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熱愛和平
——赴丹東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斷想
卜金寶
近日,我和雷鋒雜誌遼寧採訪團一行赴丹東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聽丹東市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該館已經連續6年閉館,即將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正式開館。
走進紀念館大廳,正面的「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浮雕群像栩栩如生,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巨型雕像巍然屹立,兩側分別是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和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這個場景立刻將人們帶回那個難忘的歲月。
隨著解說員的講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志願軍118師的入朝第一仗。2010年11月17日,我在南京見到張玉華將軍。他說,118師官兵在朝鮮戰場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不幸的是,1952年5月16日拂曉,漣川新寺洞師指揮部突遭敵機空襲,師長羅春生、師參謀長湯景仲壯烈犧牲。作為師政委,他眼睜睜看著戰友倒下,悲痛萬分。正因此,他對名利看得很淡。那次採訪,他為我留言:我有三個媽媽,生我的母親,養育我的人民,培養我的黨,生動表達了他的內心所感。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第40軍120師和118師打響抗美援朝第一仗。此後,10月25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
2010年11月17日,張玉華為記者留言:我有三個媽媽。
在展廳,我看到了麻扶搖作詞的志願軍戰歌。2008年11月14日,我在保定和麻扶搖做過傾心暢談。他本是個帶兵人,平生只寫過這一首歌詞。那是1950年6月,他在志願軍炮兵第一師26團5連當指導員。正逢部隊準備入朝作戰,為鼓舞官兵,他結合連隊官兵的思想實際創作了這首歌詞,在連隊演唱,沒想到竟一炮打響,成為志願軍戰歌。和麻扶搖告別,他為我題詞:經歷過戰爭的人,最渴望和平。
麻扶搖為作者題字留念。
全景畫《清川江畔圍殲戰》讓我過目不忘,它表達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部隊在三所裡、龍源裡、松骨峰等阻擊戰中的場景。我的老師長徐興禮,當年任38軍113師337團一營營長。正是他帶領全營官兵勇猛穿插,先敵5分鐘搶佔三所裡、龍源裡,切斷美第9軍退路,確保了戰鬥的勝利。聞此喜訊,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十分興奮,當即發來嘉勉電,在結尾處加上: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從此,萬歲軍的美譽不脛而走。
營長徐興禮(右一)和營部參謀等在抗美援朝前線。
雲山戰鬥中志願軍高炮部隊的一張珍貴圖片,則讓我想起前不久對文擊將軍的採訪。1950年11月1日,時任志願軍炮一師師長文擊率部配合志願軍第39軍,與美軍「常勝師」騎一師、大韓民國李承晚的第一師對決於朝鮮平安北道雲山郡,這是志願軍入朝後與美軍的首次較量,打得聯合國軍「美、李兩個第一師」 潰不成軍,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
雲山戰鬥中的志願軍高炮陣地。
2020年6月28日,作者訪文擊將軍(右)。
在志願軍空軍累累戰果的統計記錄圖片前,我想起了方子翼將軍。他是我軍歷史上第一位紅軍飛行員。新中國成立後,他奉命組建「空4師」並任師長,在赴朝作戰中率部擊落擊傷敵機88架。毛澤東批示嘉勉。將軍居功至偉,卻歷盡坎坷。但他始終堅持真理,從不說違心的話。他給我留言: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2011年1月5日,方子翼將軍(左)接受作者採訪。
陳列館有一具普通的菸具盒,是任榮將軍捐獻的。任榮曾任志願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副主任,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中方委員。他對我講過和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之間的故事。1950年10月23日,他奉命隨志願軍總部機關入朝,乘坐的吉普車上,除了秘書、警衛員外,還有一個「搭便車」的俄文翻譯。任榮對這位年輕人有些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裡見過,於是便和他攀談起來,原來在延安,任榮見過他,他是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毛岸英不幸遇難後,遺體被掩埋在大榆洞的山上。後來,任榮陪同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為毛岸英掃墓。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劉思齊和妹妹邵華長跪不起,撫摸著墓碑放聲痛哭。離開墓地時,劉思齊從墓地上捧了一把土,用手絹包起來緊緊握在手裡。
1959年2月中旬,任榮、劉思齊(左)、邵華(右)在毛岸英烈士墓前。
2008年6月,作者在武漢訪任榮將軍(右)。
陳列館裡,有一把志願軍特等功臣鄭起使用過的軍號。這把軍號的背後有段傳奇故事。2009年10月14日,我陪同遼寧省軍區鞍山幹休所離休幹部鄭起和老八路趙勇田參觀通信兵陳列館。鄭起給我講了來龍去脈。1951年1月3日,作為連隊司號員的他隨部隊參加朝鮮釜谷裡戰鬥。在連隊幹部全部陣亡的緊急關頭,他自告奮勇擔任指揮,率領剩下的17名戰士拼死堅守陣地。至最後一刻,他急中生智,吹起了衝鋒號。眼看就要到達山頂的敵人被這震撼人心的軍號聲搞暈了,急忙掉頭往山下跑……當團長李剛和政委任奇智登上陣地時,看見的是7個遍體鱗傷的士兵。戰後,鄭起榮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級英雄榮譽稱號。
作者和鄭起夫婦參觀通信兵陳列館。
每張照片背後都有血與火的故事,每件實物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一個上午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離開紀念館時,我和副館長宮紹山做了交流,言談中洋溢著對志願軍英雄的敬仰之情。他說:紀念館的同仁有一個想法,挖掘好利用好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講好志願軍的故事。這既是對英雄精神的學習,也是一種傳承。
離開紀念館,那天上午在鴨綠江邊散步看到的景象浮現眼前:當年美軍轟炸的斷橋處一側廣場,一群年輕人盡情地跳舞,一群老人專注地打拳。「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家鄉……」的歌聲,悠揚動聽。一對少年「我們熱愛和平」的雕像,則默默端立在廣場旁邊的綠茵叢中。
此時,開國將軍吳瑞山對我說的一段話在耳邊響起:再有戰爭,我還要上戰場。因為和平是祈求不來的。
是啊!中國人民渴望和平,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當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甘願以血肉之軀贏得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和平。今天的人民解放軍同樣不辱使命,定當履行起這個歷史的責任。
作者簡介:卜金寶,山西省萬榮縣人,高級編輯,1974年入伍,1976年立三等功,1978年立二等功,1979年獲二級英模榮譽稱號,2009年9月被表彰為「全軍先進老幹部工作者」,2019年1月被表彰為感動山西十大國防新聞人物。拜訪過300餘位開國將軍和英模人物,應邀在軍內外作報告300餘場,引起強烈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