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中國整理的首部古籍是《資治通鑑》?

2021-02-19 舊書庫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古籍整理的第一部首選《資治通鑑》。這是毛澤東的安排,而且是當面給吳晗下的任務。晚年的毛澤東說他一生讀《資治通鑑》有十七遍,多次給人推薦是值得再讀的好書。(參見薛澤石:《聽毛澤東講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59-361頁)

讚賞《資治通鑑》的還有晚清名臣曾國藩,當有後進問其讀書之事時,他回覆說「竊以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資治通鑑》」。理由是:「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論風俗,因蜀漢而論正閏,因樊英而論名實,皆能窮物之理,執聖之權。又好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分明。又好詳名公巨卿所以興家敗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實六經以外不刊之典也。」

《資治通鑑》在歷史上也確乎頗受重視,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巨剛先生從《資治通鑑》的三篇序來佐證這一點。這三篇序言分別是宋神宗、胡三省、王磐三位撰寫,三篇序言都都認為求索治道,需要讀史。這也正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初衷:「專取關國家興衰,系民生休戚」的歷史事件。

以下文章是張巨剛先生發表在《中華讀書報》微信公號上的文章,轉載略有刪選。

1063年農曆四月,宋英宗(1032-1067)即位,不久,司馬光給皇帝呈上自己編纂的《通志》八卷。這位年僅31歲的新皇帝很讚賞司馬光(1019-1086)的著作,要他繼續撰寫,而且國家撥給經費,配備修撰人員。

1067年正月,英宗皇帝病逝,神宗(1048-1085)即位。當年十月,初開經筵,授課老師是司馬光,司馬光在這堂課中講的都是歷史,就是他奉英宗之命而撰寫的歷史。神宗聽了後,龍心大悅。他覺得司馬光《通志》的書名太樸素了,特賜了一個響亮的書名——《資治通鑑》。幾天後,神宗交給司馬光一篇《序》文,說書成之後,就加進去。

一般來說,書寫好了再請人寫序,要請皇帝寫序更是了不得。唐玄奘(就是那個唐三藏)翻譯了許多佛典,想編輯在一起,三番五次請李世民寫序,李世民總有些猶豫。因為李世民曾經批評梁武帝對於佛教的痴迷,說自己唯獨遵奉儒家思想。最後,他還是看在玄奘是兒子李治的老師的份上(太子的師傅都是儒學大師,但是,玄奘為李治授菩薩戒,也算師傅之列了),在臨終前幾個月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文章大約是御用文人代筆的,字則是從王羲之書法作品裡採集的(取法王羲之書法的褚遂良也書寫過)。李世民只是掛了一個名,而且把寫序變成了書法遊戲。

宋神宗可不是這樣。司馬光的書還沒有寫好,他就寫好了序言,而且在序言中,大發感慨:「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詩》《書》《春秋》無不重視讀史,「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鑑於後世者也」。神宗從司馬遷的《史記》談到當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尤其讚揚司馬光這部書切磋「治道」的努力:

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在序文的最後,神宗提到書名的事:

《詩》云:「商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

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鑑」,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可分六個層次:

第一是「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即書中關於治國理政決策時的精彩議論及其行政操作方面,德與刑兩方面優良的制度規章。

第二是「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涉及天象和人事(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吉兇禍福諸般徵兆的探究。

第三是「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即懂得權威與福澤之所以盛衰,其本源何在;清楚規劃重大國事的利害攸關功效之所在。

第四是「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即良將打仗的方略,循吏(公正執法而愛民的官吏)的有效治理措施。

第五是「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對是非曲直要有判斷,求治的根本是勤勉不能怠惰。

第六是「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那些用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戒勸諫深刻的含義。歸納起來就是,精到議論與施政;天象人事與吉兇;社稷禍福與利害;良將之策與循吏之治;處事之明斷與勤政;為文之體例與要義,所有這些有資於治國的方略,「良謂備焉」。在宋神宗看來,《資治通鑑》就是一部治國理政的教科書。

中華書局1956年初版的《資治通鑑》共收了三篇序文,除了上面這篇宋神宗御製序文外,還有兩篇:一篇是最早給《通鑑》全面作注的宋元學者胡三省的序,另外一篇是元初興文署初刊《資治通鑑》時翰林學士王磐的序。

胡三省(1230-1302)的序文寫得比較專業,談到中國的史學傳統,談到他注釋《通鑑》的衷曲和個人的遭遇,也有一段談到《通鑑》的價值和意義:

