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主題: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遺作品徵集及展覽活動
作品徵集時間:2020年3月—2020年6月
展覽時間:2020年6月13日左右(貴陽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指導單位:貴陽市文化和旅遊局
發起單位: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實施單位:貴州省人類學學會
貴州藍花敘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貴陽市市級非遺扶貧示範工坊)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病毒侵襲地球人類,時至今日世界人民還在災難中備受煎熬,守護地球家園計劃被提上議事日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我們是命運的共同體,理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我們不可遺忘此次疫情經歷的疼痛,我們要行動起來,以古老的手工技藝表達「萬物共生」的古老智慧和藝術思考,為了一次不可忘卻的紀念!用我們傳統工匠精神,用我們美好的心靈,做一次跨越時空的致敬,共同迎接抗疫的春天!
因此,在貴陽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下,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起,貴州省人類學學會、藍花敘事生活小館、貴州日報小梅訪談欄目、貴州藍花敘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執行了一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遺作品徵集活動,面向貴州和全國的手工企業家、手藝人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遺藝術作品99幅。要求傳承人用本民族祖靈護佑人的和表達「萬物共生」理念的儀式、故事、圖形,創作作品,作品上可以加入新冠狀病毒圖形。
自徵集消息發出之日起到現在,來自花溪區、丹寨縣、開陽縣、榕江縣等地的手藝人紛紛響應,針對徵集要求進行創作,有的手藝人還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型創作出了新式的蠟染圖形,他們稱呼為「病毒花」,融入原有民族表達護佑的圖形中,生成了僅因此次事件而成的特定圖形組合,成為2020年的獨特紀念。
花、鳥、魚、蟲、水渦渦……每一幅作品上都有自然的元素,少數民族服飾上以刺繡、挑花和蠟染等技藝呈現的儀式性「黼黻」之美,栩栩如生的描繪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生命哲學和生命形態下的山川水流、人文風貌和神話傳說。他們用神話構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意圖景,蘊含著「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美學思想,表現了人與對象共生的審美境界。貴州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精神家園,而這種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關係展現了貴州文化的精神。
楊婷婷作品
楊婷婷,安順人, 2016年3月成立安順市西秀區楊婷婷蠟染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現有員工25人,其中民族民間工藝師9人,高級工藝美術大師2名,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名。2020年,楊婷婷在西秀區蔡官鎮春暉小區異地扶貧搬遷小區成立《繡娘坊》蠟染、刺繡培訓就業基地,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以手工蠟染、蠟畫、苗族手工刺繡為主要培訓內容,以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傳統工藝製作為發展理念,為當地搭建學習傳統技藝和帶動部分苗族婦女自主創業的平臺。她曾多次參加當地舉辦的文化宣傳活動,參加了義烏、深圳、北京、上海、廈門等國內大型文化產業博覽會進行產品宣傳展示,推廣銷售。
這次楊婷婷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遺作品展覽活動的作品為一幅蠟染掛畫,名為《戰必勝》,她以逆行的背影和緊握的拳頭為創作主題,用古老吉祥的圖騰紋樣致敬疫情前線最美的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給人以抗擊疫情的無窮力量。這幅掛畫是她在疫情爆發初期,和弟弟共同完成。因為疫情防控,她在家用了7天的時間來進行創作,想藉此投入到抗擊疫情的隊伍中來。楊婷婷說:「希望將疫情防控一線的感人瞬間展示出來,讓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特別的宣傳,致敬一線最美的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用非遺凝聚更多抗擊疫情的精神力量。」
作品一
創作者:楊婷婷(安順市西秀區楊婷婷蠟染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地區:安順市西秀區
民族:仡佬族
年代:2020年
工藝:蠟染
尺寸:1.5*1m
材質:棉、紙
主紋:拳頭、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