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2020-12-05 錦秋文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所以大意不得,對於修譜這件事,我們需要重視。

修譜一事,是家族的大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得失,而且關乎的家族的榮譽。家譜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說法,就是因為修譜一事太過於重要,家譜編修委員會一點也馬虎不得,所以才這麼慎重。

如果隨意應付,在不知家譜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就盲目去編修家譜,等到家譜印刷完成,分發到族人的手中,才發現,世系是錯亂的,文字是錯誤的,人名也是錯誤的,就連始祖的世系都沒有搞明白。編修委員會不僅愧對祖先和族人,而且還會遭到族人的猜疑:是不是挪用資金了,是不是拿抽成了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修譜不是頭腦一熱,而是需要耐心,細心和系統的步驟和方法來完成的。切不可隨意應付,影響家族後世。

但對於家譜的熱情是必不可少的,有熱情是第一步,只有感興趣,有熱情,才會想著去修譜,才能更好地去召集,去和族人商議,促成修譜大事。熱情,是修譜時建班子步驟的重要因素。

建成班子以後,對於家譜的知識,一定要集體去學習,只要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問的更多,自己才能掌握更多,對於修譜,才能更有把握。對於不懂的地方,要放下自己的臉面,去問,去尋找。古人言:「達者為師」,就是這個意思。

第一步,可以去鄰村或者相關的機構和圖書館去借閱別人家族的家譜,但對於家譜,一直以來都有規定:「不得借閱於外人」。所以一般來說,只要自己購買家譜樣本(空白家譜),自己真實的了解之後,才會有概念。錦秋見過很多修譜的老師,他們的年紀普遍偏大,對於用嘴敘述出來,用耳朵聽到的家譜,是不會有感念的,一定要眼見為實才可以。所以購買家譜樣本(空白家譜),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家譜樣本中,不僅有家譜所需要的內容和目錄,而且對於每個內容都會有介紹,就如世系來說,是要記載本人名字、排行、生卒;配偶名字、生卒;父母名字、子女名字,和個人相關簡介,有條件的還可以加上本人照片。

並且家譜的工藝,比如說古式線裝,宣紙印刷, 綾絹封面,都是直接展現在面前,讓人清楚地知道運用這些工藝做出的家譜成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在編修家譜中,一般是由家譜編修委員會會長,負責統籌協調修譜工作的。會長一般是由家族族長、村長、家族德高望重之人擔當的,對於工作的分配,一般是要有會長先制定修譜計劃,比如資料搜集、整理、追根等,需要分步進行。在每個步驟裡,編委會成員都是需要有具體的工作劃分。這樣修譜,才不會做很多無用功,每個人的價值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

如果說,家族對於修譜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清楚,那就需要去詢問懂行的專家,一般來說,都是免費指導的;還可以去鄰村或者是附近做過家譜的家族,去認真學習。

