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春恨》
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離愁 一作:離情)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譯文
在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年少的人總是能輕易的拋棄送別之人登程遠去。樓頭傳來的五更鐘聲驚醒了離人殘夢,花底飄灑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無情人哪裡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惱,一寸相思愁緒竟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地角再遠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沒有盡頭,永不停止。
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又名「木蘭花」。
長亭路:送別的路。
長亭:古代驛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拋人:人被年少所拋棄,言人由年少變為年老。
殘夢:未做完的夢。
五更鐘、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時候。
一寸:指愁腸。
還:已經。
千萬縷:千絲萬縷。比喻離恨無窮。
創作背景
此詞為閨中人代言,述寫相思之情,創作時間未詳。實際上,此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賞析
此詞抒寫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託了作者從有感於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後的落寞等心情生發出來的感慨。整首詞感情真摯,情調悽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作者抒發人生感慨時成功地使用了誇張手法,更增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上片首句寫景,時間是綠柳依依的春天,地點古道長亭,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兩人分別之處。
「綠楊芳草長亭路」,上片起句寫春景、別亭和去路,用以襯託人的感情。因為就是在這芳草連天、綠楊茂密的長亭外、古道邊,那年少的遊子與自己的心上人告別了。無邊的「綠楊芳草」所描繪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給離別愁怨的抒發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年少」句敘述臨行之際,閨女空自淚眼相看,無語凝咽,而「年少」的他卻輕易地棄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婦的「所歡」,也即「戀人」,據趙與時《賓退錄》記載,「晏叔原見蒲傳正曰:『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傳正曰:『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豈非婦人語乎?』叔原曰:『公謂年少為所歡乎,因公言,遂解得樂天詩兩句:欲留所歡待富貴,富貴不來所歡去。』傳正筆而悟。餘按全篇云云,蓋真謂所歡者,與樂天『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這是晏幾道為其父此詞「年少」語所作的無謂辯解。實際上,此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二句,極寫相思之苦,哀怨之切。殘夢依稀,鐘鼓傷情;細雨迷濛,離情更苦,這正是那被拋棄的真情的悲哀。這兩句不僅有著音節對仗工整之妙,更表現了幽咽婉轉的意境之美。纏綿含蓄的輕歌低嘆,真切渾成的著意抒發,把暮春三月的細雨,五更的殘夢,樓頭離人花下的寂寞,連同所有的相思都勾連成一片,縹渺輕颺,茫茫無際。
下片用反語,先以無情與多情作對比,繼而以具體比喻從反面來說明。「無情」兩句,用反語以加強語意。先說無情則無煩惱,因此多情還不如無情,從而反託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深衷:「一寸」指心,柳絲縷縷,拂水飄綿,最識離懷別苦。兩句意思是說,無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絲萬縷,蘊含著千愁萬恨。詞意來自李煜「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
