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

2020-12-03 南京大學哲學系

回顧

2019年6月1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教授應邀在南京大學哲學系314教室做了題為「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的講座,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維中教授擔任主持人。本次講座亦系由安徽涇縣水西書院支持的水西佛教學術講座第一講,水西書院負責人釋宗行也來到了現場,楊教授及在座師生對其表示熱烈歡迎。講座伊始,楊教授首先介紹張教授的學術專長與成就,隨後張教授正式為在座師生做講座。

張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學說,張教授指出,中國佛教教相判釋的嘗試始於南北朝時期,智者大師例舉南北朝時期在判教學說上的十家異解,即「南三北七」,並對此加以批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學說。

張教授進而具體介紹所謂「五時」,是指智者大師依照佛說法的先後次第對全體佛教所作的縱向判釋,分別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以及法華涅槃時;「八教」則是指「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前者指頓教、漸教、秘密教以及不定教,後者指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張教授特別指出,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不可機械地進行劃分。並且「五時」與「八教」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通過有機地結合,從縱和橫、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對全體佛教作出了次序井然、條理清晰、邏輯周全、體系完備的判釋。

張教授繼而介紹了智者大師在對全體佛教作出判釋的同時,提出的「法華三教相」說,即根性融不融相、化道始終不始終相、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智者大師通過「法華三教相」的判釋,凸顯了《法華經》的重要地位,為以《法華經》為根本宗經的天台宗的創立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論證。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中道思想」中,張教授以「但中」與「圓中」概括智者大師的中道思想。張教授提出,智者大師的全部佛學理論,都是圍繞著「諸法實相」為中心而展開的,智者大師的思想特點就在於「諸法實相」論是以「性具」為特徵的,在實相層面上則具體表現為「三諦圓融」。

張教授之後具體結合「三諦圓融」說,梳理了天台「中道」思想的根本特點。智者大師將佛教傳統的「二諦」說發展成「三諦」說以顯明「中道」,並將「二諦」說分成七種,這七重二諦又分別與七種教相相對應。張教授指出,智者大師實際上已經逐漸偏離了傳統的真、俗二諦的二分法,而轉向真、俗、中的三分法,由此,智者大師便在傳統「二諦」說的基礎上開出了「三諦」義。張教授進一步指出,智者大師通過對「七種二諦」和「五種三諦」的分疏,區分了「但中」與「圓中」的不同,前者只是一個空洞的真理,後者則具有廣大的力用。

最後,張教授總結,智者大師對傳統「二諦」說的揚棄,不僅僅是相對外在的語言表達的方便性問題,更是對傳統「二諦」說理論主張和思想傾向的揚棄和超越。別教的「但中」是對「空」與「假」的揚棄,而只有從圓教三諦圓融立場出發的「圓中」才是真正的中道。

