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教授:大數據時代可能帶來三方面的倫理挑戰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重慶8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今天,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成都市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濤在此間舉行的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表示,數據時代的倫理困境。

    周濤表示,我們現在處在數據爆炸性增長的時代,但擁有這麼多數據並不代表我們就能夠駕馭這些數據,從很大程度上,我們所獲得的絕大部分信息都是來自於我們的信息中介。一個普通人獲取數據的甄別能力已經遠遠不能匹敵現在數據增長的速度,「這是我們大數據時代一個最大的挑戰。」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獲得的信息不管是淘寶搜索得到的結果,還是今日頭條推送給我們的新聞,都是信息中介通過算法幫我們做出的選擇。我們像一個嬰兒,我們不知道這些東西裡面有多少是營養成份,有多少可能有害。」他認為,我們從一個信息高度匱乏的時代,到所謂的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時代,僅短短幾十年,我們可能都沒有真正為這樣一個巨大的快速的時代變化做好準備。

    他認為,大數據可能從三個方面帶來倫理挑戰:

    第一是數據中立性問題。很多人直觀的覺得技術一定是中立的,數據因為客觀所以中立,並非如此。他以網絡購物說明,如果一個消費者購買的單體都是處於價格的中低端,或者對購物券很感興趣,那會被認為對價格特別敏感,他和對價格不敏感的比較有錢的人,搜索同樣一個關鍵詞,看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數據的時效性問題。計算機有幾乎無窮的記憶,只要有足夠的內存。「也許時間可以衝淡人對人的看法,但是時間無法衝淡計算機的記憶。」

    三是誰將來制定道德和倫理準則?他舉例說,人類開車,突然5、6個人橫穿馬路,不管做什麼選擇,都是對自身倫理道德的拷問,可能自私,也可能做出犧牲。但在無人駕駛時代,必須把這些寫成一行行冷冰冰的代碼,讓汽車自己做選擇。所以,當更多的無人駕駛進入到人類社會中的時候,或許它影響的不僅是道德和倫理的規則本身,而是必須要由它或者由某個委員會,來制定這樣的道德倫理標準,而不是由我們自己。「那這個時候,我們道德人格的修養還有什麼意義?會不會受到挑戰?這是希望大家考慮的第三個問題。」

    周濤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人可能會沒有工作,或者不需要他工作。「不管怎麼樣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要清楚的認識到,不管未來會有哪些讓我們更幸福快樂的東西,又或者有挑戰我們人類底線的東西,一個一個以數據為原材料、人工智慧為牽引的新的科技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大家保持一種冷靜的興奮,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去擁抱一個新時代。」

