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米已成稀奇事 石臼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020-12-08 恩施新聞網

如今,偶爾也會有人舂舂石臼,但僅僅是一種生活體驗。

今年「五一」小長假,恩施市盛家壩馬鹿農莊增加了一個遊客互動項目:石臼舂米。如果哪個遊客將稻穀在石臼舂成熟米,農莊就將米無償送他作紀念。農莊總經理唐甫介紹說:「還沒有哪一個遊客拿走紀念品,原因是所有的遊客踩不了幾下,就氣喘籲籲了。」

有人說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誌。在電普及以前,人們的穀物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現在,石臼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人們懷舊的對象。

本報記者 陳千恩

曾幾何時哪家有石臼,哪家就有「面子」

「我記事的時候,村裡只有一戶姓田的人家有臼。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去借,有時碰上借的人多了,就要按先後次序排隊。」今年57歲的小區保安魏長平回憶道。

魏長平是巴東縣金果坪鄉人,家住二高山。他回憶說,他們那個地方本來不產水稻,只是在過年時,用高山的洋芋種到低山有水田的地方,換一些稻穀回來,讓一家老小在臘月三十吃上一頓米飯。「那時候,哪家有親戚住在河下,好多人都羨慕啊!」魏長平老家的方言將低山稱之為「河下」,高山稱之為「高荒」。

魏長平說,他們家也有住在「河下」的親戚,那是她小姨。住「河下」與「高荒」的親戚,地位是不平等的。「河下」的親戚到「高荒」的親戚家做客,肯定有酒肉招待,「高荒」的親戚到「河下」的親戚家做客,招待一頓米飯就行了。於是,許多親戚間也不大來往。但是,每到過年,「高荒」的親戚不得不硬著頭皮到「河下」換幾升米回家,讓孩子們一飽口福。

魏長平居住的那個村子,有臼的那戶人家三輩都是木匠,打得一手好嫁妝,於是在「河下」與「高荒」都吃得開,過年時自然也就有穀子舂,也就有米蒸團年飯。久而久之,他們家就添置了一副石臼。魏長平說:「那個時候,哪家有石臼,哪家就有面子。」

大米供應時代來臨,石臼退出歷史舞臺

魏長平回憶不起來,石臼究竟是哪天被人忘記的。不過,在他的印象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街上的商店就有大米供應了,「高荒」人過年,也不必再恬著臉皮,到「河下」的親戚家換稻穀了。

直接可以去商店買米,石臼自然也就被冷落了。就是住在「河下」的人們,也用不著石臼了,因為脫米機已慢慢走進了農村:先是一個村裡有生意頭腦的人買了脫米機有償服務,接著每家每戶添置了小型脫米機,石臼漸漸被人遺忘了。

隨著石臼被冷落,「高荒」與「河下」人的地位也拉平了。由於高山適宜種植各類經濟作物,相對而言經濟收入更豐厚,「高荒」人不僅可以買米吃,而且可以買外國進口的優質大米。

石臼被人遺忘了,但大米卻成了農村人的主糧。相反,原來的主糧苞谷、紅苕成了餵豬的飼料。大米的做法沒有原來那麼精緻了,大米淘乾淨後往電飯煲裡一放,只等跳閘就萬事大吉。魏長平說:「現在到農村吃頓苞谷飯,反而是稀罕事了。」

2013年春節,魏長平帶著孫子回鄉祭祖。路過田木匠家時,只見那石臼的臼窩還在,不過臼窩上長滿了青苔。孫子問:「爺爺,這塊石頭是做什麼用的?」魏長平說:「以前舂米用的。」孫子又問:「什麼是舂米呀?」魏長平回答孫子說:「以前爺爺及爺爺的爺爺,吃米就是用這個東西舂的,不曉得用了多少輩人。」孫子說:「那你現在還想用這個舂米嗎?」魏長平說:「怎麼會想呢,那活路苦呀……當年爺爺舂臼時,剛剛有你現在大呢!」