在講座的最後,楊維中教授簡要回顧了張教授精彩的講座內容,並對張教授關於三論的四重二諦與天台的三諦觀存在區別的觀點進行了簡要的評述,且希望日後人大哲學院與南大哲學系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與分享。楊教授點評結束之後便進入最後的學術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就天台問題向張教授請教,張教授皆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編輯 / 高仁剛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但縱觀中國佛學思想史的發展線索,在智者提出三諦學說之前,中國的佛教僧人們一直是以二諦思想來理解佛教的最高真理——「實相」的。對智者來說,三諦說的提出與建立,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總是有一定依據的。鑑於三諦說在整個天台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能夠理清智者提出三諦說的思想依據,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及深入地理解智者乃至天台思想。
  • 天台宗理論學說的特色——朱封鰲
    天台宗的佛學理論之所以博大精深,除了博採中外佛學界的傳統學說外,還有許多自己新的發揮創造。例如一念三千之說,智者認為人的當前一念識心,即含有三千種法的內容,以顯宇宙的全體。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極其重要的義理。此外,如五時八教,也是天台宗的獨創。《天台四教儀》中說:「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言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是為五時,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五時是就佛在不同時期說法,而分佛法為五個階段。
  • 重慶佛學院舉辦「智者大師與佛教中國化」講座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宗教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學明教授在重慶佛學院做題為「智者大師與佛教中國化」的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慶佛學院)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慶佛學院)2019年11月25日9時至11時,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宗教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學明教授在重慶佛學院做了題為「智者大師與佛教中國化」的講座,重慶佛學院院長道堅大和尚與全院師僧參加了講座
  • 天台八教(一)五時八教的名稱由來
    五時八教的名目,在智者的《法華玄義》及《摩訶止觀》等著作原文中也已有談及,如《法華玄義》卷十中,他說:「故次《般若》之後,說《華嚴》海空,齊《法華》也,亦第五時教也。」以及「四教從轉法輪已來,時節節有異,今以轉法輪來八教通之。」《摩訶止觀》卷七中說「教門綱格,匡骨盤峙。
  • 教相判釋:空海對唐密日本化的貢獻——李尚全
    而最澄在天台山只學習了1年,且比較雜亂,天台、禪、密和律,統統吸收,所以回到日本以後,面對「日本人渴求的是密教性的咒術」[8]的信仰需求,不得不跟隨比自己年小7歲的空海學習唐密。弘仁三年(812),「最澄在高雄山神護寺接受空海的兩部灌頂」[9],取得了傳授唐密的資格,並與天台宗相融合,完成了天台宗在日本的密教化,稱之為「臺密」。
  • 著名佛教學者吳汝鈞先生到浙江省杭州佛學院作講座
    《佛教的當代判釋》是吳汝鈞先生新近出版的一本巨作,洋洋灑灑70多萬字。此本巨作是吳汝鈞先生以近50年的佛教學術研究為底蘊,將一生對佛教學術的研究與理解展現出來的恢弘之作。在講座中,吳汝鈞先生以四個方面簡單地闡述了「佛教的當代判釋」這個主題。這四個方面分別是:一是判教的目的;二是判教顯例;三是當代判教;四是十一分判。
  • 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 恭述大師生平
    天台智者大師像天台藏和大藏經中的天台宗著作目錄    法華三昧懺儀(chm版)     佛教在線消息 12月22日--24日(農曆11月22日--24日)為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因為智者大師是在定中往生的,關於智者大師的往生日期,有兩種記載,
  • 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誤讀
    (《大正藏》第46卷,第452頁)另外智者大師還廣引《中論》《維摩詰經》等。這都表明天台教門乃是以般若學會通《法華經》,而《法華經》所開觀法亦大同於般若,因此般若學乃是天台觀法之重要思想資源。事實上,天台宗的基本理論體系就是通過其對般若思想的獨特解讀而形成。  不過,印度般若學的精神與華夏文化的特點迥然不同。
  • 智者大師的放生思想及其影響
    其發展形式和理念經歷了哪些變化?本文作者對智者大師放生思想的解讀進行了認真的梳理,並高度肯定了智者大師放生思想在中國佛教放生史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本文經七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評審,被評選為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美文徵集獲獎作品。現摘錄部分與廣大網友分享。放生,一直是佛教徒具有神聖認同感的宗教實踐之一。
  • 《高僧傳》(15-3)創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及天台宗玄義
    智者大師常說《法華經》為一乘(見後文注釋)之妙典,暫且開示方便之權門(指權教【後文有注釋】而言),直接顯示真實之妙理。和廣大善男子善女子的小行,一同歸入廣大的一乘之境。智者大師根據自己修證的境界,建立體大思精,最富中國特色的天台思想。先開五重玄義(出《法華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