末兩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盡頭,故云「有窮時」。然而,別離之後的相思之情,卻是無窮無盡的,正所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裡通過比較來體現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對於那個薄倖年少,卻毫無埋怨之語。此詞寫閨怨,頗具婉轉流利之致,詞中不事藻飾,沒有典故,除首兩句為敘述,其餘幾句不論是用比喻,還是用反語,用誇張,都是通過白描手段反映思婦的心理活動,亦即難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晏殊的人生,在最初開啟之時就不平凡。當無數年輕或已不再年輕的學子,還在咬著牙關寒窗苦讀時,十四歲的他,已經是一名進士了。
他一生仕途平順,雖然偶被降職使用,卻無大起大落。他喜好宴飲遊樂,人生的很多時光,都在他的觥籌交錯、應酬唱和中度過,因此他被人們稱為「富貴閒人」或「太平宰相」。
在生活中,他比別人經歷了更多的生離死別,他的眼中也曾泛著淚光,但是他卻很少讓自己的眼淚掉下來過。
他溫潤如玉,曠達內斂,他把自己的種種心緒,以及對生命的感悟憂思,都寫進了他的《珠玉詞》裡。
他不但會作詞,還會做人,他就是北宋宰相晏殊。
01
少年進士,前程似錦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在撫州臨川。他沒有什麼顯赫的家世,他的父親只是撫州府的一個手力節級。
晏殊從小聰慧過人,5歲能詩,被視為「神童」。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聞晏殊的才名,大為稱奇,極力舉薦其進京。
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參加了殿試。在考場上,他從容作答,援筆立成,深受真宗讚賞,被賜同進士出身。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少年不但才華橫溢,而且特別誠實。殿試之後的第三天,要測試「賦」,卷子發下來,晏殊一看題目,他不久前才做過,因此趕忙請求老師,換個題目再做。
換了題目,晏殊的「賦」依然是最出類拔萃的。真宗對他愈加欣賞讚嘆,授以秘書省正事,讓他在秘閣繼續讀書深造。
當時的北宋,天下太平,士大夫遊樂宴飲成風,但是晏殊從官衙回來,一直在住所閉門研讀。真宗知悉,倍覺可貴,遂將晏殊選拔為太子的老師。
晏殊上任前,到真宗那裡去謝恩。皇上誇獎他不喜遊宴,是一個好青年。沒想到晏殊回答道:「我不去宴飲,是因為我沒有錢,如果我有錢,我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真宗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覺得這個青年實誠得實在可愛。
在接下來的宦途中,憑藉出色的才華和本性中的素樸淳厚,晏殊如魚得水,一路高升。年紀輕輕,他已任過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誥,判集賢院等職。
此時的晏殊,有錢有閒,公務之餘,他終於可以享受那種風雅熱鬧的生活。他隔三差五地呼朋引伴,與他們賦詩填詞,推杯換盞。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晏元獻公雖早富貴,而奉養極約,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而盤饌皆不預辦,客至旋營之。」
秋光向晚,小閣初開宴。
林葉殷紅猶未遍。雨後青苔滿院。
蕭娘勸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詞。
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
——《清平樂·秋光向晚》
將近而立之年,晏殊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因為他學識淵博,辦事幹練,真宗常將疑難問題,寫在方寸小紙上向其諮詢。晏殊將自己的答奏寫好,連同之前的紙條一起慎密封呈,真宗多有採納,將晏殊倚為股肱。
02
反對太后,被貶宣州
1022年,宋真宗去世,年僅十二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當時的宰相丁謂和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大臣議論紛紛,卻無計可施。
在這種情況下,晏殊果斷支持劉太后「垂簾聽政」,從而阻止了丁謂和曹利用的野心,使突遭國喪的宋朝,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最初的政治暗礁。
對於晏殊的鼎力相助,劉太后自然不忘嘉獎。晏殊被擢升為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後遷樞密副使。
此時的晏殊前程似錦,他多麼希望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樂秋天。晚荷花綴露珠圓。
風日好,數行新雁貼寒煙。
銀簧調脆管,瓊柱撥清弦。
捧觥船。一聲聲,齊唱太平年。
人生百歲,離別易,會逢難。
無事日,剩呼賓友啟芳筵。
星霜催綠鬢,風露損朱顏。
惜清歡。又何妨、沉醉玉尊前。
——《拂霓裳·樂秋天》
晏殊升官以後,劉太后欲提拔張耆升任樞密使,晏殊反對,太后不悅。
晏殊在工作上一貫嚴於律己,所以看不慣侍從們懈怠懶散。有一次在太清宮,因為侍從來遲,晏殊生氣地拿起手裡的笏板,直接將侍從的幾顆牙齒打落。