世之論者率曰:「經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不可同日語也。」夫道無不在,散於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乃如用兵行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鑑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資治通鑑序》,見《資治通鑑》第1冊第26頁,中華書局點校本,2011年版)

胡三省是寶祐四年(1256)的進士,與文天祥(1236-1283)、謝枋得(1226-1289)是同科進士(文天祥是第一名),宋人稱之為同年。胡三省秉承家學,酷愛讀史,入仕之初就已經以《通鑑》專家知名。1275年,他曾被推薦到同為台州老鄉的賈似道幕下任職,見其冥頑剛愎,不聽正言,乃棄官歸鄉裡。宋亡不仕於元朝,專心注釋《資治通鑑》,年逾古稀去世。胡三省《資治通鑑》注中所表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卓識洞見,陳垣先生在《通鑑胡注表微》裡有精到的分析。

上引序文中那段評價的意義是說,無論什麼人,不管是君是臣、還是普通百姓(人子),乃至帶兵之將,都應該了解歷史,從閱讀《資治通鑑》這部大書中尋找知識和智慧,提升治理國家的能力、克敵制勝的本領,以及為人處事的技巧。

《資治通鑑》南宋版本

至於元初宰相王磐(1202-1293),他是金朝的進士,入元累官至翰林學士,忽必烈時任宰相之職。為人剛正、廉潔,酷愛讀書。他在給興文署(元朝在大都專門建立的刊書機構)新刊《資治通鑑》所作序文中說:

古今載籍之文,存於世者多矣。苟不知所決擇而欲遍觀之,則窮年不能究其辭,沒世不能通其義,是猶入海算沙,成功何年!善乎孟子之言曰:「堯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務也。」大抵士君子之學,期於適用而已;馳騖乎高遠,陷溺乎異端,放浪於詞華,皆不足謂之學矣。《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說命(偽古文尚書《周官》)曰:「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若此者可謂適用之學矣。前修司馬文正公,遍閱歷代舊史,旁採諸家傳記,刪繁去冗,舉要提綱,纂成《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終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間,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叩函發帙,靡不具焉。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士之生也,苟無意於斯世則已;如其抱負器業,未甘空老明時,將以奮發而有為也,其於是書,可不熟讀而深考之乎!朝廷憫庠序之荒蕪,嘆人材之衰少,乃於京師創立興文署,署置令、丞並校理四員,鹹給祿廩,召集良工,剡刻諸經子史版本,頒布天下,以《資治通鑑》為起端之首,可謂知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者矣。噫!遐鄉小邑,雖有長材秀民,響慕於學而無書可讀,憫默以空老者多矣。是書一出,其為天下福澤利益,可勝道哉!昔圯上老人出袖中一書,而留侯為萬乘師;穆伯長以昌黎文集鏤板,而天下文風遂變。今是書一布,不及十年,而國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觀之矣。[王磐雖然寫了此序,但是,興文署並沒有印刷《資治通鑑》,見王國維《元刊本資治通鑑音注跋》(《觀堂集林》卷二十一,中華書局,1959年,第1047頁),詳盡考證見辛德勇《興文署本胡注〈通鑑〉的真相及其他》,刊劉夢溪主編《中國文化》2020年春季號]

王磐的序談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世間的書很多,知識也學不完,堯舜這樣聰明的聖人也只學最切用的知識。對於奮發有為、志在經邦濟世的士子來說,學習歷史最切要,學習前人的治理得失,提升自己的入仕行政的水平。

第二層意思是說,就歷史書而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最應該讀。為什麼呢?因為「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叩函發帙,靡不具焉。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這段話相當於對於神宗十二個排比句的概括。「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從治國到為官之道,說得更為簡明。接著的那句,「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是說該書對於前人的言行得失,兼收並蓄記載精詳;對於諸事的裁量處置,能給出可資參考的見解。因此,他感慨說,現在國家建立專門的出版機構興文署,擬刊刻各種傳世經典,第一部就選《資治通鑑》,真是知道輕重緩急,選得非常好啊:「可謂知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者矣。」