相關焦點

  • 教育數據倫理:大數據時代教育的新挑戰
    但是,技術是把雙刃劍,隨著技術與教育融合的不斷深化,基於來自教育場域中的數據而開展的科學決策、教育研究將成為新常態,基於數據的各類創新性教學服務將不斷湧現。大數據在為教育帶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孕育著我們無法預知的風險,由此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倫理挑戰。
  • 數據時代的倫理困境
    「一切都被記錄,一切都被分析」帶來衝擊最大的可能是倫理數據時代的倫理困境周濤一個「一切都被記錄,一切都被分析」的數據化時代已經到來。數據量的爆炸性上升和數據處理能力,包括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會給現有社會經濟結構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其中衝擊最大的,是可能的新倫理挑戰。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討論過一個可能的情形,就是當智能機器預測到你將在某時某地犯罪時,就可以在你還沒有實施犯罪的時候逮捕你!這聽起來比喬治·歐威爾筆下的《一九八四》還要恐怖。
  • 人民智庫|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的倫理困境及對策
    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六度空間理論得以完全展現,地區壁壘被完全打破也成為可能;然而同樣也使任何隱私洩露的負面影響被無限放大。因此,如何提高隱私保護的技術手段和加強隱私保護的法律手段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研究的重點。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面臨的挑戰。
  • 培養人工智慧時代的「弄潮兒」 天七墨池講堂大咖來襲
    中國網10月19日訊(劉楊)近日,天府第七中學第四屆科創體育節墨池講堂專場邀請知名大數據專家——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教授走進學校,為天七學子分享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領域的相關信息。講座中,周濤從理念與實踐方面,介紹了什麼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並通過同學們喜歡的足球比賽和團隊遊戲的實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數據的價值以及利用數據做出決策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 清華教授彭蘭:數據與算法時代的新風險
    個性化算法雖然帶來了個人信息服務水平的提升,但也可能在幾個方面將人們圍困:  一是信息繭房的圍困;  二是算法中的偏見或歧視對人們社會資源與位置的限制;  三是算法在幸福的名義下對人們的無形操縱。  數據時代個體面臨的另一個風險,是相關權利保護受到更多挑戰,特別是在隱私權和被遺忘權方面。要對抗這些風險,需要完善數據方面的基礎建設,包括數據素養的培養、數據的「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質量評估體系以及信息倫理規範的建立等。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彭蘭教授的新作,深度剖析數據時代的新風險。
  •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信息化帶來倫理挑戰
    當前,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有可能帶來倫理風險。本期觀察版的幾篇文章圍繞資訊時代的倫理挑戰進行探討。 ——編  者   資訊時代的倫理審視(人民觀察) 曾建平 ■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既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主體之間的關係,而是一種主體與類主體之間的關係。
  • 把大數據運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 電子科大教授周濤團隊在世界頂級...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寰)日前,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教授、高見博士在《物理報導》發表長篇綜述論文。《物理報導》是物理科學和交叉科學類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之一,是國際頂尖級期刊。大數據的運用改變社會科學的調查方式據周濤教授介紹,社會科學的研究非常複雜,其基本單元(人)要比物理學的基本單元(基本粒子)複雜得多。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極大的不完備性和不確定性,如政策和法律條文,不僅複雜,而且不容易用數值手段來刻畫。
  • 大數據時代下的倫理問題應當怎樣應對?
    大數據時代下的倫理問題應當怎樣應對呢?運用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發現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價值。但是,我們不能沉浸在大數據的熱浪中,冷靜思考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大數據帶來的倫理問題,更好地追求優勢,避免劣勢。此外,大數據分析可以通過使用的失範與誤導,如大數據進行研究使用的權責問題、相關企業信息網絡技術產品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責任問題以及高科技犯罪活動等,也是一個重要信息系統安全教育環境問題衍生的倫理問題。三是通過數據鴻溝問題。一部分人能夠得到較好佔有並利用大數據進行資源,而另一重要部分人則難以佔有和利用大數據技術資源,造成企業數據鴻溝。數字鴻溝將產生紅利,群體差異,加劇了社會矛盾的信息的不公平分配。
  • 對大數據時代中研究倫理的認識|20北大新媒體專碩真題解析15
    答題思路 本題實際上考察的是大數據對科學研究、隱私等的影響,只不過把落腳點放在了研究倫理上。但實質並沒有變化,因為研究倫理之所以可能受到衝擊,也正在與大數據所帶來的新的研究手段和效果。只要結合材料和研究倫理,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即可。
  • 應對新興科技帶來的倫理挑戰(大家手筆)
    基因技術、3D列印、人工智慧、大數據、納米技術等新興科技在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巨大風險和挑戰。例如,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讓人類從一般的智能活動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從事各種創新性發現、發明活動。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在我看來,技術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除非我們能脫離工具主義,否則就不會取得媒介技術和倫理之間的平衡。 工具主義認為技術是中立的,具有自身的特點。技術被機械地理解為不承載價值觀的工具。技術的好與壞取決於使用。
  • 人工智慧介入基因科學帶來哪些倫理挑戰
    又將帶來哪些倫理挑戰呢?本期我們邀請權威專家為您詳細解析。——編者人工智慧的介入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基因是生命的藍圖,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預測蛋白質結構,有助於了解蛋白質的作用,了解蛋白質如何行使其生物功能,認識蛋白質與蛋白質或其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無論是對於生物學還是醫學和藥學,都是非常重要的。
  • 周濤:從「麻將神童」到電子科大教授,中國人也能成為領域開拓者
    26歲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7歲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最年輕的教授、33歲獲得「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當時獲獎的還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很少有人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得到如此多的成就,但是周濤做到了。 1982年4月,周濤出生於成都市玉林小區的一戶普通人家。
  • 有效應對大數據技術的倫理問題
    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大數據具有的強大張力,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帶來革命性改變。但在大數據熱中也需要冷思考,特別是正確認識和應對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以更好地趨利避害。
  • 人工智慧時代對倫理的挑戰
    今天小編提出的問題是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的倫理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我自己並沒有答案,我有的只是問題,提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我們先講一個當我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背後合理性依據是什麼?倫理學會講到「電車難題」。
  • 大數據時代生命醫學倫理學的發展方向
    個體化醫療與精準醫療的結合,預示了大數據時代醫療變革的方向:通過數位化人體引發醫療健康革命。  一  大數據時代,一種潛在的變化正在顯現,掌控個人的醫療過程和醫療保健成為變化的核心。醫療大數據平臺的運營會隨著規模的擴大和效率的提高而關涉總體人類健康、社會公共善、共享的倫理和個人醫療服務方面的改善,從而推進醫學道德形態的革命性重構。
  • 大數據下的商業倫理:電商不誠信行為分析
    然而,電商行業也存在一些發展隱患,對商業倫理產生了挑戰,如誠信缺失、侵犯智慧財產權和欺詐等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每個自然人都是一個數據源,不斷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消費數據、交易數據、社交數據等,人們的各種行為都被數位化,成為一種重要資源。對於電商行業尤其如此,隨著大數據的融入,傳統商業倫理問題的呈現方式、影響程度、應對路徑等方面變得更加複雜、激烈,且不確定性更高。
  • 人工智慧倫理問題的時代鏡像與調適
    人工智慧技術自一出現,便伴隨著倫理爭議和道德評判。正因為人工智慧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及其可能導致的倫理後果難以預測,人們對人工智慧問題爭議不斷。作為一種具有顛覆傳統、重塑未來強大力量的技術,人工智慧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 公共管理倫理變遷:從傳統社會到大數據時代
    在這種情形下,正義的政治倫理也會在其中發揮「矯正」的作用,甚至作為一種現代公共政治所追求的目標而對「秩序」的政治倫理產生一種「擠出效應」。在持正義的政治倫理的人看來,公共利益的增長會帶來良好的秩序或者也叫「善治」,而僅僅以秩序為政治倫理為目標反而很難真正走向「善治」。二、大數據在公共管理中如何統合正義和秩序?
  • 貴大教授李傳兵:防控倫理道德風險 保障人工智慧健康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慧是一項戰略性技術,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在有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風險與挑戰。其中,倫理道德風險是一個重要方面。實際上,伴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關於其可能誘發倫理道德風險的討論從未停止。有人擔憂,資訊時代,人工智慧創造物已不僅僅是技術化的工具,而是越來越具有類似於人類思維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越人類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