相關焦點

  • 故鄉的舂臼
    唐朝詩人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裡寫有:「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張籍《羈旅行》寫道:「緣岡入澗投田家,主人舂米為夜食」;南宋詩人陸遊中《病中臥聞舂聲》裡有:「妄想說梅猶止渴,真聞舂米固忘飢」。在還沒有碾米機時,舂臼是舂米的主要方式,除了臼還有「舂手」,即木錘,用紮實的木頭「斷木為杵」。
  • 人工石臼舂米:小時候的湯圓,筋道又香甜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個石臼,是用腳踏操作的石臼,通過槓桿原理,把倒入石臼裡的糯米搗碎。時間比較久遠,那時候也沒有相機或智慧型手機,沒能把自己家的老物件拍照留存下來。院落裡早已被廢棄的石臼每逢快要過年的時候,大約是臘月裡的日子,我家們親的石臼就會不斷有人過來舂米,大都是農村婦女和老奶奶之類的
  • 河南鶴壁:白龍廟村淇河段發現天然舂米石臼上千個
    河南省鶴壁市上峪鄉,白龍廟村淇河段發現天然舂米石臼上千個。(王建安 攝影)在河南鶴壁市上峪鄉白龍廟村的淇河河床內,30多名來自安陽市的地質愛好者在河床上尋訪冰臼群遺蹟。經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專家勘察,河南鶴壁市淇河河床中發現的大片巖石洞穴日前被確認為冰臼。
  • 揭陽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古老的舂米工具
    .....」讀著潮汕的童謠,突然想到如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認識挨米(舂米)的工具。有幸在棉湖的二樓吳裡看到舂米的石臼和石磨,據住在二樓吳裡的街坊介紹,這舂米用的石臼和石磨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古時是用來舂米,有時兼帶著打餈粑的,直到碾米機的出現,這石臼和石磨就再也沒人用過了。
  • 每日一醉 20190226 舂米
    文/馭風看仔細了,是「舂」米,而不是「春」米,那底下是個「臼」,不是「日」。「舂」字念:「chōng」,它的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皮殼或搗碎。如舂米,舂藥。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
  • 雙人舂米陶俑:生動再現漢代勞作場景
    這件1978年出土於陵縣神頭漢墓、現陳列於陵縣歷史博物館的綠釉雙人舂米陶俑,長44釐米,高15釐米,系典型的漢代隨葬明器,生動地再現了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豐收後勞作的場景:兩人一前一後站立碓床之上,高低有致,手扶床欄,腳踏碓杆,合力舂米,起落似有樂感,似應哼唱著「舂米號子」。
  • 湮滅的石臼
    每逢家裡辦什麼大事了,我那瞎眼爺爺就一腳踩地,一腳踩在石臼上方那長長的木樑端頭上,隨著中間橫檔支點的作用,帶鐵的臼頭便雞啄米似的落入石臼中。那時,我只知道腳一踏一抬,臼中便「嘣嘣」響個不停,太好玩了,每每想一試身手,卻總免不了大人一頓斥責。「嘣嘣嘣」,「嘣嘣嘣」,幾個日月交替,糙米舂白了,糯米舂粉了,煮成飯做成粑,吃起來雖然口味甘甜,可我那瞎眼爺爺因為痛惜,也因為累,卻要「哎喲哎喲」地喊上兩三天。
  • 舂碓——一首古老的雪歌
    它由一個石頭掏空的石臼,和一個木製的舂駕組成,木架就像一個笨拙的展開雙翼的鴨子,兩個翅膀固定在兩塊石頭榫卯裡,而它啄米的頭,倒像一個驢頭,套上金屬的嘴,然後由一個人或兩個人用腳踩踏它的尾巴,運用槓桿原理,就這麼踩它的尾巴——它的碓頭揚起來,放開它的尾巴——它的碓頭落下。
  • 建築攝影——婺源彩虹橋和水碓舂米作坊
    婺源的彩虹橋是一座古橋,建於宋代(1137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一座廊橋,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也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橋身由堅固的木材建造,橋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橋的名稱取自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境。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這裡稍作休憩,便可瀏覽四周風光,體驗自然之美。
  • 河南林州迎新春再現傳統舂米工藝
    河南林州迎新春再現傳統舂米工藝4) "← →"翻頁 2月5日,河南省林州市東姚鎮北坡村農民使用祖輩留下來的石臼
  • 懷舊老物件古老石臼