王磐的第三層意思是勉勵的話,希望這部《資治通鑑》的出版,能夠在十年之內帶來治國理政人才輩出的局面:「今是書一布,不及十年,而國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觀之矣。」為什麼這麼樂觀呢?他舉了兩個例子,當初圯上老人出袖中一書,而留侯張良研讀後就成了劉邦的國師;北宋穆脩(字伯長)雕版印刷可供士人閱讀的《韓昌黎文集》,為古文運動推波助瀾,天下文風為之一變。所以王磐說:「噫!遐鄉小邑,雖有長材秀民,響慕於學而無書可讀,憫默以空老者多矣。是書一出,其為天下福澤利益,可勝道哉!」

從王磐的序言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出,這位官至宰輔、享年逾於九十的政治人物,是如何重視《資治通鑑》對於官員們提升自己治理能力的意義。

(這本是普及讀物)

相關焦點

  • 古籍,在新中國煥發新生
    1955年1月,顧頡剛擬定《資治通鑑標點凡例》,此後整整一年全面投入《資治通鑑》的標點工作。至1956年6月,由12位著名學者共同整理的《資治通鑑》標點本由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大受歡迎。毛澤東同志收到樣書後,表示滿意。此後,顧頡剛繼續為中華書局點校《史記》,至1957年底,歷時四年,最終「畢工」。
  • 新中國70年古籍整理出版成就綜述
    新中國的成立,為解答這個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答案。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五年,每年平均出版古籍整理圖書不足30種。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後,古籍整理出版步伐明顯加快,每年平均出版古籍整理圖書的數量達到200種左右。20世紀80年代,古籍整理出版迎來了新的發展,每年平均出版古籍整理圖書增至400種左右。
  • 斯文在茲——古籍小組與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
    但科學、規範、有系統、成規模的古籍整理,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新中國成立不久,一個後來被人們習慣稱為「古籍小組」的機構應運而生。從點校本「二十四史」到《續修四庫全書》,從《甲骨文合集》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從《古本戲曲叢刊》到《中華大藏經》,每部重要古籍圖書整理出版的背後,都有古籍小組的身影。
  • 全宋文出版 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古籍整理工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古籍整理出版工程  《全宋文》20餘年磨礪而出  殷一璀出席出版座談會並講話  本報訊 (記者 姜小玲)經過 20餘年的磨礪,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曾棗莊、劉琳主編並聯合其他著名高校專家學者參與編纂完成的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 古籍整理出版:賡續千年文脈 綻放文化光彩
    「什麼時候,才能把中國重要典籍全部整理出來供給讀者呢?」近代以來,憂心於中華文化命運的學者不斷追問。新中國的成立,為解答這個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答案。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五年,每年平均出版古籍整理圖書不足30種。
  •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古籍整理工程《全宋文》出版
    經過 20餘年的磨礪,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曾棗莊、劉琳主編並聯合其他著名高校專家學者參與編纂完成的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重點規劃工程《全宋文》,最近由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17日下午,《全宋文》出版座談會在上海浦東幹部學院舉行。
  • 鄔書林:無愧歷史 珍惜時代 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史記》出版工作更是受到重視。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便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的建議。此後,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點校本《史記》和「二十四史」其他各書,在1959年至1978年的20年間,陸續推出,並奠定當代通行本的地位。
  • 傅樂煥:「窮源竟委」的古籍整理
    新中國成立以後,傅樂煥投身國家建設,1958年擔任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歷史分組成員,與同窗好友鄧廣銘、張政烺及其夫人陳雪白的伯父陳垣等先生,共同為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傅樂煥早年的學術道路,與傅斯年的提攜、指點是分不開的。
  • 陳垣的古籍整理出版往事
    宗教史學家、教育家,對我國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科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51年,毛澤東在懷仁堂舉行國宴時,向別人介紹說:「這是陳垣,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陳垣為小組成員(共19人),在此期間,他為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做了很多工作。
  • 標點本《資治通鑑》修訂工程在京啟動
    標點本《資治通鑑》修訂工程在京啟動 2019年11月09日 08:36: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史競男)由中華書局主辦的「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紀念暨標點本《資治通鑑》修訂工程啟動儀式」8日在京舉行。
  • 顧青:古籍整理出版七十年
    新中國的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從一開始就明確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指導方針,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所以,古籍整理確定了三方面的重點,一是體現古代文化精華的歷代名著、為學術研究服務的史料彙編及工具書,二是以農書、中醫書為主的科技古籍,三是供學生幹部學習使用的普及性古籍名著的選注本、今譯本。這三大類古籍構成了1966年以前整理出版的基本格局。
