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族來說,家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既是姓氏的歷史讀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讀本;對國家來說,家譜也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和國史、地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
關於家譜的起源,人們是眾說紛壇,佔據最主流的是:殷商起源、周朝起源、春秋戰國起源、宋代起源這四種說法。雖說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有一定的文獻資料, 但是每種說法都太片面,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是以文字出現為基礎的,而根據考證,早在文字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結繩、口傳方式存在於漫長的原始社會中。
周代時期,家譜就已經以文字的形式出現了,並且家譜只存在於世族之間,平民是無法擁有家譜的,一直到唐朝的時候,家譜還在被官府所壟斷。到了宋代時期,官方的修譜傳統禁例才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
家譜對中國各個朝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1、 歷史價值
家譜,人稱「私家史記」。其記載的豐富的歷史事件、民俗文化、社會經濟等資料,是它最主要的價值體現。毛澤東說過:「搜集家譜,族譜得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
2、 文化價值
一部完整的家譜,都記載著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最基本的內容。它是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是中國人尊老的樸素體現,更是對後人修身處世,樹立正確人生觀和為人處世基本原則的告誡。
家譜兩字,不僅代表國人對祖先的尊敬,更是教育下一代人的基石。一個家庭缺了家譜,就不完整,家譜是提升家族凝聚力,維護團結,增進各個家庭的信任,促進家庭間的互幫互助。更是給後人留下的教科書,讓後人可以得到經驗借鑑、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迪。
新中國成立以來,修譜風潮逐漸興起,尤其在改革開放和允許臺灣回大陸探親政策的扶持下,學術界以族譜作為研究資料的因素,各氏族修譜之風達到高峰。
家譜的格式經過年代的變更,現以歐式和蘇氏最為知名,其中(1)歐式是歐陽修創立,歐式家譜格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排列,五世一表;
(2)蘇氏是蘇洵創立的,蘇氏家譜格式的特點: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
,全部用豎線串聯,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
此外還有傳統牒記式,傳統寶塔式,圖文對照式,這裡特別說一下圖文對照式,它是世系圖和文字記敘部分分開編寫,世系圖採用寶塔式,清晰明了,文字記敘則較為詳細的記敘了每個人的名、輩、配偶等信息。
關於族譜,其印刷方式和紙張選取與印刷工藝在使用上有著不同的特點,就拿宣紙來說吧,由於其本身價格高昂,對於印刷機器的要求高,並需要人工完成,屬於高檔的家譜製作。由於宣紙昂貴的價格,剛好仿宣紙的價格適中,又能達到整體的高端典雅的效果,所以在家譜製作中受到客戶青睞。還有一種古譜紙的造價更加低廉,但是卻不及宣紙和仿宣紙印刷的高檔美感因此很少被人所選擇。
裝訂的模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古線裝,一種是精裝,兩者的區別就是古線裝裝訂方式大氣上檔次,有一種厚重感。深受名門貴族和大戶家族的喜愛。精裝的則是封面為硬殼,印刷工藝一般為燙金、燙銀、擊凸、擊凹、局部UV等。精美大氣。
小編要在這裡提醒大家的是,家譜的印刷製作還是要取決於製作者的經濟能力和印刷預算,不浮誇,不隨便,才是最好的選擇。
了解更多家譜文化,請關注中華家譜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