御史以這兩件事為把柄,向太后彈劾。仕途一帆風順的晏殊,第一次遭受了挫折。
1027年,晏殊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去宣州的路上,晏殊寫下了《踏莎行·碧海無波》: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
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
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瀟瀟雨。
在應天府任職期間,晏殊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範仲淹到書院講學,並且聘其全面主持書院的工作。
在晏殊和範仲淹的共同努力之下,應天府書院培養了一大批經世致用的人才,為北宋王朝輸送了新鮮的血液,應天府書院也因此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宋史》贊曰:「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03
措施得力,扭轉戰局
被貶宣州沒有使晏殊損失什麼,經過幾年的基層歷練,晏殊變得更加成熟穩健。1032年,已經回到朝廷的晏殊,再次獲得升遷,任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
天還是那樣好,景還是那樣美,但已年過不惑的晏殊,在宴飲歡聚的時候,卻體會到了與從前不同的人生況味: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走過半生,晏殊深知,那些美好的東西太容易失去,比如春光,比如親情,比如愛情。在很早的年紀,晏殊已經親歷了這些失去,所以他比別人更懂得珍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033年,太后欲拜謁太廟,有人建議太后著袞冕前往。太后詢問晏殊的意見,晏殊認為袞冕是皇帝祭祀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戴的正式服裝,太后穿著不妥。太后又不悅,將晏殊降職知亳州、陳州,晏殊達觀地接受了這個安排。
三月暖風,開卻好花無限了,當年叢下落紛紛。
最愁人。
長安多少利名身。
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
且留春。
——《酒泉子·三月暖風》
五年之後,晏殊再次被朝廷召回,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時值趙元昊稱帝,建立了西夏國,並出兵陝西一帶,宋軍連連敗退。
晏殊主張積極抗擊西夏,他全面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很快找出了宋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並採取了一系列比較有效的對策。
首先,晏殊撤銷了軍隊中的內臣監軍一職,將軍隊的指揮權交還將帥,從而使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其次,他大量地招募和訓練弓箭手,以作戰時人員補充之用;第三,他將宮中長期積壓的財務全部清理出來,以資邊關軍餉,除此,晏殊還追回了被各司侵佔的物資,大大充實了國庫。
經過晏殊的整頓,邊防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在範仲淹等得力幹將的指揮之下,宋軍很快平定了西夏的進犯。
04
官拜宰相,興學選賢
1042年,晏殊位極人臣,官拜宰相,開始了他最輝煌的政治生涯。
晏殊對國家的教育一貫比較重視,任宰相以後,他和樞密使範仲淹一起,大力倡導各州、縣立學,在官學中設置教授,並改革教學內容。
在他們的極力敦促之下,從京師至郡縣,自此都設有官學。這場自上而下的教育運動,被稱為「慶曆興學」。「慶曆興學」的推行,使北宋的教育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也使北宋的文化盛極一時。
除了重視教育,晏殊還非常注重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他雖身居高位,卻從不嫉賢妒能,而是獎掖後進,唯才是舉。範仲淹、孔道輔、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皆出自晏殊的門下,並且經過他的栽培和引薦,這些人都成了北宋的中流砥柱,朝廷重臣。
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晏殊被孫甫、蔡襄彈劾罷相,貶為工部尚書知潁州,後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
晏殊被罷相,撰修墓誌只是一個藉口,有人誣陷他和範仲淹、韓琦等人結為「朋黨」,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晏殊的相位被罷免之後,範、韓、富等人也相繼被逐出朝廷。一向曠達灑脫的晏殊,為此傷感地寫下: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在人生的最後十年,晏殊一直在地方上任職,直到最後病重才回京治療。雖然真宗和仁宗對他也很不錯,但是在遠離朝廷的日子裡,晏殊覺得自己就像那個飄零天涯的歌者,是那樣地渴望真正的知音: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