家譜,不僅僅是記載家族成員的譜書,更是家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載體,編修家譜時,切不可粗製濫造,辜負先祖和後代,要切真務實的去修譜,編修出質量高的家譜,讓家譜傳承後世,讓後輩子孫繼續將家族精神發揚光大。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所以大意不得,對於修譜這件事,我們需要重視。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現實確實如此,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文化靠的是傳承,但很多時候,因為一些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家譜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們不能夠因為缺少舊譜,就不修譜。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傳統家譜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本來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一沒弄好,反倒鬧出笑話,可就有點得不償失。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名門修譜:家譜文化有多深奧?看完馬上開始修譜
    家譜和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國社會歷史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家譜輩分家譜作為記載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簡單的幾行字,也是深刻地講述了古人對家譜的重視。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代人卻慢慢把祖先留下的這些教訓給慢慢的遺忘。
  • 名門修譜: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
    家譜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只要姓氏文化不丟,我們的文化就能一直傳承下去。因此科技越來越發達,修譜這個「產業」也不會停歇。在很多人的眼裡,「修家譜」是家族中長者才會去做的事,年輕人不懂,更不願意學。翻開一本本老舊家譜,其中很多生僻字就足夠讓人頭疼的,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祖宗信息,也只有那些頗有名望的祖宗,才會被後人談起。
  • 名門修譜:無經費、無舊譜、無人才,這樣的家族,家譜如何修?
    其中,家譜記載了血、婚親家族長期發展變化的史實,也匯聚了家族在發展繁衍中的歷史、經驗、技術和文化,其中所蘊含和呈現的史實資料,足以給後人以經驗的借鑑、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感召與鼓舞。因此一本完整的家譜,對於一個家族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強大的家族缺了家譜,總會顯得不那麼完整。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因為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其中更是包羅了本姓氏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因此在很多大家族裡,修家譜是一件家族大事,是後人緬懷祖宗最直接的方式。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而修家譜的起源和最初雛形,根據資料可追溯至商代。真正興盛於隋唐,開始傳世起於宋代。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們聚族而居,家族互相幫助、抱團取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思想,也不乏為生存而外出奔波的族人們,所以家譜、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迫在眉睫的轉折。
  • 名門修譜:失譜的族系該如何修譜?
    其中有一些對譜牒文化頗有研究的老師,針對那些因為失譜而不願修的人,給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議。但修譜仍然可以進行,以前的失譜了,那麼從你知道的歷史就不要讓其再失譜了,要傳給後人知道能知的一段歷史。那就從你自己開始創建一套家譜,能往上追溯多遠就記錄多遠,不知道的也不需要去亂認祖宗,瞎編亂造。
  • 名門修譜:以前家譜秘不示人,如今想法變了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這些家族信息每一次翻修,對於家族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件。
  • 名門修譜:家譜是文化的傳承?還是有錢人的玩物?
    二十四孝圖家譜是孝道的擴展和發揚,因為家譜不僅記載著家族的血脈傳承因此,在家譜中提得最多的,也就是各種祖宗訓規家戒。這些先人傳下來的智慧和道理,便是很多大家族、大姓氏不斷變得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家譜記載著家族的起源、開基、播遷、繁衍。家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家族的珍貴歷史資料,承載著先祖的榮耀、輝煌與滄桑。由於遷徙、戰亂和文化大革命,許多家譜殘缺、失真失傳。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普及,家譜還有必要修嗎?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網際網路家譜也變得慢慢的普及。可即便如此,很多90後、00後的人還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修譜?修譜的意義是什麼?
  • 名門修譜:「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聯手,商機來了
    非物質文化,其內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變、家族播遷、名人事跡與遺蹟、家譜、宗祠、世系、家訓、郡望、堂號、堂聯、字輩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尋根問祖等族姓與民族文化認同理念。」因此,姓氏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屬性,正因為這獨特的屬性,姓氏也因此成為了社會文化中標誌人類血緣系統的「遺傳」性的特殊符號,它既是代表社會成員的主要標誌,也是區別社會成員的重要標誌,如果通過對某人的姓氏進行分析研究,則可以得知此人的的家族情況以及血緣關係。血脈親情具有天然黏性,只要跟自己姓氏相關的產品,很多相同姓氏的人都會願意去點擊、查看。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傳統修譜 很多人認為,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譜,並不能成為一個家族是否富有的評判標準,家譜的本質仍是生命之鏈的接續。
  • 名門修譜:家譜接錯了,變成別人的孫子,怎麼改?
    之前就有宗親在修譜時發現,因為家族人丁信息相似,修錯信息,導致很多人莫名其妙變成了別人的孫子,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避免?要是想查,又該如何查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說。找祖宗就是我們大家口中的溯源,一本完整的家譜中,一般都會記錄郡望、堂號等信息,有了這個信息,追根溯源就好找了。首先跟大家科普一下,家譜中的郡望、堂號分別是指的什麼。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而且傳統家譜一般都是精裝或古式線裝,這種樣式搭配宣紙的內頁,也足以顯示出一本家譜的內涵和底蘊。因此一般修譜的家族都會根據自己家族的情況,所募捐到的財力大小,來決定家譜印刷工藝。每新修一次家譜,就要把之前老譜的資料重新印刷一次,費用也重複支出一次。這樣對於家族中的族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在這一塊就大大降低了修譜的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數位化,每一次如果有新的人丁信息需要錄入,可以直接在手機端或電腦端添加即可。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家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束鮮花。是家族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家譜文化的傳承,不管是對於家族還是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
  • 名門修譜:如何修譜才算是專業?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雖然在學校裡並沒有開設「修家譜」這樣一門專業,但是全國各地修家譜的方法卻是大同小異。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百科全書,它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呢?怎樣修譜才算是真正的專業?這或許是很多人心中一個比較大的疑問。其實編修一部家譜是項較大的文化工程,不僅需要一定的經費作基礎,還需要堅強的領導和精心組織,發動眾多族人同心協力方能完成。
  • 名門修譜:修一部家譜究竟需要多少錢?
    傳統紙質家譜家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地位和國史、方志不相上下。家譜能夠傳承到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修譜。從古至今每個家族對修譜,都有著很多不同的修法。怎樣才能夠讓修譜的成本降低的同時,又不會降低修譜的質量?用對工具是關鍵因素。對於修過譜的人都知道,傳統修譜的費用,一般是按照家族大小,人丁費用來計算。接下來我們用一個事實的數據來做個測算。我們以一個生丁共20000人左右,先丁60000人的家族做數據參考。
  • 名門修譜:修一部家譜究竟需要多少錢?
    傳統紙質家譜家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地位和國史、方志不相上下。家譜能夠傳承到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修譜。從古至今每個家族對修譜,都有著很多不同的修法。怎樣才能夠讓修譜的成本降低的同時,又不會降低修譜的質量?用對工具是關鍵因素。對於修過譜的人都知道,傳統修譜的費用,一般是按照家族大小,人丁費用來計算。接下來我們用一個事實的數據來做個測算。我們以一個生丁共20000人左右,先丁60000人的家族做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