區遊擊隊改編為遊擊三大隊,下屬三個中隊。」95歲高齡的範慶雷是嵐縣仍健在的抗戰老兵中的一員。1942年7月範慶雷加入嵐縣遊擊三大隊七中隊,歷任戰士、副班長、通信員、文書、參謀、通信科主任。1963年轉業回到嵐縣工作,曾任嵐縣民政局局長。
2017年9月初,前身為嵐縣遊擊大隊七中隊的武警山東總隊濱州支隊直屬大隊二中隊的三位同志,曾專程到紅色嵐縣尋根。他們在嵐縣老區建設促進會陳久平秘書長的陪同下,訪問了抗戰老兵範慶雷和程根來。
「戰鬥是天天打。」因年事已高,範慶雷聽力下降,只能與來訪者紙筆交流。但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範老曾詳細描述過遊擊隊艱苦的作戰條件。「當年真苦哇!」範慶雷回憶說,「我們裝備比日軍差,生活條件更差,很多人沒有槍,得從日本鬼子手裡搶,搶到槍也沒用,沒有子彈啊……」夏天還好點,在樹林子裡活動的遊擊隊利用地勢運動打擊日軍,林子裡隨便找點什麼勉強充飢,可是到了冬天,沒有取暖衣物,沒有住的地方,吃飯只能煮煮幹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沒去皮的穀子吃。環境惡劣,很多戰士傷病至死。當年的抗日烽火在範慶雷的小腿肚子上留下了一個永遠的彈痕。
艱難困苦嚇不倒英雄的抗日戰士。新358旅與嵐縣遊擊大隊,以及於1941年冬由興縣嵐縣部分遊擊隊合編成立的興嵐支隊的戰士們,以昂揚頑強的革命意志,組織了一場又一場可歌可泣的戰鬥,保衛家園。
遊擊大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1943年4月23日夜,尤文斌率嵐縣遊擊大隊協同一、五區民兵及八路軍一部,潛伏至嵐城西梁存放日軍軍糧的西古寺,活捉了看守糧庫人員,連夜運出糧食5000餘斤,放火將西古寺點燃,糧庫所剩糧食悉數被焚,切斷了日軍的糧源供給。
西馬坊戰鬥是範慶雷老人最引以為豪的一次戰鬥。這次戰鬥以極小的傷亡代價消滅皇協軍100餘人,俘虜敵軍40餘人,繳獲迫擊炮一門、輕機槍三挺、步槍一百餘支、電臺一部。戰鬥發生在1944年9月,範慶雷所在部隊配合工衛旅二十一團奇襲西馬坊據點,由團長張新華帶領該團第五連、特務連一百餘人,從界河口出發到達王家村宿營。當天半夜從王家村出發,次日天未亮就全部包圍了西馬坊敵駐地和村西炮臺。敵人的連隊200餘人當時還在熟睡,我軍悄然襲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大獲全勝,並燒毀了日軍糧倉。
由賀龍120師新手締造的嵐縣遊擊大隊七中隊,後編入興嵐支隊,歸八路軍120師指揮。現年88歲的程根來老人是興嵐支隊的一名戰士。1945年,年僅16歲的他瞞著家人加入了興嵐支隊,當了一名衛生員。「在戰場上,我的『武器』就是繃帶和棉布。」由於年紀小,個子低,部隊分配程根來跟隨軍醫學習行醫看病、包紮處理傷口,在戰鬥中,只要有戰友受傷,程根來就會頂著敵人瘋狂的炮火,冒死將受傷的戰友抬下戰場,給他們扎繃帶止血,後來程根來又跟隨大部隊南徵北戰,併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直到1957年底才由高炮65師轉業福建,1980年調回家鄉嵐縣人民醫院。
嵐縣遊擊大隊大隊長尤文斌,在殺豬峁戰役中,為掩護戰友在彈藥耗盡後,為了不當俘虜壯烈自盡。嵐縣遊擊大隊七中隊中隊長張克山,在沐會事件中,為掩護指導員張亮帶領同志突圍,壯烈犧牲。此外,還有23名烈士為民族獨立奉獻了生命。
1947年1月,興嵐支隊改編為晉綏軍區第六分區第二十二團,正式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部隊歷經大小戰鬥700餘次,先後參加過晉中、太原等戰役,解放太原戰役結束,部隊由原來的1000餘人銳減為300餘人。
據相關軍史記載,這支英雄的部隊在解放山西後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又轉戰陝西、甘肅等地,1950年在山東周村改裝為高射炮兵,經牡丹江進入鄰國,回國後在福建晉江進行整編,又調防至濟南,後由蒙自進入越南參加了援越抗美,回國後先後轉戰博山、膠南等地,轉隸武警後又先後擔負了黃河大橋守護和監獄看押勤務,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賦予的各項任務,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我們從未忘記這些英勇抗日的臉龐。歷史的豐碑上永遠都會鐫刻著他們用犧牲和奉獻塗寫的壯麗篇章。」在紅色嵐縣完成尋根任務,武警山東總隊濱州支隊直屬大隊二中隊的同志表示,將繼續傳承紅色血脈,使120師嵐縣遊擊大隊的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
尋根官兵與嵐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秘書長陳久平(中)探望程根來(右二)和他的老伴(左二)。(圖片由武警山東總隊直屬大隊二中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