    石臼,又叫石椿,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藥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人們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藥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在農村,最為常見的就是用來研磨花椒、辣椒的石研臼。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裡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藥材。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誌。
  • 舂米俑見證古人艱辛勞作
    王硯才攝   古代,人們在食用稻穀等農作物種子之前,首先要把殼去掉,這一過程稱為舂米,舂米是古代農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勞動——    「臼頭舂米目圈紅,叫我細細怎呢會理家。 」2000多年前的一天,兩名婦女一前一後站在碓床之上,手扶床欄,腳踏碓杆,合力舂米,婦女的歌謠伴隨著木杵落在石臼裡的擊打聲,斷斷續續地傳出。
  • 柳林發現大型遠古石臼 至少有7000年歷史
    中新山西網6月22日電 近日,柳林縣楊家坪村發現一件珍貴的遠古石臼。據當時在場的人們回憶說,出土時裡面還有幾把石斧。  這件石臼質地為白石砂巖,呈圓臺狀,通高63釐米,上底直徑60釐米,臼窩口徑40釐米,深40釐米;下底直徑50釐米。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會意字「舂」字的古文字字形
    從「舂」字的古文字字形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舂」字的上部是雙手持一個石杵,下部是一凹下去的石臼。什麼是石杵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石頭材質的器械,也不完全都是石頭。古人在舂米的時候,雙頭持石杵的木柄向上提起來,石杵在地球引力的準用下往下落,正好利用這種向下的重力來碾壓帶有殼的稻穀、脫皮之後經過淘洗下鍋。不過在石杵向下落的過程中要用手扶著石杵的木柄,一是防止石杵落在石臼的邊沿上,對石臼造成破壞,而是保證石杵與稻米接觸,從而碾壓稻穀的皮兒,達到稻穀脫皮兒的目的。
  • 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舂」字的古文字字形與意義
    從「舂」字的古文字的字形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舂」字的上部是左右兩隻手共同拿著一個石錘,下面是一個石臼的「臼」的形狀,表示一個石制的容器。二者聯合起來表示舂米這一個動作,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勞作畫面。
  • 昔日老物件「石臼」 蕪湖市民想捐給博物館
    原標題:昔日老物件「石臼」 市民想捐給博物館日前,市民闞先生致電本報新聞熱線3838110,說自家有一個老物件保存了20餘年,目前因為家裡搬遷,他想將這隻「大塊頭」捐贈給市博物館,不知這個在他看來是「老古董」的玩意兒,到底有多大的收藏價值。
  • 裱褙、刻版印書、舂米、油紙傘……這些福州老行當,你還記得嗎?
    不經意間,也許你沒有發現,一些福州的老行當,正在漸漸的退出歷史的舞臺。當鋪、裱褙、刻版印書、舂米……這些福州的老行當,曾與人們的生活千絲萬縷地連在一起,帶著我們童年時美好的記憶,也帶著老一代人最淳樸的生活痕跡。
  • 松江「米道」的故事,你知道嗎?
    民國前,葉榭地區糧食加工均為手工操作,有「窯臼」(手舂)和「石臼」(腳踏)2種。人們普遍使用的窯臼又稱「窯缸臼」。一臼可舂稻穀5公斤左右,用時手提舂米鎯頭。舂米鎯頭是裝上木柄的石塊,木柄的另一端套上鐵箍,防止磨損。鎯頭有三四公斤重,舂一二小時,經幾次去谷糠,才成白米。多糧戶使用石臼,挖坑置臼,一臼可舂米40公斤左右。
  • 鄒平西董街道發現花崗巖材質古代石臼
    齊魯網濱州5月27日訊(鄒平臺 劉濤) 近日,在鄒平縣西董街道夫村發現一巨型古代石臼。石臼材質為花崗巖,高約60釐米,外徑約55釐米,內徑約35釐米。雖石臼表面糙質,但造型渾厚、外形規整、徑口圓潤。  石臼俗稱石窩子,是古代先人用來舂米搗面的一種生活工具。
  • 日照旅遊攻略:石臼情緣
    石臼最早建村於宋代以前,據資料證實,石臼這個稱呼,傳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漁家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石臼街道的稱呼則始自1998年、在外人看來,石臼這個稱呼有一點拗口,但在本地人叫來卻非常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