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Dadai st)作為20世紀著名的西方美術流派之一,以其質疑一切法則及反對拘泥某種形式的做法,顛覆藝術的自律性。目的是打破傳統美學的對藝術的限制,重新定義藝術,拓展藝術的邊界,為探索藝術的新形式和新結構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0世紀初世界藝術史上產生了一次革命,一批年輕人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藝術的前提、準則和邏輯基礎,甚至是審美及秩序的概念。他們自命名為達達主義(Dadaist),成員主要來自德國的巴爾、羅馬尼亞的特·查拉、法國的讓·阿爾普和美國的畢卡比亞及法國的馬塞爾·杜尚等。作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國際性藝術運動,達達主義有其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周邊環境遭到嚴重摧毀,導致精神上的崩潰,以往安閒平穩的繪畫面貌已經不再能夠打動人,達達主義用一種幻想和離奇的視覺形象來表達對世界的反映。「Dada」名稱的本身並沒有任何含義,是發起者用裁紙刀插入字典中信手所得,以示其為反理性的拒絕一切傳統的藝術活動。達達主義滿足了人們極端的強烈的甚至不計後果的審美要求,顛覆了藝術的自律性,其對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一、美不是藝術的唯一表徵
根據傳統的解釋,藝術是人們遵循美的規律及自身的審美觀而創造的具有觀賞性價值的美的形式,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美醜的主觀審度和判斷的表現,其所依據的尺度是使萬物為美。但是藝術實踐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的特徵,為此,達達主義就對傳統藝術觀提出了懷疑:藝術是不是就要是美的?那麼不美的還算不算是藝術?代表人物馬塞爾·杜尚在1917年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會上送交了一件代表性的作品——《泉》:這是個白瓷小便池,杜尚把它倒置過來,在上面籤了個R.Mutt的假名,就送去參加藝術展。這一大膽的舉措遭到了獨立藝術家協會的拒絕。此後杜尚又搞了「現成物體之輔助」的作品,他在達·文西《蒙娜麗莎》的複製品上用鉛筆加了幾筆小鬍子,並取名為(L.H.O.O.O》,蒙娜麗莎的「小鬍子」成為藝術虛無主義的一部分。杜尚的這些作品不受形式主義審美原則限制,而是運用反美學原則,傳達給人們對美學的嘲諷和解構。
被杜尚命名為《泉》的小便器是美還是不美?如果根據傳統的藝術定義,那它就不是藝術。以固定的邏輯去界定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藝術實踐,其結果必然是導致理論的惰性和不斷變化發展的藝術實踐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塔塔克維茲在《六個概念的歷史:論美學》中也說:「後來的藝術和當前的許多藝術,至少從達達主義以來,已經不再回答這樣的定義。美不僅不是藝術的清晰特徵,而且甚至不是一種必要的特徵。通過美來定義藝術是否具有有效性,這種懷疑1900年就出現了。」因為這些藝術大都既不具有平衡、明晰與和諧的形式,也不給人以審美的愉快。杜尚認為「藝術應該是服務於思想的,而不僅僅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服務於視覺」。因此不美的也是藝術,甚至許多「醜」的東西也同樣是藝術。單純用美來定義藝術或把美視為藝術的本質,並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二、反創造性的審美觀念
一直以來,藝術始終被視為一種創造性的形式。然而杜尚提出:「我羞於用創造這個詞,這個詞的原意,社會性的意義是挺好的。但從根本上說我不相信藝術家的創造功能,他和其他任何人是一樣的人,起先他們都是被稱為工匠的,我更中意這個稱呼。」他的諸多作品也證實了這一點,包括《泉》和(L.H_0.0.Q》。杜尚通過這些作品替達達主義「現成品」這個觀念確立了新的定義,生活中的一件普通的東西放在一個新的地方,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和一個全新的欣賞角度之後,原來的作用就消失了,意義也改變了。藝術可以隨便是什麼東西,藝術創作完全掙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開闊特·查拉在起草《l918年達達宣言》時也宣稱達達主義藝術家抗議傳統藝術的自律性。他創作達達派詩歌所用的方法是把報紙上的文章剪成小塊,然後把它們裝進一個口袋,搖動袋子後再把他們灑落在桌子上,然後稍加整理,一首詩歌便創作而成。而這種創作方式更是大量地存在於達達主義派的繪畫藝術中,著名的達達主義派藝術家讓·阿爾普在一次絕望中把一幅畫撕碎後扔在地上,這一偶然的行為,卻使他意識到這是繪畫創作的一種有效方法。達達主義者們運用文章的上下文,個人或某件事件的照片,公告,書籍封面,甚至是舊車票等,經過剪切和拼貼構成他們的藝術作品。挪用、複製和拼貼,成為達達主義藝術創作的主要方法。從根本上說,這些方法都是與傳統藝術中的獨創性相對立的。如果說達達主義有其「創造性」的話,那就是它創造性地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創造性概念,很大程度上掙脫了藝術創造自律性的窠臼。
三、藝術與非藝術界限的消解
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是一種高於生活的高雅形式,一種與生活世界有著實質性區別的精神世界。杜尚對此持反對意見:「藝術並不崇高,它可以隨便是什麼東西,不值得我們對它有太高的推崇。」他的那些基於日常生活題材所創作的藝術,都是把傳統美學所拒絕的非藝術物品帶入到藝術作品中。如他的《旋轉的飾板》,就是把一隻自行車的輪子裝在廚房凳子的頂端:《斷臂之前》,是他從商店裡弄來一把鏟雪的鐵鏟,然後在上面寫上「斷臂之前」就算完成。在達達主義藝術家看來,藝術就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藝術已不再是一種形式的創造,而是現成物品的直接與非直接的挪用。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提到「傳統美學不管多麼大膽,而不逾越藝術的界限,即使對社會有顛覆作用,也仍站在秩序的一邊;後現代主義溢出了藝術的容器,堅持認為行為本身就是獲得知識的途徑,不是為藝術,而是為生活存在的適當場所。」以往的獨屬於藝術創造領域的美學形式,已經進入日常生活世界,以往高級視覺領域的特權地位。也已經被文化工業的複製和大眾傳媒迅速顛覆。現成的因素以某種隨意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體現了達達主義式的創作幽默這種方式消解了藝術與非藝術作品的界限,打破了藝術的自律性,抹去了真實物品與藝術作品的可區分性,真實物品同樣可成為藝術品。藝術超越了以往高雅的美學界限,繼而轉向真實的生活世界。藝術本身的發展,特別是達達主義以來的藝術發展,已經充分顯示了藝術本身並不是在一種封閉的類型範疇內發展的,而是一種不斷創新的開放性領域。它提醒人們注意這一點,即藝術實踐的開放性總是質疑著美學的概念封閉性。既然藝術是一種開放的概念,我們就應該以開放的立場來對待藝術問題。達達主義極端的「現成品」藝術行為,質疑著傳統的藝術美學,嘲弄藝術體制和藝術教條,這是對藝術自律概念的一種顛和解構。但是,作為一種藝術探索,其目的並不是真正反對藝術,而是為了打破傳統美學的對藝術的限制,重新定義藝術,拓展藝術的邊界,為探索藝術的新形式和新結構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預示著更為廣闊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