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家譜是文化的傳承?還是有錢人的玩物?

2020-10-19 名門修譜


二十四孝圖

家譜是孝道的擴展和發揚,因為家譜不僅記載著家族的血脈傳承,它還傳承著祖先對後人的訓誡和期望。如果沒有家譜,後人不會知道祖先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那現代的人來說,能靠印象記住的,最多就是「三代關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拋開這「三代」以外,我們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又何談「慎終追遠」?又怎麼能繼承和發揚祖先的美德和家風呢?因此,家譜的傳承便有了很大的意義和作用。

孝道

中國從古時候開始就非常重視孝道,歷來帝王都是以孝道治天下,提倡做人的根本就是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不忘先人遺訓。因此,在家譜中提得最多的,也就是各種祖宗訓規家戒。這些先人傳下來的智慧和道理,便是很多大家族、大姓氏不斷變得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家譜記載著家族的起源、開基、播遷、繁衍。家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家族的珍貴歷史資料,承載著先祖的榮耀、輝煌與滄桑。由於遷徙、戰亂和文化大革命,許多家譜殘缺、失真失傳。欲還家譜的本來面目,確係一項艱巨浩大的工程,必須追根溯源,採集資料,科學合理推斷定論。社會發展到今天,家譜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瑰寶,必將彰顯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繼往開來的現實意義。

網際網路家譜

有的宗親可能會說,自己的家族,除了自家人其他的宗親幾乎很少聯繫。即便是同齡人也有很多不認識的。認為家譜就是家族中有錢人喜歡搞的事情。對於這種現實的社會現象,小編確實不可否認。但是,家譜傳承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小編覺得至少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中斷。要說家譜有沒有用?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你我只是歷史書中的一段,你不寫我不寫家的歷史就空,斷了。如果想要承上啟下,就必須要修家譜,把家族歷史做好一種傳承。

