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是老百姓邁進法庭的第一道門檻。在立案登記制實施一周年之際,北京晨報記者跟隨朝陽法院立案庭法官孫元,體驗立案法官的堅守與艱辛。
工作窗口 訴求五花八門
朝陽法院立案接待時間從早上8點30分開始。記者提前15分鐘來到朝陽法院,看到門外已排起近30人的長隊,等待辦理立案。而在立案庭內,13個窗口一字排開,法官們已端坐在接待窗口前準備就緒。
坐在5號立案窗口的孫元,熱情地向記者揮手打過招呼後,介紹起立案庭的工作流程。「咱得快點說,馬上就開門了。當事人來了先取號到登記窗口登記,被叫到號再去相應的窗口立案,然後拿票據去交訴訟費。我們現在還有網絡預約立案窗口,當事人可通過網上提交材料,審核後直接來取票交費即可。」話音未落,接待工作開始,人群一擁而入,剛才安靜的大廳立刻熱鬧起來。
「我要離婚,立案理由寫啥?」、「人家把我車撞了,怎麼告?」、「人家借我的錢不還,需要什麼材料?」……當事人五花八門的訴求,表達也前言不搭後語,記者聽得雲山霧罩,孫元則思路清晰,逐一做出通俗易懂的解答。出人意料的是,這時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立案窗口,慈善家李春平(見圖)拿著一張蓋有朝陽法院公章的騰房公告,直接找到孫元,詢問公告是否為朝陽法院出具。孫元接過公告,迅速地在電腦裡搜索一番,「這張公告是法院貼的」。李春平聽罷匆匆離去。
快言快語 日均立案30件
「我們不但得對答準確迅速,給當事人實質性幫助,而且說話時還得提高嗓音讓對方聽清楚,當然也不能太大聲,不然會被誤解為態度不好。」問答間隙,在法院工作了近15個年頭的他,向記者介紹自己的一套經驗。記者注意到,兩個小時過去,孫元始終無暇端起放在桌子上的茶杯。不過在他看來,這種節奏可還算不上忙碌,要知道,2015年5月4日,實施立案登記制的首個工作日,孫元曾一天辦理了208起立案。
他回憶,那天一大早,就有一位律師拉著一個大大的行李箱,來到他的立案窗口前。這個律師是為其代理的某熱力公司向208名業主追索供暖費立案,「足足用了一天時間,9個多小時,才整理完」,孫元將這208個案件逐一錄入登記、出票、籤字確認完,也到了下班時間。「之前有些物業公司收取物業費後卻疏於管理,和業主產生矛盾,而他們不想著如何改進服務化解問題,卻把問題直接拋給法院,所以那時法院對物業供暖糾紛案稍有控制。而自從立案登記制實施後,對依法應受理的案件要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導致這類案件數量一下子大幅增長。」孫元介紹說,立案登記制實施後,他每天的立案數量從10多件提高到30件左右,此外「民告官」的案件受理量也有所提高。
耐心解釋 指導成功立案
此時一男子來到窗口前,表示要起訴某城區的工商管理局。孫元仔細翻看材料後,發現對方並未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首先向工商局提出賠償。「你是不是幫著工商局,讓我來回跑?」該男子語氣很不客氣。面對質疑,孫元從容淡定,先為當事人解開心結,有理有據地解釋了不能立案的原因,並向對方出示《行政賠償法》的條款。男子仍不甘心,拿出手機查了一會兒,又搬出《物權法》質問。孫元則耐心解釋,其訴求與《物權法》無關,屬於行政賠償。男子漸漸被說服,孫元又詳細告知了申請賠償的步驟。臨走前,男子的臉色緩和許多,還特別對孫元道了聲「謝謝」。
孫元告訴記者,這個當事人還算通情達理,有人則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立案登記意味著只要起訴就得立案,無論起訴材料是否齊備、法院管轄是否得當或是否屬於法院主管,一旦訴求得不到滿足就情緒激動。「這時我們只能一遍遍地講道理,並一次性全面告知立案材料不完善的地方。」要用換位思考來面對那些「發脾氣」的當事人,甘心做他們的「出氣筒」,不怕自己成「話癆」。
想方設法 化解奇葩案件
正說著一位女子走進立案庭,要起訴著名作家海巖,稱海巖與某境外通訊社利用監控系統對她監聽監視,致其腳心發熱、不能穿鞋且夜不能眠。因女子之前曾多次提起相同訴訟,立案庭的法官們都知道她患有精神疾病,所以拒絕了她的立案申請。沒想到這可激怒了女子,她坐在取號處歇斯底裡地大喊大叫,有法官上前勸慰也無濟於事。
立案庭副庭長林上爽聞聲趕來,詢問女子是哪裡人。「您管我哪兒人幹嗎?」對方氣勢洶洶地回答。林庭長讓她出示身份證,得知她為浙江文成人後說,「你看,我也是文成人。我聽說當地政府找你呢,你快走吧。」女子瞪了林庭長一眼,說「我不走!」林庭長假裝用手機打電話說,「你們要找的人在這呢!」該女子一聽,抬腿就跑了出去。「對待這樣的當事人,我們只能順著她的思維走,通過一些方法勸他自願離開。」林庭長說。
看到事情圓滿解決,坐在窗口關注著此事的孫元又立刻忙起手頭的事來,在平常人看來瞠目結舌的一幕,對於這些立案法官卻是見怪不怪。孫元說,立案登記制實施以來,他遇到過多起奇葩案例。今年五一放假前一天,一位來自遼寧的趙女士找孫元,此前她經常沒事就來找立案庭的法官「聊天」,要求中石油、中石化賠償其名譽損失、人格尊嚴、精神損失等各五百億。「她說自己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有中藥精油的發明專利,她之前是齊魯石化系統內的教師,後因評職稱問題,被中石油、中石化安排的人所迫害。」孫元說,這位趙女士的起訴書寫得頗為傳奇,但沒有任何證據,嚴格意義上根本形成不了訴訟。「可不收材料她就不走,也不要裁定書,她就是把法院當成了精神寄託所。所以每次我都收下她的材料,這樣她才會滿意離開。」由於孫元機智善談,又有耐心,庭裡遇到棘手的案件大多都會指派給孫元解決,其他法官拿不準的問題,也會找他商量。
■記者手記
立案法官同樣精彩
孫元從小對法官的職業特別嚮往,那時他腦海中的法官是坐在高高的審判臺上,敲著法槌,看上去很牛的職業。入行後,他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日常工作中,法官常會遭到不理解甚至被當事人辱罵,他也曾為此感到委屈。如今經過多年的錘鍊,孫元已經在心中勾勒出法官的另一個形象,每當他的解答對當事人有所幫助,也會生出很多成就感,立案工作同樣精彩。
而記者跟隨立案法官在大廳裡共度一天,親身體會過才知道立案工作的堅守與艱辛,他們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要有處事不驚的深厚個人修養,還要有像百科全書一樣全面紮實的業務知識。作為法院系統的第一道崗,他們的角色本身也是一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