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謂是歷盡艱險的一年。
新冠疫情的爆發,極大程度的改變了人們原本的生活,不少的行業都受到了疫情的衝擊而顯得萬分低迷。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卻也在悄悄地迅速崛起,讓人們的生活迎來新的改變,線上辦公、線上學習考試等大行其道,線上醫療平臺也加速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受疫情影響,線下問診、購藥都受到了極大的局限,不少人將醫療需求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而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也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線上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也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
在線醫療飛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卻也受到不少質疑。線上醫療平臺問診開藥,真的靠譜嗎?
今年三月,小李的父親受到了口腔潰瘍的困擾,「嘴巴裡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來越嚴重」。但是彼時正值疫情時期,無奈之下小李只能轉向了線上醫療平臺求助。
小李諮詢的第一位醫生是一家三甲醫院口腔科醫生,發送了口腔潰瘍的照片並簡單描述了病情後,該醫生最終診斷其為「舌炎引起的口腔潰瘍」,但是在服用了該醫生開具的消炎藥後,病情不僅不見好,反而愈發嚴重。
而後,小李又問診了其他平臺的幾位醫生,提供的明明都是一樣的照片和相同的病情描述,但診斷結果卻是各不相同,有診斷為「重度口腔潰瘍」的,有診斷是「念珠菌感染」的,還有人說是「口腔發炎」。最終,小李的父親到了縣中醫院看病,才確診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
一張照片卻在不同的醫生處得到各不相同的幾種結果,這不禁讓人懷疑,線上醫療平臺,是治病還是「致病」?
其實,線上問診所得結果不同也並非是醫生的問題。線上看病不像線下,線下醫生除了可以直接觀察患者的傷口、病情外,還會通過觸摸、按壓等多種方式來確定病情,同時還有相關的儀器用作輔助。而網絡平臺問診開藥,只能依靠照片和問詢,本來就很難實現「準確診斷」。網絡問診具有線下問診所沒有的漏洞,僅靠一根網線,對於病情的診斷,必然會有所誤差。
「在網上,你拿著正規大醫院拍攝的片子、出具的病理報告來複查、複診、諮詢都可以,但首診肯定不行。」有醫生說。
除了線上問診,在網上下單購買「處方藥」也是不少人的習慣性操作,身體出了問題不去醫院先去網上查一查是當今年輕人的自然反應。但是與線上問診同樣,線上購藥也存在較大隱患。
有網友出現脫髮症狀後,進行了簡單的網絡問診,醫生便開出了非那雄胺的藥方,但該藥是處方藥,並且有著「可能會對男性生育功能造成影響」的副作用,在線下醫院的醫生基本不會開出這款藥。同樣,有網友拿著去年年初的處方單去諮詢,而網絡醫生則是直接根據去年的藥方開出了同樣的藥。
「網際網路+」問診看病確實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無需冒著線下被感染傳播病的風險到醫院裡拿號排隊,甚至也不需要醫院裡的高昂收費,節約了不少的看病成本。但是,網絡醫療平臺問診開藥,卻也有著線下問診所沒有的風險。就像是處方藥設立的初衷原本就是為了規範國民用藥安全,醫療事故責任也能落實到具體的醫院、醫生,各地的衛健委都對醫院進行直接監管。但網際網路看病購藥卻消除了這樣的安全屏障,網際網路平臺對醫生毫無約束,開具處方藥也不需要經過審批,醫生診斷、開藥的安全意識全憑自覺,一旦發生安全事故,連責任追究都十分困難。
乘著科技發展的時代浪潮,「網際網路+」醫療模式正在積極探索,而疫情更助推了線上醫療平臺的發展。但是在監管上,這依然是一個新生產物,各個網絡醫療平臺也都還在探索合理的運營模式中。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於2018年頒布《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其中已經規定了醫療機構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時,醫師應當掌握患者病歷資料,確定患者在實體醫療機構明確診斷為某種或某幾種常見病、慢性病後,可以針對相同診斷進行複診。但是真正將「監管」做到完善,還是需要各方力量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