  • 天台智者大師:貴為2朝國師,曾與暴君隋煬帝楊廣以師徒相稱
    他無心插柳,卻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他就是智顗(yǐ),人稱智者大師。其實,當年那些創宗的祖師們,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說,要為自己創造一個派別。他們所想的是怎樣把佛教的思想,把釋迦佛所創造的思想,讓中國人能夠接受,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
  • 天台宗的判教為何受到歷代修學者的重視
    為什麼天台宗的判教受到中國歷代修學者的重視呢?我個人覺得有三個主要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它精準的條理化。智者大師用三種條理來整理佛陀一代時教。第一,他從教理的淺深次第。佛陀為什麼這個時候說這個法、那個時候說那個法,它前後的次第,就是五時的判釋。智者大師從佛陀的教法當中建立了三種條理,從說法的淺深、說法的方式、跟說法的時機建立一個立體的空間。我們從智者大師的三種條理可以隱約地知道,佛陀說法是有軌則跟章法的,在這三種軌則當中,個人的定位在哪裡,你很快就知道你應該怎麼走了。
  • 天台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
    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大師 據傳:生有重齒之相(即乳齒不換,恆齒並生),迥異他童。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十七,訪道浙東,遇金華方巖和尚,示以天台止觀法門。
  • 賴永海:性具與性起 ——天台、華嚴二宗佛性思想比較研究
    最後文章對這兩宗的心性說及其修行理論作了比較分析,論證了二者在佛學中國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土後,先是與方技相通,至魏晉轉而依附玄學。與玉柄麈尾之玄風相激颺,般若學至兩晉遂蔚為大宗;南北朝時,義僧輩出,論師稱雄,佛學界出現一種諸師異說,百家殊唱的局面;而隨著天台智者倡「會三歸一」,隋唐佛學出現一種交匯融合的潮流。
  • 淨界法師開示天台宗的判教為何受到歷代修學者的重視
    在中國佛教一千五百年歷史當中,影響佛教最深也最受歡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為什麼天台宗的判教受到中國歷代修學者的重視呢?我個人覺得有三個主要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它精準的條理化。佛陀為什麼這個時候說這個法、那個時候說那個法,它前後的次第,就是五時的判釋。智者大師從佛陀的教法當中建立了三種條理,從說法的淺深、說法的方式、跟說法的時機建立一個立體的空間。我們從智者大師的三種條理可以隱約地知道,佛陀說法是有軌則跟章法的,在這三種軌則當中,個人的定位在哪裡,你很快就知道你應該怎麼走了。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當然也有人認為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如果從一般佛教歷史的發展而言,智者大師早于吉藏大師。 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爭議。如果從各自的思想正式形成的時間看,三論雖形成于吉藏大師,而天台則實質上形成於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從此意義看,實際上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而且也正是由於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後來各家立宗興派以發揚自己學術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宗派的興起。
  • 智者大師:來自公安享譽世界的思想巨匠
    智者 大師以驚人的智慧,獨特的思想,薈萃眾家之說,既 統一了教內思想,又與其他宗教融會貫通,促成社 會共識,結束了當時佛教的「紛爭」,為隋唐佛教繁 榮奠定了基礎。智者大師的佛學思想,既不是對印度佛教典籍 的照搬,也不是對中國文化的拼湊,而是佛法與中 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與時代需求相結合的智慧 結晶。他在破解南北佛教長期紛爭局面的同時,奠 定了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歷史地位。
  • 《妙法蓮華經》‖ 智者大師之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是由天台宗第四代祖師,天台宗判教體系的實際創立者,智者大師所立,智者大師為了解釋清楚佛經內的甚深意理,從五個角度分別為大眾宣說,所以又叫做五重玄談、五玄、五章等,自大師後,天台宗法師解經皆以此為例。
  • 天台宗概述
    由此可見,龍樹思想是天台立宗的根本。 三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倡導定慧雙修,晝則談佛法理論,研究義理,夜裡專修禪法,對白天所學的義理,進行抉擇思維,教法因之大振。因其晚年居南嶽衡山,故世稱南嶽大師。慧思禪師的弟子很多,但得其心印者唯有智者一人。智者大師,諱智覬,天台宗的實際創始者。慧思讚嘆智者「非爾弗證,非我莫識。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此外,在教導修行和修心(如「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六波羅蜜」的禪定、般若)方法時,歷代高僧大德有不同的側重和闡釋,從而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仍發揮影響力有三個宗派:禪宗、密宗、淨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