  • 樹立古籍精品圖書的樣板和標杆
    我們民族為什麼能這樣悠久,為什麼能有這樣連綿不斷的歷史,而且為什麼能跟別的民族和國家不同,這都需要在我們古代典籍裡找答案,這才能對祖國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一次嚴格遴選經典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後的古籍整理工作從未間斷,出版的古籍圖書浩如煙海。
  • 整理出版,是對古籍善本最好的保護
    這不僅體現在物質形態的古籍善本的數量、體式、種類、內容等方面,非物質形態的製作工藝也享譽世界,四大發明中兩項與古籍製作有關。非僅如此,在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孕育下,還出現了與古籍善本保護、研究、利用密切相關的專門學問,即古籍整理。長期以來,湧現出了眾多以古籍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學家和以古籍整理出版為主要職責的出版機構。這些,都是其他文明與國家絕少出現的文化奇觀。
  • 向全國範圍內推薦的91種優秀古籍圖書目錄公布
    91種古籍入選國家目錄 體現我國古籍整理出版最高水平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璩靜、王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29日公布向全國範圍內推薦的91種優秀古籍圖書目錄。專家認為,該推薦活動全面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2.5萬種古籍圖書,入選古籍均為具有典範價值的古籍整理精品,集中體現了我國古籍整理出版最高水平。    此次推薦圖書範圍以學術類為主,兼顧普及類,涉及文學、語言文字、文化藝術、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科學技術等古籍整理出版的主要門類,涵蓋標點、校勘、注釋、今譯及輯佚、索引、彙編、影印等主要整理方式。
  • 繁簡體轉換:當代藝術古籍整理之痛
    當代藝術古籍整理工程浩大,是一項造福學界的好事,但筆者在常年使用這些新近整理的文獻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張冠李戴者有之,不明文意誤收誤錄者有之,筆者就曾見過有出版社把梁啓超談論「讀書法」的文章當做書法古籍來整理收錄的。但遇到最多的問題,恐怕就是斷句錯誤和繁簡體轉換錯誤。以至於在筆者的觀察中,句讀與繁簡體轉換,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兩大軟肋。限於篇幅,這裡單說繁簡體轉換的問題。
  • 柳斌杰:把古籍整理出版推向精品化階段
    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歷來關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毛澤東主席曾親自過問我國古籍整理情況,周恩來、董必武、陳雲、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等都多次對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做出過重要指示,在他們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快速發展,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是古籍整理出版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60年間全國共整理出版古籍近2萬種,其中80%是改革開放30年間完成的。
  • 首屆向全國推薦優秀古籍整理圖書活動
    李培南、李學穎、高延年等標點    10.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  項楚校注    11.盧照鄰集箋注  祝尚書箋注    12.駱臨海集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部整理    13.王子安集注  汪賢度校點    14.孟浩然詩集箋注  佟培基箋注
  • 改革開放40年古籍出版成果展:現在是中國古籍整理黃金時代
    古籍整理有什麼意義在當今社會,古籍整理有什麼意義?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做了形象解釋:「很多古籍如果不整理,現在是讀不懂的。」顧青解釋,所謂21萬種古籍,只是分類,完全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真正的古籍數量,可能有成百上千萬種。這還並不包括海外藏有的中國古籍。全國古籍整理優秀圖書展示如今的20餘萬種古籍中,據統計,民國時整理的大概有1萬種,新中國到現在的69年來,整理了2萬多種,3萬多種古籍中,基本覆蓋了中國的基本典籍,但古籍整理卻遠未結束。
  • 柳斌杰談《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
    日前,由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織編制的《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頒布實施,有學者評價《規劃》「涵蓋當前古籍整理研究界的最新成果,反映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總體水平,展現未來十年乃至幾十年的發展趨勢」。近日,記者就《規劃》制定的有關情況採訪了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柳斌杰。
  • 《資治通鑑》的讀法
    【書榜訪談】《資治通鑑》的讀法——訪《資治通鑑啟示錄》作者張國剛光明日報記者杜羽採訪整理  銀杏葉落得滿地金黃,清華園已入深秋。十幾年前,我在學校裡開了「《資治通鑑》導讀」課,這是一門面向全校學生的文化素質課,挺受歡迎。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讀完了《資治通鑑》,有的內容還是反覆讀。六年前,這門課在清華大學的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上線,線上聽課的學生近十萬人,選擇認證學習的也有幾萬人。《〈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是根據這門課的講稿整理的,2016年在中華書局出版,入選了當年的年度「中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