「名門修譜」讓每個姓氏家族都擁有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歷史傳承。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
    家譜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只要姓氏文化不丟,我們的文化就能一直傳承下去。因此科技越來越發達,修譜這個「產業」也不會停歇。在很多人的眼裡,「修家譜」是家族中長者才會去做的事,年輕人不懂,更不願意學。翻開一本本老舊家譜,其中很多生僻字就足夠讓人頭疼的,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祖宗信息,也只有那些頗有名望的祖宗,才會被後人談起。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思想,也不乏為生存而外出奔波的族人們,所以家譜、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迫在眉睫的轉折。修譜工藝其實很多人對家譜興趣不大,主要還是受傳統修譜的影響。費時費力費資本,家譜內容還不能保證100%的正確,最後修出來的成譜版型也是眾口難調。
  • 修譜,是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需要
    良好的家文化傳承,其實就是一個人禮義修養的最佳環境。家譜很多大的家族都把家譜看作是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沒錯,在現今社會,修譜更是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需要。之前有一個想要修譜的朋友聊到「正月把家譜接了回來,疊電腦主機那麼高,來來回回翻了幾個晚上,感覺很不靠譜,裡面的內容就像路邊攤的故事會一樣,很多內容完全經不起推敲。」還有一些朋友則說得很現實「家譜是有錢人玩的東西,有錢有勢的人把自己和家人美化,寫入家譜。普通人奈何最多也就是個名字而已!」其實上面兩位朋友的想法,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對於修家譜的認知。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普及,家譜還有必要修嗎?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網際網路家譜也變得慢慢的普及。可即便如此,很多90後、00後的人還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修譜?修譜的意義是什麼?
  • 名門修譜:現在讀家譜,網譜好?還是紙譜好?
    但是在網際網路家譜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卻說數位化家譜流失掉了傳統家譜的靈蘊。對於家譜而言,它只是一種傳承的載體。想要讀家譜,到底是網譜好?還是紙譜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但是最近有個網友卻跟小編吐槽,自己家修的數字家譜中,這種屬於個人的成就以及概述卻直接演變成了人物關係生成的樹狀關係圖,並沒有更多詳細的資料。這也就怪不得很多朋友會對於數位化家譜有所誤解。現在網際網路家譜所謂的數位化,是嚴格地將老家譜中的文字,一個一個輸入到網際網路家譜雲端,通過網際網路可以清楚方便的查閱家譜信息。而跟小編吐槽的網友,使用的肯定是一些技術並不成熟的修譜軟體導致的。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家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束鮮花。是家族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家譜文化的傳承,不管是對於家族還是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
  • 名門修譜:家譜文化有多深奧?看完馬上開始修譜
    家譜編修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等,是記載本族世系及其相關內容的歷史圖集家譜和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國社會歷史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簡單的幾行字,也是深刻地講述了古人對家譜的重視。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代人卻慢慢把祖先留下的這些教訓給慢慢的遺忘。
  • 名門修譜: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
    可最近小編向周圍的朋友了解了一下,他們家裡是否有家譜的存在。從了解到的數據來統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是知道家裡有家譜的,而且也就知道個大概。如果針對家譜想再聊得更深一點的時候,大家就普遍沒什麼興趣了。其實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個人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對家譜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知識偏差。另外一點的話,就是覺得家譜太土了,不夠新潮,所以不願意去了解家譜,就更不要談什麼修譜了。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破損的舊家譜昨天我們說到了,沒有舊譜的傳承,是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修譜,或者不主動修譜的原因。現實確實如此,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文化靠的是傳承,但很多時候,因為一些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家譜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們不能夠因為缺少舊譜,就不修譜。
  • 名門修譜:以前家譜秘不示人,如今想法變了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這些家族信息每一次翻修,對於家族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件。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網際網路家譜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然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又將家譜文化傳承推向了另一個新的高度。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中的信息數位化,在系統中能夠快速準確的搜索家譜中任何信息。對於所有信息都已經輸入到系統中的家譜用戶,一鍵成譜功能,更是能夠快速的列印各種版式的紙質家譜。
  • 名門修譜:窮人、富人、官人的眼裡,修家譜是什麼樣子?
    ,反倒會保留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還是因為農耕社會講究家族脈絡,也就是秩序,為的是當家族外延後不會亂了綱常。家譜要傳承,因為它延伸出了社會生活的價值,比如能夠攀附社會力量。賣草鞋的劉備有了家譜,所以能夠找出其皇室背景,才能拉大旗作虎皮。同理,阿Q也曾想過憑著家譜中的血脈親情攀親找吃喝,不過人家卻並不願意。 修家譜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追蹤,為的是讓自己內心的實力豐滿,窮人是找回一點自信,富人是找到自己致富的依據,官人則是為了穩固腳下的根基。
  • 名門修譜與長沙市圖書館聯手,提升民族自信,弘揚家譜文化
    2020年11月10日,名門修譜 總經理 劉鑫、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楊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楊嶽平、藏一本董事長 龍桂生及名門修譜市場運營總監 鄒寶良 受長沙市圖書館 龍館長 邀請參觀長沙市圖書館,並進一步洽談 名門修譜 與 長沙市圖書館 聯手,提升民族自信,弘揚家譜文化相關事宜。
  • 名門修譜: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到底需要幾個步驟?
    網際網路家譜 家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地位和國史、方志不相上下。近幾年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更是讓大家看見家譜文化的傳承,影響巨大。以前很多人修家譜,都是修的紙譜,如今大家都開始修網際網路譜。到底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的轉換,需要幾個步驟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 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傳統修譜一樣,選一個修譜發起人。當修譜發起人選定後,第二步就是把以前老譜上面的資料,「搬運」到網際網路上。
  • 名門修譜: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沒敲定,等於白忙活!
    修家譜本來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家族文化,看看現今社會,雖然大家物質生活越來越高,但是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卻越來越淡忘。傳統修譜的方式繁瑣複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才是解決家譜文化傳承的關鍵。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而且傳統家譜一般都是精裝或古式線裝,這種樣式搭配宣紙的內頁,也足以顯示出一本家譜的內涵和底蘊。因此一般修譜的家族都會根據自己家族的情況,所募捐到的財力大小,來決定家譜印刷工藝。每新修一次家譜,就要把之前老譜的資料重新印刷一次,費用也重複支出一次。這樣對於家族中的族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在這一塊就大大降低了修譜的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數位化,每一次如果有新的人丁信息需要錄入,可以直接在手機端或電腦端添加即可。
  • 名門修譜:「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聯手,商機來了
    非物質文化,其內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變、家族播遷、名人事跡與遺蹟、家譜、宗祠、世系、家訓、郡望、堂號、堂聯、字輩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尋根問祖等族姓與民族文化認同理念。」因此,姓氏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屬性,正因為這獨特的屬性,姓氏也因此成為了社會文化中標誌人類血緣系統的「遺傳」性的特殊符號,它既是代表社會成員的主要標誌,也是區別社會成員的重要標誌,如果通過對某人的姓氏進行分析研究,則可以得知此人的的家族情況以及血緣關係。血脈親情具有天然黏性,只要跟自己姓氏相關的產品,很多相同姓氏的人都會願意去點擊、查看。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天下最符合「道德」的事情
    祭祀文化是中國古代生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很多宗親族老眼裡,祭祀文化的組成部分,宗祠、祖墳、家譜傳承得越發達,家族也就越興旺。家譜作為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進入父系社會後,人們對祖先的傳承和回憶的記錄。其主要目的是使人們知曉家族的來歷和遷徙的路線,知道祖先的功德、名聲、官階、榮譽,激勵後代勵精圖治,同時,增加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