花柳上、鬥尖新。
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
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謾消魂。
衷腸事、託何人。
若有知音見採,不辭踏遍陽春。
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山亭柳·贈歌者》
05
婉約詞中,情致無限
晏殊是北宋婉約詞派的重要作家。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的精髓,又深受馮延巳的影響,詞風溫潤秀潔,典雅流麗,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晏殊的詞,雖然繼承了花間派深婉含蓄的風味,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晏殊不僅對花間派在題材上有所開拓,而且能夠將自己的生活感悟,提升為哲理意象,從而使他的詞韻短而意長。
晏殊大概在弱冠之年,就遭遇了雙親的離世,他的弟弟晏穎十八歲早夭,他的前兩任妻子也年紀很輕就去世,所以晏殊的一生再富貴,這麼多的生死,也會使他的心中蒙上一絲哀愁。
但是晏殊不是一個激情主義者,他不需要傾訴,更不需要宣洩,他將自己的感情克製得恰到好處。他不讓你看見他的悲傷,更不讓你看見他的眼淚。讀他的很多詞,你最多感受到一種如雲似霧的清愁,比如這首《蝶戀花》:
南雁依稀回側陣。雪霽牆陰,偏覺蘭牙嫩。
中夜夢餘消酒困。爐香卷穗燈生暈。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歡,未免縈方寸。
臘後花期知漸近。寒梅已作東風信。
晏殊的詞中,有不少相思之作,雖然難以確定這些詞作是寫給誰的,但是那種幽遠情深,纏綿哀婉,卻足以將我們深深打動。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晏殊在他的詞作裡,還常常以一個宰相的視角,描寫貴族士大夫們的閒適生活。對這種生活,晏殊不言其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景致、情韻,就營造了一種雍容、富麗的意境,所以他的詞被稱為有「富貴氣象」。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闌幹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
06
成功之道,發人深省
封建社會的官場,波詭雲譎,危機四伏,很少有人能在宦途中獨善其身,順遂到老,晏殊是一個為數不多的意外。
他十四歲入仕,一生在位五十年。在這五十年裡,他沒有遭受過大的政治風雨,他的仕途一直在螺旋式上升。
雖然他也曾被貶到地方任職,卻從沒去過偏遠之地;並且每一次降職,晏殊都是帶著很高的政治待遇去的,所以晏殊的內心裡,應該沒有太大的委屈。
人們都說晏殊是先天的好命,卻不知晏殊能有一個這樣輝煌圓滿的人生,其實也是必然的。
晏殊的天性中有一種極其寶貴的品質,是很多的官員都不具備的,那就是非常的忠厚,非常的誠實。他一生不會阿諛奉承,見風使舵,更不會欺瞞皇上,居功自傲。
作為神童和少年進士,晏殊極具才華,他對朝政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他做事從不強出風頭,而是低調踏實,時時處處以朝廷為重。
晏殊舉薦了不少人才,卻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自己的兒子晏幾道,在朝中謀得一官半職。在他做宰相兼樞密使時,皇上提拔他的女婿富弼為樞密副使,晏殊為了避嫌,請求辭去兼職,但皇帝認為沒必要,因為他相信晏殊,可見晏殊在當時的口碑之好。
晏殊不但為官清廉,胸懷也特別寬廣。他和宋祁一度非常親近,為了能時常見到宋祁,和他飲酒作詞,晏殊甚至在自己的居所旁邊,為宋祁安排了一個住處。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和晏殊「親密無間」的宋祁,在晏殊被罷相的時候,表現得有些積極。他不但搶著寫罷免晏殊的文書,而且在文書中故意將晏殊說的非常不堪。
晏殊知道宋祁的作為以後,沒有多說什麼,他只是付之一笑,或許晏殊早已深諳人性的變化無常,所以不再大喜大怒了吧。
晏殊為官期間,深受皇帝器重,真宗和仁宗對他「倍加信愛,受特遇之知」。在他去世以後,宋仁宗賜晏殊「文獻公」的諡號,並休朝兩天,親去祭奠。
晏殊的學生歐陽修,在老師仙逝後,寫了《晏元獻公輓辭》,對晏殊的一生的品德和功業,做了一個中肯的評價:
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一時聞望朝廷重,餘事文章海外傳。
舊館池臺閒水石,悲笳風日慘山川。
解官制勝門生禮,慚負君恩隔九重。
自古宦海,為官不易,沉沉浮浮,孰能掌控?
晏殊以他的經歷和職業生涯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只有以才華為前提,以忠誠為底色,不貪不驕不怨,知分寸懂變通,低調圓潤,才有可能走向富貴,坐享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